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一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竹林深处人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竹林深处人家》

2021-06-29 15:26:39 浏览量:

  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竹林深处人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竹林深处人家》

  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

  难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新课

  竹子,是令人喜爱的一种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的植物,我们在许多绘画,摄影作品中都见过她的倩影,当你来到竹海之中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一篇散文中的“竹林深处”,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一起分享竹了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二) 阅读要求

  1.先欣赏文中插图,增强感性认识,然后阅读课文,熟悉内容。

  2.找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衔接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三) 落实生字、生词。

  (四)分析课文

  提问:本文写竹林,采用了回忆的手法来写,表现了作者对当年的竹乡所见、所闻、所感,这种以回忆写景的手法好处是什么?

  回答:表明作者对当年的竹乡之行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也反映作者对江南竹乡及生活在竹乡的勤劳、朴实的村民的一往情深。

  老师提示:本文共8个自然段,我们重点看本文的第一部分,第5自然段才写到竹林深处人的活动,而在第1——4自然段,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写竹海、竹坞中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描写顺序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把各组意见集中后整理归纳。

  教师点拨:作者用大量笔墨(四段文字)写竹林,写它们的无边无际、深不可测,用意在于通过具体描绘竹子丰收的景象,为后文写竹林深处的人家,写他们丰收的欢笑作铺垫,作者并不是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详细写竹林景色,写竹海无边,来表现出竹乡的美丽富饶,而且也与文题“深处”二字切合。

  提问:从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文中先从什么角度写竹海,重点写了什么?

  回答:先写从远处远望,第一自然段中有“远望去”一句,主要写远望竹海给人的一种整体感觉。

  提问:写“远望”都望见了什么?具体找一找哪些语句写“远望”所“得”?

  回答:如“一连几座山头……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写竹子多而茂密。

  提问:除了突出多、密,还写了什么?

  回答:“当年一阵风吹过的时候……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写竹海在风中摇曳、波荡的气势。

  提问:写这种风中竹林的景象,扣住了文中的一个词,这个词是什么?

  回答:竹海。

  教师点拨: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角度是远望,与“远望”的角度相吻合,作者先写整体感受,为了突出整体感受,作者把竹林与大海联系了起来,先写竹海的辽阔远大:“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再写竹海波涛起伏的气势:“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些贴切的比喻和精彩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竹海的宽广、深沉,给人无限的遐想。

  提问: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的观察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回答:第二自然段写“深入林海去”,视角有了变化,由“远望”变成了“近观”,和竹林的距离更近,身在竹林中,识其真面目。更具体地写出了竹林的茂密。

  提问:近看的感受,作者是怎样表现的?用了哪些比喻?

  回答:先写走在“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不见底”的小径上,由于密林覆盖了路的上空,尽管“阳光猛烈”,“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

  提问:这个比喻多么新颖,感觉多么奇妙,另一处比喻呢?

  回答:“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了去路……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老师点拨:同是描写竹林,视觉不同给人的感觉炯然不同,第一自然段写远望,第二自然段写近观,同时突出了竹林茂盛、辽阔,“远望”重点写竹海的雄伟壮阔,近观写竹林的深不可测,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提问:细读第三自然段,哪一句写视角的变化,所观之景的环境特点是怎样的?这一段重点写竹林的什么特点?

  回答:写视角变化的句子是“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环境特点是四面高中间凹的山地,竹林的特点是密不见底。

  提问:哪些语句是写竹坞所见?

  回答:“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一座的山……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子构成的。”

  教师点拨:三次写竹林,作者在描绘所见景物时,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有层次,使读者仿佛随作者一起移动,观赏,身临其境,先从远处写竹林,突出它的无边无垠,再从近处写竹林,表现它的深不可测,最后从高处写竹林,描绘它的密不见底,移动路线和观察角度,所见所感写得清晰,具体,井然有序。

  老师略讲第四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一 写竹海之景

  远望:无边无际

  近观:深不可测 移步换景

  四顾:密不见底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上节分析写竹海部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5——7自然段。

  2.总结全文。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上节内容

  1.本文写林海之景的视角有什么变化?

  2.作者写竹林的特征是什么?

  (二)分析课文第5——7自然段

  教师提示:上文我们重点分析了本文写竹海之景部分,并且分析得出作者写竹海之景意在为后文写竹海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做铺垫.本文重点是写山村人家,写竹农丰收的喜悦,有了课文前半部分写景的烘托铺垫,后半部分写竹乡的美丽富饶和写竹农丰收后的喜悦,就显得十分充实、自然。

  提问:读了第5——7段,竹乡人家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环境氛围中?

  回答:祥和(柔和)、欢乐(欢快)、劳碌(忙碌)。

  提问:体会一下这三个自然段在安排材料时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特点。

  回答: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竹乡后,先写闻其声,再写见其人。又如第七自然段中写到离开之际时先写“女孩子们的欢笑声”,再写“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从中可见作者的精心设计与构思,从而增强了对读者的吸引力。

  教师提示:这三段中有关竹子的描写很有特点,我们可以从这三段中找出有关竹的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精致的描写和严密的结构来表达对竹的喜爱,对竹、竹乡人民的情感的。

  分组讨论,老师归纳小结。

  例1:“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从色彩上写竹林景物)

  例2:“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从气味上写竹林景物)

  例3:“我们正在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愈来愈近。”(从声音上写竹林景物)

  学生发言也可从其他角度去寻找,理解,也可以在前半部分中寻找例句。

  教师点拨:作者抓住竹子和与竹子有关的竹乡景物的特点去写,在写竹海人家时,抓住与竹和竹乡生活有关的景物去写:写竹林的辽阔,写竹林的宁静,写竹乡的富饶美丽,写山的喜悦,这些描写既形象生动、贴切精当,又使文章结构严密,使我们阅读时,有一气呵成之感。

  (三)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茂盛的竹林以及竹乡人家丰收的喜悦,赞美了祖国物产丰富,山川秀美,讴歌了欣欣向荣的新生活,表达了对勤劳朴实的竹乡人民的热爱之情。

  (四)板书设计

  二 写竹林人家

  色彩

  声音 勤劳 朴实 富足 喜悦

  气味

  (五)作业 :

  1. 搜集有关竹的诗、文、绘画等资料至少一件,与同学交流。

  2. 完成练习册上本课各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