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初一 > 初一下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

初一下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

2021-02-01 11:58:52 浏览量:

  只要我们时刻在努力奋斗着,就可以昂起头自豪地说:我很重要!下面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初一下册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
 

初一下册历史沪教版复习提纲

  第 4 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完善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诞生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 5 课 "和同为一家"

  一、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西南--吐蕃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4、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意义?

  ① 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金城公主入吐蕃

  北方--回纥的勃兴:8 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

  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7 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8 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民族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藏族回纥西北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靺鞨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车书本一家" 。满族南诏西南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6-10课

  第 6 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 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 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四、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

  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的《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 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 7、8 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二、医学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诗人代表作特点李白

  《早发白帝城》

  《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诗仙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 实诗圣白居易

  《秦中吟》 《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1、书法书体书法家代表作颜体顔真卿

  《多宝塔碑》柳体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画圣四、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的艺术宝库之一。

  五、盛大欢腾的乐舞

  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

  第 9 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 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10 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澶渊之盟

  (1)时间:宋真宗统治时

  (2)内容: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评价:

  ①宋每年要给辽岁币给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

  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 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11 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

  宋与西夏的和议:

  ①元昊向宋称臣;

  ②宋给西夏岁币;

  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12 世纪初期,女真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飞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政权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辽契丹

  10 世纪初辽太祖阿保机上京北宋汉族960 年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西夏党项

  11 世纪前期李元昊兴庆金女真

  12 世纪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南宋汉族1127 年宋高宗赵构临安(今杭州)

  第 10 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

  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

  ①南方战乱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②南迁的中 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③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 持较好;

  ④引进新品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

  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 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

  2、棉织业的兴起: (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 (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 、南宋时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 、宋朝的海外贸易,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 岛和非洲东海岸;

  (3)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趁成与铜钱并行的货 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