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初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宋的政治

2021-07-17 09:11:09 浏览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北宋的政治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形势图(1111年)》与相关文献,了解北宋统一南方和中原的历程。

  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影响。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故事,借助《水浒传》的部分内容等方式,多渠道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二、教学难点和重点:

  1.教学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教学难点: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

  开场白1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的历史老师张博昊,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年级下册的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导入2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四大名著,分别指的是哪四部小说?

  3这道题对于初一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应该是有点太简单了,答案当然就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红楼梦》了。

  4那我们增加一点难度,这四部小说中以宋朝为故事背景的是哪一部?

  5自然是描写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在位之时,一百零八名好汉,在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水浒传》了。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对历史学科的系统学习,同学们应该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文学作品不能等同于历史记录,是绝对不能够直接拿来作为历史证据来使用的。不过有许多我们熟识的文学作品,是依据史实来进行创作的,我们往往能在某些人物设定、情节设计甚至是细节描写中发现史实的影子。如此一来,通过科学地分析,文学作品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来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水浒传》的部分内容,学习《北宋的政治》。

  第一部分

  北宋的建立6《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是身怀绝技,经历不凡。那么其中身份最特殊的是哪一位呢?想必每位同学心中都有自己的偏爱,也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在我心里,身份最特殊的,莫过于号称小旋风的柴进柴大官人了。为什么我会认为他是最特殊的呢?读过下面这段材料,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同我的选择。

  7在《水浒传》的《第九回》中作者借一名店小二之口,说出了这么一段话:“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自陈桥让位有德,太祖武德皇帝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这大周柴世宗是谁啊?陈桥让位又是怎么回事呢?

  8通过之前《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已经知道,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地区就陷入了军阀混战,割据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现在展示给大家的就是五代中后周政权的世系示意图。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后周政权,一共有三位君主。太祖郭威是后周的建立者,但是他没有子嗣继位;所以去世后由养子柴荣继位,小说中的柴进正是这位后周世宗柴荣的后人;柴荣去世后,继位的柴宗训当时才刚刚七岁,非常倚重禁军大将赵匡胤。

  9然而,正是这位深受信任的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的时候,放出了消息说北边的北汉政权勾结了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将要大举南下攻打后周。年幼的皇帝和年轻的太后,接到奏报之后大惊失色,惊慌失措之下,就把希望寄托在手握重兵的赵匡胤身上,希望他能够派军队北上布防,抵御入侵。不料赵匡胤却在部下的拥立之下,在陈桥驿 “黄袍加身”,回到开封之后立刻就迫使年幼的后周柴宗训禅位给自己,夺取了后周的政权,这段历史就被后人称作“陈桥兵变”。

  10我们要注意的是,夺取后周政权建立的北宋,只是五代十国时期,众多割据政权中的一个。从公元963年到公元979年,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继任者宋太宗赵光义又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陆续地消灭了其他的割据政权。在这个军阀割据混战,势力犬牙交错的时代,北宋君臣是依照着怎样的战略方针来逐个消灭其他势力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第二十四页,观察地图《北宋的统一》,从“宋灭各政权的次序及时间”中归纳北宋的战略方针。

  11从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北宋是按照先南后北的方针,逐步消灭了其他政权,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在这里,相信细心的同学已经注意到了,我只提到了北宋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那么在当时其它的地区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的第29页,观察《北宋形势图》。

  12从这幅《北宋形势图》中,我们能够发现,北宋控制的仅仅是南方和中原地区,在北方有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在西北有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和西州回鹘;在西南有大理和吐蕃诸部,这些地区仍在与北宋分庭抗礼。也就是说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和南方地区的分裂割据,并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

  13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建立于公元960 年;都城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当时叫做汴梁,又被称作“东京”;建立者是宋太祖赵匡胤;相关的重要事件就是夺取了后周政权的“陈桥兵变”。而北宋通过先南后北的方针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则是后续的影响。

  14了解了北宋的建立之后,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思考以下这个问题,陈桥兵变的故事,揭示出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主要面临着哪些政治难题?

  15那就是内有领兵大将拥兵自重,篡夺政权。外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威胁边疆。究其根源,这些问题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乱不断带来的遗毒。

  第二部分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6面临着这样棘手的统治难题,宋太祖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巩固统治呢?我们来看一段宋太祖和宰相赵普的对话。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曰:“此非他故、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7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赵普认为君弱臣强是五代十国政局不稳,战乱不断的根源。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才能巩固政权。而解决君弱臣强问题的首要做法就是“夺权”。那么宋太祖是怎么实现“稍夺其权”的呢?我们来看《资治通鉴》中的记述:(宋太祖)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这是在告诉这些领军的统帅,自己整夜睡不着。当将领们关切地问他为什么睡不着觉的时候,他又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原来他是担心手下的这些大将仿效自己也来一出“黄袍加身”,就算是这些大将自己不想“黄袍加身”,那么他的手下人想要加官晋爵,来这么一出“黄袍加身”,可怎么办呢?此话一出,石守信这帮大将,赶紧下跪求饶,连称不敢。紧接着,宋太祖给他们出了个主意,说: “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听了宋太祖这番话,将领们也就知道该怎么办了。第二天,纷纷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宋太祖则是赐给了他们非常丰厚的奖赏,来作为回报。

  18就这样宋太祖通过一场“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地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19虽然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但是武将出身的太祖赵匡胤深知唐末以来武将拥兵自重,藩镇自成一体这个问题可并不是解除几个大将的兵权就能根除隐患的,他必须要从制度上下手,才能根本地解决这一历史难题。他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我们来看:他将兵权拆分为了三部分:军队的调动,掌握在枢密院手中,而日常的训练,则是由侍卫亲军马军司,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领导,至于指挥作战,则是临时由中央委派将领来担任统帅。

  20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防止武将专权。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的兵权;通过分割军事权力,控制了军队的调动;另外,还通过驻军要定期换防,让军队无法和地方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防止了藩镇割据;又通过频繁调换领兵的将领,让武将和士兵之间无法建立人身依附关系,从而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

  21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对文官宋太祖也没有掉以轻心,不过相较于针对武将简单粗暴的严厉打压,对文官则显得更加的柔和而隐蔽。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宋朝的宰相不再是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之为“执政”。最高的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来承担,他也可以被称作“执政”。政事堂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宰相与执政并称为“宰执”,他们共同掌握着中央的文武大权。另外,又设置一个机构,名为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其长官为三司使,在当时也被称为“计相”,其地位略次于执政。由此可见在宰相之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之间的关系是各自独立又互相牵制,正是这些“副宰相”的设立,分走了宰相的一部分权力。相权被削弱了,自然也就意味着皇权得到了加强。

  22宋太祖在中央通过分事化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地方又是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材料,并根据材料,说一说通判这个职位的职权和作用。据《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①通签书施行”通过材料,我们看到,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这就对知州起到了监察的作用。

  23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第二个要点就是通过分权来使文官互相制衡,在中央通过增设众多的副宰相来削弱相权,在地方则是通过州置通判来分割知州权力,另外还有通过文官主政来防止武将割据,设置转运使负责税收的上交和拨款的运送,将地方的财政大权收归中央。这些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部分

  重文轻武24接下来我们再回到《水浒传》,在第三十二回中,宋江几经辗转来到了清风寨,见到了小李广花荣之后他讲述了自己这一路的经历见闻,却引来花荣的一番抱怨。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材料,分析一下花荣在抱怨什么?“……正知寨,这厮又是文官,又没本事,自从到任,把此乡间些少上户诈骗,乱行法度,无所不为。小弟是个武官副知寨,每每被这厮怄气……”

  25读完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花荣的烦恼主要源于清风寨的正知寨到任后整日胡作非为,自己作为副知寨却无可奈何。而领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清风寨这样一个军事要塞,居然任用一个完全不懂军事的文官做主官,经验丰富的武将却只能担任副职,这样看似胡来的任命,事实上正是北宋的政治特色。

  26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北宋政治的特点就是四个字——重文轻武。所谓重文,指的就是重视文官队伍的培养和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而这些重视,首先就表现在对科举制度的改革上,一方面是着力提高进士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增加录取名额。

  27现在展示给同学们的是根据《宋史》中的资料,整理出来的《北宋前四朝宰相科举出身状况一览表》。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从太祖朝到太宗朝再到真宗朝,仁宗朝,科举出身的宰相数量从三人到六人再到十人,再到二十二人;而占的百分比则是一路从50%最终攀升到了96%;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北宋前四朝的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比例在逐步的扩大,以至于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28另据《宋史》记载,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为朝廷效力,宋太宗时期又将进士分为三等,第一等为进士及第,第二等为进士出身,第三等为同进士出身。这里要注意的是同进士出身的“同”字,这个“同”是如同、视同的意思,也就是说在那些没有考中进士的应试举人中,选取一部分相对来说也比较优秀的人,把他们也纳入到了进士的行列中来,这样一来就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录取范围,增加了录取的名额。在这样的刺激之下,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科举考试的大军之中。

  29除了通过提高进士地位和增加录取名额以扩大文官队伍之外,重文的第二个表现,就是提高文官地位,让文官的品级、待遇都远远高于武将。

  30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宋初大将曹翰写的《退将诗》,“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31一句“曾因国难披金甲”满是危难之际,拼死报国的慷慨激昂,可紧接着一句“不为家贫卖宝刀”,却让我们仿佛看到浴血沙场,百战归来的将军却落得个家徒四壁的惨状。在这样的强烈反差之下,人们自然知道只有做文官才能享受荣华富贵,做武将只能落得个潦倒落魄。所以,当时有句谚语叫做“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文官是日渐地位显赫,武将则被大大地压制了下去。

  32重文轻武中的轻武。除了刚才我们了解的一系列限制武将的政策之外,宋太宗还立下了文臣统兵和阵图作战的规矩。所谓文臣统兵,指的就是军队作战必须由文官担任主帅,武将只能担任副职;而阵图作战则是,武将必须要严格按照朝廷在出发之前制定好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举措进一步防止了武将专权,从而杜绝了藩镇割据的可能。

  33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呢?

  首先我们要看到这一政策的积极意义,从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武将夺权时有发生,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权建立的北宋政权,因此要防止武将专权,杜绝藩镇割据就必须做出改变,而随着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确确实实地扭转了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宋朝文化素养,造就了北宋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这些都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34但是重文轻武这一政策会不会存在着一些弊端或者是隐患呢?请同学们打开教材32页,阅读“知识拓展”的内容。概括重文轻武的弊端。“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了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35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发现,重文轻武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武将与士兵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军队的战斗力被严重的削弱。最终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36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十国以来巩固政权的两大难题之一,领兵大将拥兵自重,篡夺政权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解决。那么剩下的外部问题呢?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在面对日渐强大,威胁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时,还能派上用场吗?这个问题,同学们在学习了下节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后就能找到答案。

  课堂小结37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建立以及统一南方和中原的过程,知道了为实现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采取的种种措施,还围绕着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分析了成因、内容和影响。

  结束语希望能够对大家学习《北宋的政治》有所帮助,感谢大家的观看和聆听,再见。

  课堂检测38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东京就是今天的哪里呢?

  39 这道题中的关键词是北宋和东京,给出了时间,北宋当时能设立了四京,分别是东南西北。其中东京是都城,在开封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西京,在河南府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南京叫应天府,但这个应天府,可不是今天江苏的南京,而是在河南的商丘;北京也不是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而是今天河北大名,在当时叫做大名府。

  40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开封。

  41清代有人写诗曰“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诗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是谁呢?A杨坚B李渊C安禄山D赵匡胤。

  42这道题的关键词是陈桥驿和黄袍,那我们都知道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回到开封之后,就迫使后周恭帝禅位于自己。

  43选择应该就是赵匡胤。

  44同学们,我们来看这道题。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就是知州通签书施行,据此推断设置通判的作用是什么?A是帮助皇帝管理中央B是分散知州权力C.是协助知州收取税收,D则是加强边境管理。

  45 那么我们这道题里提到了诸州通判,他是在州郡之中,那么自然不可能是管理中央。至于C收取税收,我们通过之前的所学了解到,是设置了转运使来负责收取税收。而D中的加强边境管理,在这个材料中没有提及。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什么,看到是像兵民、像钱谷、像户口、像赋役、像狱讼,这些事情都必须是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才得以实行。

  46因此,我们推断出设置通判的作用,就是用来分散知州的权力。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