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前半段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前半段

2021-04-13 10:13:58 浏览量:

  学习是像一座藏满宝藏的大山,但是需要勤奋才能开辟通向山顶的道路。下面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前半段。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前半段

  第1课 社戏 作者见注释(1) 词语见各面所画及手册

  一、结构图

  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4—30)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三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表现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

  1、随母归省(略 )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略 )3、看社戏前的波折(详)4、月夜出航/月夜行船 (详)5、船头看戏(详)6、月下归航(偷豆)(详)6、六一公公送豆(略 )

  三、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四、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五、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

  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

  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六、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点——磕-----退后------上前------架

  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七、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

  视 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 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 觉:“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触 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感 觉(心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 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八、1、22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是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2、思考22~23段: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

  九、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十、人物性格:阿 发:憨厚、无私

  双 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诚

  桂 生:机灵、勤快

  十二、主旨: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十三、主要练习三,1、景美、人美;2、距离产生美;3、都市戏与乡村戏的对比。主要练习四。基训四、五。

  第2课 回延安

  一、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 激动、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 感激 、怀念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 欢喜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 喜悦、自豪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 赞颂、憧憬

  二、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大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1)、善用修辞表现情感。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等

  2)、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如: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亲人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炽热的感情。

  3)、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如: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的“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的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

  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

  3)、运用比较多的叠词

  4)、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

  比兴: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山水以及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以“ 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四、主题思想

  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主要练习一、二、四。基训第四、第五。

  第3课、4课了解作者,背书上所画词语。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作者词语见注释(1)及各面注释。

  1、结构

  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

  3、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4、第一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①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见第四段划线)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举例详实,数据确凿,既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9、学习第三部分

  (1)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0、(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1、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举例子: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作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3)、列数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引用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2、(1)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2)、农谚:①“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③“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13、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第四、第五。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见注释(1)

  一、《恐龙无处不在》

  1、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见P33面2-3段划线句子)

  4、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p33面第一段)

  6、语言分析: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地吻合,这是不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假说还有很多深层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结构划分: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出“火山说”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2、问题探究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2)、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①撞击说;②火山说。

  3、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①“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②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4、谈谈你对“撞击说”的理解。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5、谈谈你对“火山说”的理解。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6、语言分析: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解释什么是二氧化硅,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作“二氧化硅”。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7、主要练习三,基训第四、第五。

  第7、8课作者与词语。

  第9课 桃花源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6.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9.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节):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节):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渔人离开桃源以及探访桃源未果。

  10、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A 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11、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2、主要练习三、四、五、六;基训四、五大题。

  第10课 小石潭记 要做到六会------会背、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

  发现小潭:隔、闻、伐、取、见 移步换景 西行

  移 步 换 景

  潭中景物:潭水:清澈透明 侧面描写

  游鱼:快乐活跃 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 比喻 西南而望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气氛:幽深冷寂

  感受:凄苦孤寂 寓情于景

  坐潭上、记之而去

  记录同游者

  2、本文描写了什么景色?突出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幽美、静穆的景色;突出其“幽静”的特点;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按照浏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

  4、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思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5、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2)抓特点,用比喻。(3)正面描写。(4)正面、侧面相呼应。(5)对比描写

  6、主要练习二、四;基训四、五大题。

  第11课核舟记 要做到六会------会译、重点词语会解释、会写、主要练习会背、主要内容会背。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核舟。体积小;所刻事物多;所刻事物情态毕备。

  2、找出文中概括中心的词句?说说作用?

  “奇巧 ”“ 嘻,技亦灵怪矣哉!” 赞扬雕刻家的高超技艺。

  3、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第1段:简介王叔远精湛的技艺,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总 逻

  第2段:介绍核舟船舱部分的结构布局。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黄及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分 辑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顺

  第6段:总括核舟上所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量,赞叹雕刻者的精湛技艺。总 序

  船舱 、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4、(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可分为几个层次?作者怎样说明的?

  两层 2-4段为一层,说明的是正面;第5段为一层,说明的是船的背面。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2)第2段,作者在介绍“核舟”体积时,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许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说明什么? 说明舟虽小,但景物众多,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5、作者介绍核舟为什么从船的中部写起?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关,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③体现从主到此的逻辑顺序。

  6、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 “苏、黄共阅一手卷”和佛印“矫首昂视”的神态呼应前文什么内容? 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位的神情态度。苏轼,因为核舟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云”。呼应“各具情态”。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等。

  7、第4段描述着重刻画“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摹状貌 突出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

  8、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高度赞叹雕刻家精湛的技艺,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

  9、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四、五。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