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二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社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社戏

2021-08-06 10:13:20 浏览量: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面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社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社戏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3、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取舍材料,安排详略的方法。

  4、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指导揣摩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长文短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法、探究揣摩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情景入境: 图片展示,介绍社戏,及戏曲角色生、旦、净、丑、末等。

  二、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三、检查预习

  1、 读一读: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ao 撺掇:cuānduo 凫水fú

  潺chán 踱duó 纠葛:jiūgé 皎洁 jiǒo 旺 相 xiàng 棹 zhào 渔 父 fŭ 弥散mí

  2、字词音义

  惮(dàn):怕、畏惧。

  踱(duó):来回地走。

  归省(xǐng):回家看望父母。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fú):游泳。

  潺潺(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絮叨(xù dao):翻来覆去的说。

  纠葛(jiū gé):纠缠不清的事情。

  弥散(mí):弥漫消散。

  3、自读口答:

  1.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小说 。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鲁迅 。节选自他的 《呐喊》 。

  3.你还学过他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等作品。

  4.《社戏》这篇小说围绕“看戏”写了 双喜 六一公公 阿发 桂生 外祖母 母亲 。

  5.小说所展示的是中国 绍兴 地区的民俗风情是 初夏 时令。

  四、解题,感知课文,理清结构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不但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社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盼看戏(1—3段)——(2)去看戏(4—30段)——(3)怀念看戏(3l一40段)

  第二课时

  五、合作探究 ,理解文本

  1.平桥村是一个怎样的村庄?它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用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并说说“我”为什么把平桥村看作这样的地方?

  ①偏僻,地方小,人少,农村,落后;②“乐土”;

  ③一是因为“我”在这里得到优待,二是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三是有许多小朋友陪“我”玩,四是每天都可以去掘蚯蚓、钓虾、放牛。

  2、这些内容和下文写到赵庄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简要介绍“我”在平桥村的快乐生活,初步勾勒人物活动的环境,为下文详写“看戏”乐趣作铺垫。

  小说结构

  一、随母归省平桥村(1~3)优美的环境(1)优厚的待遇(2)有趣的生活(3)掘蚯蚓 钓虾 放牛 免念“秩秩斯干”

  3、课文从什么地方开始提到去赵庄看戏?

  “我”去看戏顺利不顺利?为什么?哪些语句表现出“我”想去看戏的迫切心理?这些描写说明了社戏的什么特点?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从第四段开始。

  不顺利,因为横生波折——临去叫不到船。表现“我”的心理的语句:急得要哭,不钓虾,饭也少吃,不开口。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4、朗读第10~13段。

  、画出3个用得最生动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点、磕、架。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这几段主要写去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其中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气味,很有特色。试分别找出描写色彩、气味和声响的词语,并说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色彩(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 气味(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声响(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宛转悠扬的笛声。

  说明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表现手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结合。如写船快,一是直接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二是用“连山”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间接衬托。

  化静为动:(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ƒ、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现环境美,二是烘托“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心情急切。

  二、写看戏的情景(主体)

  1、戏前心情4—9

  无船时:盼望—焦急—失望—赌气——高兴

  心理描写

  登船时:轻松——舒畅——兴奋

  在船上:急迫——神往——陶醉

  2、看戏途中10—13 视觉上:碧绿的豆麦、朦胧的月 淡黑的连山、星点的渔火、乌黑的船蓬

  听觉上:孩子的笑嚷、潺潺的水声、宛转的笛声

  景色描写

  嗅觉上:麦豆水草的清香

  重点探究(10-13)

  1、填空

  这两段文字从 嗅觉、视觉、听觉 等入手,写得 有味,有色,有声 ,更有情。作者还运用 比喻、拟人 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景,写出了行船之 快 ,烘托了“我”

  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 心情。

  阅读14~21段。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朗读22~30段。

  1、这一部分写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各表现了什么心情?

  景物美;船快。 留恋 归心似箭

  2、着重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着重写了偷罗汉豆。突出孩子们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热情好客。表现人情美。

  二、写看戏的情景(主体)

  1、观看社戏13—21 场面描写

  从远处 戏台的位置 戏台的轮廓

  从近处 台上人物的容貌、服饰、演唱、动作 台下孩子们的语言、动作、心情

  2、返航途中22—30 人物描写

  摘豆——偷豆——生火——剥豆 煮豆——吃豆——说着——笑着

  归纳:文章4~30段围绕看戏写了哪些情节?

  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

  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

  阅读31~40段

  1、文中六一公公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作者主要写了有关他的几件事?这些事和前文“看戏”有什么关系?

  看戏回来的第二天。

  两件事,一是问“偷”罗汉豆的事,二是送罗汉豆。

  关系:都是看戏回来路上“偷”罗汉豆引发的,是看戏后的余波。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

  六一公公淳朴、憨厚、善良、宽厚、慈爱,热情好客。

  表现:“不料竟非常感激起来”;送罗汉豆。

  关系:表现平桥村的人善良可爱的人情美。是作者爱平桥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看戏后的情景31—40

  六一公公送豆 怀念那夜吃的好豆 怀念那夜看的好戏 ……至今怀念

  3、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对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三课时

  六、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小说中主要的人物,分析人物性格

  双喜 六一公公 阿发 桂生 外祖母 母亲

  在文中找出写双喜的语句,读一读,议 一议。

  按下面的句式做出点评。

  课文第 段,写双喜的 内容,是

  从 方面刻画双喜的,可见双喜具有

  性格?所以值得我去喜欢。

  双喜: 聪明伶俐、、热情能干、机灵心细、善于为他人着想。

  桂生: 机灵、勤快。

  阿发: 纯朴无私。

  六一公公: 宽厚、善良、淳朴、憨厚、 好客、热情。

  七、揣摩语言(课后练习三)

  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喜欢轻快的心情。

  2、以动词“踊跃”写山,把静物写活了。这个词的含义与现在不一样,作者在这里是创造性的赋予了这个词以新的含义。

  3、“回望”两字,表现“我”依依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4、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对他的豆子的夸奖。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八、质疑问难

  1、 有人认为本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 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如果大家 对此有兴趣,不妨开一次小组会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改了不好, 因为通过看社戏能表现我与少年伙伴们的美好感情,也表现了农村少年伙伴们淳朴善良聪明能干的美好品质.

  2、理解标题的作用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脉络分明结构清晰。

  通过“我”对社戏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3、归纳主题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4、讨论 “偷豆”的是 与 非 ?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天真的天性。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欧阳修

  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九、拓展阅读

  《社戏》原文开头

  十、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

  2、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介绍你家乡的地方戏或你参加过的某项文化活动。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