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9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9

2021-04-02 10:08:29 浏览量: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那么关于语文的试卷列提有哪些呢?以下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9。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学案9
  1 新闻两则

  编写:江海霞 审核: 校稿:魏珊珊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

  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结合新闻知识学习第一则新闻。

  1.读准字音。

  溃退( kuì ) 要塞( sài ) 阻遏( è ) 锐不可当(dāng ) 歼灭( jiān )

  2.解释词义。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学习有关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 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单行标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 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F 电头,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 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

  2.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第一则新闻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稍作分析。

  ①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② 电头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③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④“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⑤“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⑥“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第三课时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学习第二则新闻。

  1.读准字音。

  阌乡 潢川 襄阳 鄂豫皖

  绥靖 阻遏 管辖 逃窜

  2.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3.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理清结构,划分层次,说出层意。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