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模式操作卡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模式操作卡

2021-04-06 09:12:41 浏览量:

  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那么关于语文的试卷列提有哪些呢?以下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模式操作卡。


 
《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学模式操作卡

  第1课 《新闻两则》教师用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四)课堂反馈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则新闻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1、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 ,写得最略的是

  一、引入新课

  二、交流质疑

  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幻灯片5)

  2、小组交流预习作业3。

  三、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6、课堂小结(幻灯片6、7)

  四、课堂反馈

  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 ) 歼灭( ) 阻遏( ) 溃退(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回肠荡气

  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

  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

  4、从括号内选出的词语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消灭 歼灭)及 (击溃击败 击退)一切抵抗菌素之敌, (占领 占据 拿下)扬中、镇压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把握攻下 控制)。我军前锋,业已 (控制 锋锁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新闻。

  2、学习新闻有关知识。

  

  1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一、引入新课,出示课题(幻灯片8)

  二、交流质疑

  1、处理生字词(幻灯片9)

  2、各小组交流展示课前预习作业

  三、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幻灯片10、11)并据此为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2、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幻灯片12)

  3、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4、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 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 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五、课堂小结(幻灯片13)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