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2021-04-20 10:17:30 浏览量:

  趣事是指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那么考试相对一些人来说同样也是一件趣事。以下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小说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体会不同风格小说的特点

  4、了解市场新产品调查的基本方法,组织或参与一次调查活动。

  二、单元课时安排 共15课时

  《孔乙己》 2课时

  《范进中举》 2课时

  《口技》 2课时

  《变色龙》 1课时

  《窗》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3课时

  三、教学设想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小说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的艺术形象的分析,达到使学生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本单元课文除《窗》外,篇幅均较长,人物较多,情节较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应善于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提供探究的平台,化繁为简,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孔乙己》(1)

  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把握小说主题,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2.能通过 “矛盾分析法”,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前学习:

  1. 疏通字词,能流畅朗读课文。

  2. 了解作者情况及本文写作背景。

  资料助读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听讲、领悟  
2 组织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依据学生交流适当补充。 交流收集的资料

二、感知课文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请自由诵读文章,找出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描写,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问题。  
2 交流。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 组织学生自由诵读全文,从文章中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完成表格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的结局  
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问题  
4 学生交流回答,老师点评引导 先同桌间交流,再进行课堂交流。
补充: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含义: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含义: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含义:“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三、分析孔乙己形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投影:
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再读文章,先独立思考,如有困难,再进行小组交流。  
2 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 可有可无
学生思考、交流
3 深入探因
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文章相关描写再思考。
学生合作交流探究
4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四、小结: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通过前面的交流,孔乙己的形象已经跃然眼前,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小结  
2 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五、课后学习:
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第二课时   《孔乙己》(2)
一、 回顾学习: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后的思考题    
2 肖像描写:
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语言神态描写: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动作描写:
“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二、探究平台——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默读全文,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交流: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默读课文,勾画,思考  
2 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四人小组交流
每小组推选1人进行课堂交流、评价
3 互动交流: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深入探因: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研讨: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四人一组讨论  
2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土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综合思考

四、课后学习:
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将如何?请续写小说。
第三课时《范进中举》(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儒林外史》的介绍。
2.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夸张、对比、写实。
(二)能力训练点
1.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2.比较阅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丑恶现象进行辛辣讽刺的艺术。
二、学法引导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2.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3.疑点
同是读书人,范进与孔乙已有何不同?
4.解决办法
重点问题主要由学生阅读分析得出答案,难点多参照文下注解解决,疑点采取结合上几节课内容进行两个人物的比较的方法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重点、难点: 范进喜极而疯的戏剧性结局
(一)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二)整体感知
《儒林外史》是古代讽刺小说中的精品,所以在一开始应予以介绍并鼓励课外阅读,这也能促进学生对本课知识、人物主题的认识。而后分析课文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主人公范进的遭遇及性格。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一幅能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遇的对联导入课文。
2.作家、作品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3.自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4.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梗概。
5.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课文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地方,试作简要分析。
(2)课文中这些精彩之处都是围绕哪个中心情节展开的?
6.范进形象分析
(1) 中举前后,范进产生了那些变化?(从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人态度等方面来谈)
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中举后
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一疯跑一跌倒一疯走集上。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  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2)作者设计范进“喜极而疯”的用意何在?
 (四)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
(五)拓展阅读
神医袁体庵
    子孺言: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第四课时《范进中举》(2)
 (一)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4.范进与孔乙己形象比较。
(二)整体感知
本课时以讽刺艺术的欣赏为重点,以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其实也贯穿这一内容,范进与孔乙己比较、精彩片断阅读求粗不求细,大致轮廓出现后让学生自己揣摩。
(三)教学过程
1.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思考]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1)对比  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 “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2)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3)直接写实
第12段,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2.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四)总结、扩展
本文与《孔乙己》相比,是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1.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  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  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同样,除了范进与孔乙己,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五)布置作业
1.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1.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结合课文,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了解,并把它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2. 
第五课时    《口技》(1)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相关的文言语句与文意。
2、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争取当堂会背诵课文。
3、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我们经常能在相声、小品中感受口技这种表演技艺。口技的魅力是无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清朝的林嗣环笔下的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听讲,联系以前的生活经验。  

二、朗读、感知课文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 二人一组,一人读课文,一人听,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讨论统一意见。  
2 组织全班试读课文,抽查朗读 1—2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注意他们的读音和停顿。读完后指出。
3 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4 组织学生三读课文 出声朗读两遍课文,然后全班齐读。

三、疏通课文大意、理解疑难词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自读课文,自译课文 四人一组,一生现代汉语串讲课文大意,其他人随时指出其翻译,把不明白的语句记下来。  
2 组织交流质疑 交流、质疑、释疑
3 检查课文翻译情况
 
各小组抽一人进行翻译接龙
4 强调重点疑难字词含义(包括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 同桌讨论

课后学习: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句的含义。
 
第六课时《口技》(2)
一、 复习检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检查重点词、句的含义 口答或默写  

二、精读研讨: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提出问题:
1、“京中有善口技者”,哪些语句能体现这“善”字?
2、找出文中描写与摹状的语句。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烘托?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3、读课文第2、3、4段,看看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个场景:梦中惊醒、渐入梦乡、深夜失火)
4、文中前后两次交代道具,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先独立默读课文,独立思考每一题,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2 组织交流、评价 全班交流、评价
3 组织学生品读课文,体会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 学生品读课文

三、背诵课文: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背诵指导:理清文章的思路,首
段与末段相照应,中间三段写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三个场景,每段
都写艺人所模仿的声响,后写听
众的反应。
学生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试背。两人一组,相互检查背诵。  
2 指名背诵 学生个别背诵。
3 组织全班学生接龙背诵课文 全班接龙背诵。

四、课后学习:
巩固课文背诵及词、句的含义理解。
 
第七课时《变色龙》
学习目标:
1、能理清并说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2、能从“变”中分析、领悟并说出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理解细节、对比描写的作用。
课前学习:
1、了解作家作品。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课堂学习:
一、预习导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简介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交流  

二 、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本文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默读、概括、交流
浏览课文、勾画、绘制图表、思考、交流,概括人物性格。
 
2 你能用简洁的图表来表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案子”过程中的几次变化吗? 
3 奥楚蔑洛夫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从奥楚蔑洛夫对百姓和对将军的不同话语中发现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三、研读课文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作者多次刻意描述奥楚蔑洛夫的新军大衣,有什么作用? 独立思考后,再与同学交流  
2 奥楚蔑洛夫这个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默读课文、理解、思考、交流
3 设想如果不是奥楚蔑洛夫处理这个案子,这件事会怎么处理? 思考、交流

四、总结
五、课后学习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六、资料平台
契诃夫--用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
作者:仲言
  经过了辛劳、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1904年7月15日,契诃夫病逝于德国的巴登维勒。再有两天,就是契诃夫逝世100周年的纪念日,全世界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纪念这位短篇小说巨匠和戏剧大师,让我们从契诃夫和他所处的时代出发,从他那对时代和人民保持着高度敏感的灵魂出发,再一次感受那颗震动了俄罗斯和全世界的作家的心。
  契诃夫以毕生的创作,把短篇小说这一文学样式提升到了经典的位置。从《万卡》、《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短篇小说中,我们瞥见了一个烟波浩淼的世界。契诃夫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医生的职业,他以“业余文学家”的身份进行着创作,他以职业医生的敏锐透视生活,他的作品被称为“生活的切片”,他在“几乎无事”的普通生活中发现了巨大的历史脉络和深刻的生活感受。高尔基说:“契诃夫用小小的短篇小说进行着巨大的事业。”
  契诃夫说:“学医对于我的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大大地扩大了我的观察范围,充实了我的知识……如果我是医生,我就得要有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一个文学工作者,那么我就应该生活在人民中间。”契诃夫的小说几乎触及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农民、教员、医生、孩子、军人、商人、地主、小官吏……为了真正接触生活,为了了解萨哈林岛苦役犯的生活,契诃夫在1890年还怀揣《新时报》发给他的记者证,踏上了通往西伯利亚的长达数月的萨哈林岛之行。通往西伯利亚的道路是“全世界最长、似乎也是最不像样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行走着热爱生活、最具行动力的勇敢的作家契诃夫。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凡俗生活隐藏下的悲剧,也看到了含泪的微笑之下的希望;不仅看到了极具质感的细微情节和情节之下的生活真相,也看到了真相之下埋藏的雄阔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正如有论者所说,契诃夫以自己的全部创作,肯定了一切平凡和普通的人、一切劳动者和创造者所应有的享受幸福的权利。在他的作品中,不是没有讽刺和鞭挞,不是没有批评和否定;俄罗斯诗人霍达谢维奇说:“起初他把他们表现为庸人,后来把他们表现为平常的人,对他们表示怜悯,再后来开始在他们身上寻找优点,最终对他们怀抱起巨大的爱。”契诃夫以巨大的爱的胸怀在包容理解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准确仔细地描绘着他们,同时在抒情诗的高度为他们的存在作了辩护。契诃夫怀着深厚的情感珍惜着自己笔下的人物,他对人类的生活寄予了这样的理想:“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无论是面孔,还是衣裳,还是心灵,还是思想。”
  俄国作家米哈尔科夫洞悉到契诃夫作品中的人物和契诃夫自己的关系:“契诃夫的惊人天才在于,当他讲自己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这也是在说我们。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有时很严厉,但从不把他写的人物和他自己分开。他能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他自己。”我们从契诃夫的作品中,似乎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中的那种反观自我的自省和自剖。
  契诃夫始终在为这样的一些问题所苦恼:“我为什么写作?我有用吗?我的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什么?”在一个作家对这些貌似“常识”的坦诚自问背后,我们看到了一颗始终对社会、对人民朝警夕惕的高贵的内心。
  契诃夫的创作口号是———“人和劳动”,在这样宏阔的思考背景之下,他的创作自然呈现出超越时代的意义。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谈到契诃夫时,用了一个特殊的名词“契诃夫感”。他觉得现实的俄语中无法找到一个和契诃夫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应的词汇,所以不得不用“契诃夫感”———这样一个充满深情的专有名词,来形容契诃夫那伟大而敏感的心灵所描绘的伟大而庄严的现实。我们从这一充满敬意的词汇中,仿佛也感受到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老舍……那一脉相通的柔善而又谦卑的心灵。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那永远谦卑而敏感的内心:他们的内心谦卑得和普通人一样高贵,他们的内心沉潜得和历史一样深旷;也只有这样谦卑而沉潜的内心,才能够真正感受到来自人民、来自历史深处的大海潮汐的涌动。高尔基说:“一想到契诃夫,勇气马上就来了,生活也马上变成明确而富有意义了。这样的人是世界的‘轴’。”
  契诃夫对中国怀着深情,他在萨哈林岛之行途中,曾到达黑龙江古城瑷珲,他在踏上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时十分激动,他给妹妹写信说:“我在中国瑷珲市散步,我是一点一滴地来认识这个奇异的世界的。”他在生前曾和高尔基有过约定,计划前往中国的上海和汉口访问,但疾病的折磨和过早去世使得这一夙愿未能实现。在契诃夫逝世100周年之际,中国将举办主题为“永远的契诃夫”的戏剧季,将出版一系列的作品和传记,让契诃夫的伟大魂魄再一次莅临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
  “他站在群山之巅,有不拔的意志,开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他种下一棵树,就看到了千百年后的郁郁葱葱,这种人是可敬的,要爱就爱这种人。”契诃夫百年之前的这段话仿佛在为他自己准确画像,我们在这颗伟大而谦卑的心灵面前,也感受到了那郁郁葱葱之下的清荫和凉爽。
 
第八课时《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情节,分析人物,领会思想,指导生活。
2、通过学习本文,品味作品中的生活观和人生哲理。
课堂学习: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借助窗,我们接纳温暖的阳光,也窥视藏在角落的阴暗。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扇《窗》,透过它,人们看到了外面不同的世界,透过它,我们审视灵魂,解剖人性。    

二、自读课文,咀嚼回味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思考:本文有一个出人意料、震撼人心的结尾,说说看,文章中哪些内容为这种震撼作了铺垫?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2 简要评析学生交流的情况。 就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肯定优点,也可以提出应改进的地方。

三、合作探究,讨论人物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设置情境:欣赏小说人物,不仅要阅其故事,也要知其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并说说你这样评价的理由。 读文章,思考交流  
2 例:
靠窗的病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看到的其实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可他的眼前却有那么美的景色……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们两个病都很重,每天都很痛苦、很寂寞。但是他能够描绘出如此美妙的场景……
他是一个关心他人的人。虽然他自己的病也很重,但是他坚持每天为不靠窗的病原体人讲其实并不存在的美景,帮助他减轻痛苦……
不靠窗的病人: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靠窗的病人像他一样病重,但是靠窗的病人却想办法鼓励他,带给他欢乐。而他却只考虑自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别人的死活……
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他当时病得很重,而他们两个既不能读书看报,又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靠窗的病原体人能看窗外的美景,他也想看,这是正常的……
他是一个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堕落的人。他想占那个订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克制过自己。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应该是他的,所以就见死不救世主死不救……
 
明确要求后,精心准备,小组推荐讲述的学生,到讲台前向全体学生和老师讲故事,进行比赛。
3 请同学思考:当不靠窗的病人最后看到窗外是一堵墙的时候,他会怎样想呢?会有怎样的动作和神情呢。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四、理性思考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我们把靠窗的病人称为甲,不靠窗的病人称为乙,假如甲乙二人从 开始就调换了床位,你认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反复揣摩,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  
2 交流学生的观点后,请同学讨论,你支持哪能一种猜测。
学生表述观点是要明确,理由充分,老师以点拨为主
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表达,领悟人生的哲理。
3 小写作
根据以上的讨论,写一段话发表你的看法并在组内交流,要求观点明确,材料能够恰当地支持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自学地支塑一个人若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能是一片荒漠。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之窗中,永远展示人性中光辉美好的一面! 听讲、领悟  

六、课后学习:
阅读2-3篇小小说,体会其精妙的构思。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能体会烘云托月的手法。
2、引导学生亲近文学,培养审美情趣。
课前学习:
收集文学作品中写眼睛的片断,并作简要点评。
课堂学习:
一、导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简介巴金及其作品《家》 交流介绍  

 
二、品读赏析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组织学生朗读语段,指导情感的把握。 自由朗读,领会情感,个别朗读,评价,齐读。  
2 组织评价写眼睛的妙处 交流、评价
3 组织交流课前收集的写眼睛的语段。 四人一组交流,每组推荐出一篇优秀作品,并完善点评,全班交流。
4 推荐名著中描写眼睛的语段,组织学生品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去亲近文学,热爱文学。 品读、感受文学的美。

三、课后学习
背诵课文,积累语汇。
 
第十、第十一、第十二课时 写作

课题名称: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教学札记
训练目标:学会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能选择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写。                                                                                                                                              
训练题目: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往。有人在交往中相互理解、诚实守信,有人在交往中心胸宽阔、豁达大度,有人在交往中沟通感情,增进友谊;在交往中,搬弄是非、制造矛盾者有之,捞“实惠”、占便宜者有之,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坑蒙拐骗者亦有之……
要求:(1)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感受或体验,以“交往”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文题自拟,中心自定;
(3)不少于600字。
训练要求:
1确立一个中心进行写人、记事,做到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2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训练过程:
一、思路点拨:“交”和“往”是双向的、互动的,构思时应抓住引导语中为我们所提供的信息和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因为它既可以作为我们选材叙事的方向,也可以作为文章要表达的中心,还可以视作议论的要点,如果再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作文的基本框架也就搭建完成了。
二、自由交流:谈谈平时交往过程中的体会。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交流互评:
1、 对照要求评其优点
2、 全班交流点评
五、学生自改
教学后记
 

说明:作文指导及作文、交流点评、学生自改各需一课时。
 
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市场新商品调查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组织“市场新商品调查”活动,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当前新商品的大量信息,但是,我们更要求学生走进市场,了解市场,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训练定向组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一点经营意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步骤:见下
四、设计说明:
该方案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自主分组,自主推荐组长,自主收集、整理资料。关注热点问题,让学生收集、走访、讨论、学习用文字、图表、照片等手段来展示学习成果。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确保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开展的关键在于过程,不管最终展示的成果如何,只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都可以说是成功。
同时教师也应发挥好主导作用,例:活动的目的、兴趣及方法指导、信息反馈、评价乃至安全性等不可随意。
第一课时(准备阶段)
(一)、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初步了解活动内容。
1、了解市场新商品销售行情有何作用?
了解市场新商品销售行情,是企业生产和经营决策的基础工作。
2、假定现在你就是某一生产厂家或商品推销公司的职员,企业主管安排你去作某一种或某一类商品的市场行情的调查,你将怎么做呢?
3、选择一项你感兴趣或较熟悉的新商品。如Mp3、电视机、果汁饮料、牙膏。
4、组成你的市场调查团队
(1)、自主确立调查专题并自主分组,推选出组长,要求人人参与。
(2)、各小组讨论并确立各自的调查方案,由组长进行详细分工。
(二)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研讨,明确调查的方式、内容等。
1、怎么调查?
(1)了解商品用途和适用群体;
(2)排出项目,提出问题,设计表格;
(3)走访商场,获取信息;
(4)写出调查报告,报送有关部门、机构或公司企业。
2、拿出你的市场调查问卷!什么是市场调查问卷?
市场调查问卷是企业为获取市场信息,针对企业特定的目标市场和目标人群设计的问卷类调查表。市场调查问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采访目录或资料表。
市场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标题
标题一般由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和“调查问卷”组成,如“××中学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2)前言
前言用来说明调查的意义、目的、调查项目、内容以及对被调查对象的希望和要求等。
(3)问卷指导
问卷指导用来引导被调查者解答问卷。
(4)问题
这是调查问卷的核心。也叫题型。
3、写出你的市场调查报告!什么是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人们对某一情况,事件,经验或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写成的书面报告。它反映了人们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些事物的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是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成果。学习撰写调查报告,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撰写调查报告,要做到以下几点:
(1)、着力点要明确:
首先,要深入调查,占有材料。这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其次,要认真分析,找出规律。这是调查的目的。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总结出事物的规律。
再次,要立场正确,观点鲜明。调查报告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最后,要概括事实,有叙有议。不能光罗列现象,而且要适当地进行分析,议论,阐述观点。
(2)、报告格式要规范:
标题。①单标题, ②双标题, ③标题不用“调查报告”字样,也可用一般文章题目形式。
前言。这部分内容,往往对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作必要的交代,总领全文。
主体。主体是具体叙述调查内容,列举事例和数据并做恰当的议论和分析,概括出经验或规律,是表现调查报告主旨的关键部分。在材料的安排上,要把调查得来的大量材料归纳整理出若干条目,采用小标题式写法,要注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结尾。结尾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也作归纳性说明或总结全篇的主要观点,也可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实施阶段)
(一)、各小组分头调查。
(二)、各小组集中汇总整理资料,并进行讨论、研究。
(三)、各小组组长向老师汇报调查进展情况,教师适时指导。
(四)、各小组撰写调查报告,准备成果展示。
第三课时(成果展示)
(一)、各研究小组分别登台向全体同学展示调查成果。
可以用手抄报、幻灯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应体现该小组的调查过程。
(二)、进行评价
附1:MP3市场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打扰您一会儿。为了了解初中学生购买MP3的情况,我们组织了这次市场调查活动。请您如实填写下面的问卷。选择题没特别说明的均为单选题。
1.您的性别?( )
  A.男    B.女  
2.您的年级?( )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3.您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多少元?( )
A.小于20   B.20——60    C.60——100  D.100以上
4.您现在是否拥有MP3?( )
A.有        B.无(跳到第7题)
5.您现在使用的MP3的品牌?  ________________
6.您的MP3主要用途是什么?( )
A.听外语    B.听音乐    C.移动硬盘    D.其他
7.您在未来半年是否会购买MP3?( )
A.会  B.可能会  C.无所谓  D.可能不会  E.不会
8.您买MP3时首先考虑哪些因素?( )
A.品牌      B.价格      C.功能    D.外观    E.其他
9.您认为MP3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 )
A.好音质    B.大内存      C.外观个性    D.兼容性好  E.其他
10.您希望MP3播放器容量是多少MB? ( )
    A.64  B.128  C.256  D.512  E.1G以上  F.无所谓
11.您希望购买的MP3的价格是在下列哪个范围里? ( )
    A.300元以下  B.300~500  C.500~800  D.800以上
12.身边人的意见会影响您的购买吗?( )
A.很大的影响  B.参考意见  C.不会影响
13.您对于MP3品牌和产品的了解来自哪些途径? (可多选)(        )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户外广告  E.网站  F.卖场广告  G.口碑
14.如果选购MP3,您最可能是在哪里? ( )
A.超级市场  B.专卖店  C.电子市场  D.互联网上  E.其他
15.请您说出三个MP3品牌的名字:(        )(        )(        )
    问卷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合作!
附2:如何写调查报告
一、先作调查研究,再写成调查报告。明确调查内容,确定调查范围。所谓调查报告是指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后,写成的书面报告。从内容上一般可分为: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科学研究的调查报告四种。
二、 操作步骤
  ⒈前期准备。
  ①找调查材料。
  ⒉统计。
  ⒊分析原因。
  ⒋谈话询问或座谈调查。
  就本次调查内容,再次开展个别和小组调查。要求:①确定调查对象和方式。②拟出调查提纲,做好调查记录。③分析调查情况,得出调查结论。
  ⒌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步骤:
  ① 拟好标题。可以设正题和副题。正题可以具体点出调查内容,如“我班作文中汉字书写错误情况的调查报告”;可以形象的揭示主题。副题可点名调查的单位、地点或所写的事情。一般来说“形象性”突出的主题,最好配上一个副题。
  ② 开宗明义。简要地介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目的、组织实施的过程等,还可以将调查的结论直接放在文章开头部分。
  ③主体部分。详细而有条理地介绍调查的经过和主要内容。要求有事实,有对事实的分析,一定要将主要问题和已经得出的看法阐述清楚。
  ④结尾部分。这部分有多种写法:或者总结全文,点明结论;或者指明努力的方向,提出解决办法;或者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大家参考;或者说明尚存在的问题,以有待于今后解决;或者补充交代正文中没有涉及但又值得重视的问题和情况。
  ⑤署名和日期。可以写在题目的下面,也可以写在文章后面。署名之下写日期,可写单位名称和执笔者姓名。日期在署名之下。
三、注意问题
  ⒈调查态度要严肃认真;调查过程要精心设计,最大可能地与调查目的相一致;调查时要求真务实,不能弄虚作假;调查方法、手段要科学合理。
  ⒉对调查数据要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找出要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⒊撰写报告时要合理安排结构。主体部分可用横式结构展开叙述,按照书写汉字常见的错误类型分类说明。
⒋语言表达上要力戒说空话,务求准确、实在、简明;采用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但要少描述;最好设计一些表格来说明问题。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教学设计:常州市北环中学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宁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并交流全书内容,熟悉精彩片段;
          2、能简单说说小说的结构特点。
课前学习:通读全书。
课堂学习:
第一块:了解并交流全书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
《水浒传》里的故事家喻户晓,你大约已经看过以《水浒传》中的故事为题材的连环画、电视剧,甚至玩过以它为题材的游戏。那你是否读过这部小说;有没有从头至尾的读完?有没有认真看?能记住多少人物、故事?
   
2 活动指导:
请以“人物绰号”、“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为核心,以4人小组为单位,出一份8~10题的小练习,考察一下同学们对这本书的了解有多少。(练习以选择、判断题型为主,可适当有1~2题简答。)
以4人小组为单位,出一份8~10题的小练习。  
组织小组交换练习,答题,评价。 答题
评价回答的质量
 
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分歧,可提出在全班进行讨论,明确答案。
教学反思  

第二块:探究小说结构特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探究:
七年级时,我们读过同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你认为在结构安排上,《水浒传》与它有怎样的差异?
独立思考后尝试写下思考结果。  
组织全班交流。 讨论、交流。 帮助学生明确:因为人物的丰富、小说成书过程的复杂等,《水浒传》在结构上与《西游记》有很大不同:前70回以人物为中心,纵向推进;70回后以事件为中心推进。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阅读书本上推荐的两个精读篇章,尝试独立回答文后问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赏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熟悉精彩片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播放根据名著《水浒传》改编的电视连续据片段《武松打虎》《扬志卖刀》《燕青打擂》《大闹野猪林》等片段,请学生辨认,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情节。(每片段用时约三分钟,严格把握时间) 观看电视剧片段,独立思考后写下思考结果。  
组织全班交流。 交流、评价 评价中注重:情节辨认的准确性;情节概述时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洁。
教学反思  

第二块:探究小说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 讨论、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  
2 学习指导:小说的阅读,无非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书本上这两个精读篇章之后设置的这些问题,也是从这些方面引导我们阅读。而我们的回答,其实就是对或人物描写、或情节安排的赏析,如果放到相应语段的阅读过程中,就成为对词句篇章的批注。
这就是一个阅读——自设问题——答疑解惑——批注赏析的精读过程。
这部小说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精读、细细品味的经典篇章。老师通过视频向大家介绍了一些,你能对这些篇章或你感兴趣的其它篇章再做一次精读吗?
选择片段阅读,赏析,写批注。  
组织全班交流 讨论、交流、评价 以对最初1~2为同学的评价为例,引导学生对同学的赏析作简单评价。教师应侧重对学生赏析的人物、情节、语言等赏析类别的提点。
3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精读赏析,你发现这部小说哪些让你特别欣赏的艺术特点呢?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帮助学生明确至少三点: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语言富有艺术表现力。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对更多精彩篇章的阅读,进一步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
          2、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以合作的形式选择完成“水浒故事表演”、“水浒人物谈”、“水浒小说电视对比赏析”中的任何一项,形式不限。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展示、交流,进一步熟悉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小说中的人物、主题和现实的社会、人生有新的领悟。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交流、评价 评价中注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小说中的人物、主题和现实的社会、人生的新的领悟是否可取。
教学反思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