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化学课件 > 初三 >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复习资料三篇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复习资料三篇

2021-03-27 16:34:05 浏览量:

  飞得慢的鸟儿提早起飞就会比别的鸟儿早飞入树林,不够聪明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就可以比别人早成材。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初三年级上册化学复习资料三篇。
 

初三年级上册化学复习资料

  【知识点一】

  考点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等。

  考点2溶液的形成

  明确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存在

  考点3乳浊液的乳化

  往水和植物油形成的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滴。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从而达到洗净的目的。

  考点4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如:NaOH、浓H2SO4;

  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降低如:NH4NO3

  【知识点二】

  课题1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

  氧气

  五氧化二磷

  结论:空气中氧气(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N2)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N2占21%,O2占78%,稀有气体占0.94%,CO2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SO2、

  CO、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2)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种草等。

  5、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课题2氧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储存在蓝色钢瓶中),固态的氧是淡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碳硫磷铁等多种物质起反应(助燃性、供给呼吸)

  3、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和表达式

  注: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课题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法:(1)原理:①水+氧气,

  ②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2)装置:发生装置①是固液不加热型,②③是固体加热型(如课本38页图示)收集装置: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3)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⑤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⑥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使之均匀受热,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4)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已满。

  3、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4、反应类型(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①剧烈氧化:如燃烧

  ②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知识点三】

  关于溶液

  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7.(1)从硝酸钾中除去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用沸水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2)从氯化钠中除去混有的少量硝酸钾

  提纯方法是:蒸发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溶解

  ②蒸发结晶

  ③趁热过滤

  ④洗涤、烘干。

  (3)在流程题中,经过化学变化所得到的溶液通常是常温下的不饱和溶液,如果要通过降温结晶获得溶质,通常的操作步骤是:

  ①蒸发浓缩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④洗涤、烘干。

  8.溶解度曲线A下面的点M,表示T2℃时的A物质不饱和溶液。要使其达到N点,应采取: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该溶质至饱和;如果对N点溶液降温,则N点沿溶解度曲线左移;如果升温,N点水平右移。

  9.生石灰放入常温下的饱和石灰水中,生石灰会与水反应并且放热,当恢复至原温后,最终溶液中水的质量减少(与生石灰反应消耗),溶质氢氧化钙减少(因水少而析出),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室温的饱和溶液)。

  10.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11.气体溶质形成的溶液不能通过蒸发浓缩达到一定的浓度,因为气体溶质会挥发。

  12.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关键是如何计算所得溶液的质量,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法:

  ①m(溶液)=m(溶质)+m(溶剂)

  注意:溶剂的质量包括了原溶液中的溶剂水和生成的水两方面,不能遗漏。

  ②m(溶液)=m(总质量)-m(固体)-m(气体)

  注意:此计算方法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直接得到了溶液的质量,不必再算生成水的质量了,避免与方法①混淆。

  建议:先用方法②计算更简便。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