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练习资料汇编:白杨礼赞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练习资料汇编:白杨礼赞

2021-03-12 10:04:14 浏览量:

        以下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50分)

  文体知识补充:

  一、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把要表达的意义寄托在所称赞的事物上的一种写作方法。写法上对托意的物要进行细致的描写;做深刻细致的评价,加以评论点明象征意义。

  二、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2、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的生动形象。

  3、 象征与比喻的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地描写,而借喻式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需描绘或刻画。

  三、象征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主要有: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一、 基础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10分)

  茅盾(1896—1981),现代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有处女作《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家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剧本《清明前后》等。

  2、 给下列字注音:(12分)

  无边无垠(yín )  坦荡如砥( dǐ )  倦怠(dài  )

  恹(yān )恹 晕( yùn )圈  参( cān )天

  潜(qián )滋暗长  不折不挠( náo ) 婆娑( suō )

  虬( qiú )枝 秀颀 (qí) 大毡子(zhān)

  3、解释词语:(8分)

  秀颀:美而高。颀,高。

  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出自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 整体感知:(12分)

  1、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示:人+事+结果)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和气质。

  3、文章依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

  生长环境、外形、内在精神。

  4、本文的线索: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三、 积累:请用以下词语,写一段话。(8分)

  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秀颀、婆娑

  第二课时(30分)

  一、 基础检测:(9分)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c ) (3分)

  A.折磨(zhé) 折本(zhé) 折腾(zhē)

  B.参天(cān) 参差(chēn) 参考(cān)

  C.纵横(héng) 横行(hèng) 蛮横(héng)

  D.倔强(jiàng) 强壮(qián) 强迫(qiǎng)

  2、 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B)(3分)

  A.傲然 伟岸 参天 妙手偶得

  B.视野 贱视 挺拔 积雪初溶

  C.靠拢 错综 质朴 诸如此类

  D.宛若 鄙视 佩服 纵横决荡

  3、 对下面是对课文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3分)

  A. 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B.本文赞白杨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

  C. 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

  D. 作者先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而后指出但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采用的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二、文本探究(21分)

  1、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3分钟)

  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2、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3分)

  外形特征:力争上游、从干、枝、叶、皮四方面进行描写。干:直、枝:直而靠紧,叶:向上,皮:光滑;性格特征:倔强、挺立。

  3、朗读第7段,思考: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6分)

  一连用四个反问句,组成排比句,在散文铺垫渲染的基础上,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显示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哨兵”一词与第三段的比喻呼应;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体现了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层层深入地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地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文中原句)(3分)

  不但象征……尤其象征……

  5、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3分)

  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首尾呼应,在此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6、文章借白杨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3分)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第三课时(20分)

  一、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沙尘暴?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 年第3期,有删改)

  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用柳条营救花蝴蝶→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_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 纯真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大沙漠”指的是 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答案】1.(1)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2)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3)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 纯真。

  3.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4.“大沙漠”指的是 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5.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解析】

  5.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把握主要内容,文章第一段

  点睛: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有哪些方法,再根据描写的文字点明所使用的描写方法,最后从表达人物的形象特点(性格、思想、精神)来评价。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特别要注意“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的区别。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五种。第四段是作者的思考,属于议论;通过作者的思考,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画龙点睛作用。可直截了当地揭示文章的中心。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