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2021-04-13 09:41:13 浏览量:

 在日益激烈的现代化社会立足必须学会立志,勤奋才能达到攀登之目标。下面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

  秋园老师原创

  【学习目标】

  1、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和背默。

  2、掌握常用实词意思和翻译句子。

  【学习时间】两节课

  【内容与步骤】

  第一节课

  一、复习《〈庄子〉二则》

  (一)复习《北冥有鱼》

  1、朗读节奏和重点实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课文翻译。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有几千里,用力鼓动双翅飞起来,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徙到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乘着旋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山野中的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3、旨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百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词语解释

  (1)冥( )(2)怒( )(3)垂( )(4)志( )(5)以( )(6)息( )(7)野马( )(8)苍苍( )(9)邪( )(10)其( )

  (11)是

  5、背诵默写课文。

  (二)复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原文朗读和重点实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课文翻译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主旨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道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专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属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而惠子的观点是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乐趣,没有认识到人具有思考能力,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4解释重点实词。

  (1)全( )(2)循( )

  二、复习《〈礼记〉二则》

  (一)复习《虽有佳肴》

  1、朗读节奏与常用实词。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渭乎!

  2、翻译

  即使有好菜摆在桌上,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它的意义)。因此,学习过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懂得自我反思。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相促进,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呢!

  3、主旨

  本文主旨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文章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反映了儒家务实的精神、重实践的思想。

  4、背默课文。

  5、识记常用实词。

  (1)旨( )(2)至道( )(3)困( )(4)自反( )(5)长( )(6)学(xiào)

  (二)复习《大道之行也》

  1、朗读节奏与重点实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使壮年人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3、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4、背默课文。

  5识记常用实词。

  (1)大道( )(2)公

  三、布置作业:《精炼本》题型六前五篇(第213页到218页左上角)

  4月28日(周二)八(下)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续)

  【学习目标】

  1、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和背默。

  2、掌握常用实词意思和翻译句子。

  【学习时间】两节课

  【内容与步骤】

  一、 复习《马说》

  (一)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zhidao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专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一)朗读节奏和常用实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课文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三)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四)背默课文

  (五)自测常用实词

  1、祗( )2、奴隶人( )3、骈( )

  4、一食( )5、或( )6、食( )

  7、见( )8、且( )9、策( )10、道( )

  11、材( )12、通( )13、临( )

  14、其( )其( )

  二、复习《唐诗二首》

  (一)复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2、全诗翻译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3、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4、背诵默写。

  5、识记常用实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坳( )(2)忍( )(3)俄顷(4)漠漠( )(5)向( )(6)衾( )(7)丧乱( )(8)彻( )(9)彻( )

  (二)复习《卖炭翁》

  1、写作背景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专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2、全诗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子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的是皇帝的圣旨,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价钱了。

  3、中心思想

  诗人借刻画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通过烧炭卖炭这件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4、背诵默写。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5、识记常用实词。

  (1) 薪( )(2) 苍苍( )(3)营( )(4)市( )

  (5) 翩翩( )(6) 文书( )(7) 敕( )(8) 回( )(9) 叱( )(10)直( )

  三、布置作业

  1、阅读理解《命题研究。讲解本》第19页到21页的“专题二。病句辨析”。

  2、阅读理解《命题研究。讲解本》第43页到46页的“专题四。古诗词曲鉴赏”部分。

  3、阅读理解《命题研究。讲解本》第101页到103页的“专题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4、背默古诗词名句和古文名句。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