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初一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021-07-20 08:49:01 浏览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与分析文献资料,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宋辽和战与宋夏和战;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

  导入

  一、北方民族的崛起与政权并立

  (一)契丹族的崛起与政权建立

  (二)党项族的崛起与政权建立

  (三)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一)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

  (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考古所见辽宋关系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十一中学的历史教师赵伟巍。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屏幕中有图1至图5五枚古钱币,同学们能说出他们的名字么?图1是秦半两,图2是汉五铢,图3是唐开元通宝,图4、图5是什么钱币呢?今天的课上,我们将会学到这两枚钱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北方民族的崛起与政权并立。二是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契丹的崛起与政权建立,关于契丹族的起源,《辽史》里有一个“白马青牛”的神话传说。我们一起看辽史中的这段文字,相传有神人乘白马……有天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我们把材料与右侧契丹的兴起图结合来看,乘白马的神人和驾青牛的天女,分别沿着图中辽河上游的两条河流东行,至两条河流交汇的木叶山,神人与天女相遇而成为配偶,繁衍后代,分为八部。所以,由材料传递的信息可知,契丹族起源于我国东北的辽河上游一带。

  那么契丹人是怎样生活的呢?左侧图片是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图上的契丹人圆脸短发,额前左右各留一绺(liu)头发,垂在耳前。他身穿圆领窄袖长袍,束腰带,黑色高筒靴。这是典型的契丹人形象。我们再看《辽史》记载:“畜牧畋(tia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意思是契丹人蓄养牲畜、打猎捕鱼作为食物,以动物皮毛为衣服,按季节时令转移迁徙,没有固定的住所,把车马当做自己的家。从壁画中契丹人牵马的形象和辽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契丹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生活主要是游牧、渔猎。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我们可以看到左图是现代人绘制的耶律阿保机的画像,右侧是北宋形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契丹政权在1111年的大致范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内容,把契丹政权建立的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国号是契丹或者辽,因为契丹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所以契丹和辽说的是一个政权。民族是契丹族;政权建立时间是10世纪初;人物是耶律阿保机;都城是上京临潢府,也就是现今的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那么,耶律阿保机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契丹的发展呢?我们看一段史料,《契丹国志》记载:“燕人军士多亡归契丹,契丹日益强大。又得燕人韩延徽……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这段史料的意思是说唐末中原战乱,河北一带的汉人多逃亡到契丹境内,契丹逐渐强大起来,阿保机又得到汉族知识分子韩延徽,韩延徽教契丹人建立办事机构,建造城郭,让汉人能安居乐业,发展农业生产。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第33页内容,完成表格内容。政治方面,任用汉人为官;经济方面是发展农业,建造城郭。文化方面,创制文字。

  下面我们再通过文物图片直观的感受契丹的发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两幅契丹文物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图1是契丹文字。契丹本没有文字,阿保机命人参照汉字创制了契丹文字。所以,图上的契丹字笔画、结构与汉字有些相似。图2是鸡冠壶。这件白釉鸡冠壶,壶上有提梁,壶身有绿釉皮条装饰,是一件仿皮囊壶的白釉鸡冠壶。鸡冠壶是具有契丹族游牧色彩的器物,因其顶部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是模仿盛液体用的皮囊制作而成。早期契丹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需要皮囊盛水、奶等液体,所以皮囊是必备的生活用品,唐末五代以后,契丹族与中原交往,学习了中原的制瓷技术,因为瓷器不仅干净美观,还能体现身份地位,所以仿照皮囊样式的陶瓷鸡冠壶越来越多。早期的鸡冠壶上有孔,方便系上绳子挂在马上或人身上。由于单孔固定不方便,逐渐发展成双孔,同时,为了防止壶在运动中滚动,壶身多做成扁平型。随着契丹族的发展,更多的契丹人过上了定居生活,鸡冠壶不再需要随身携带,而是摆在家里做常用的器皿,因此,带提梁的鸡冠壶逐渐取代了带孔的鸡冠壶。提梁鸡冠壶不仅有一个提梁作为把手,而且壶底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由于不再用于马上,鸡冠壶的器身也不再是扁型而变的瘦高。鸡冠壶形制的演变反映了契丹族由游牧到定居生活的变化,随着游牧生活逐渐变为定居生活,契丹人仍旧忘不了背着皮囊驰骋游猎的生活,便将这种向往,寄托和融入到日常用品的使用中。鸡冠壶正是契丹族与中原民族在文化上交流的产物,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缩影。

  了解了契丹族的发展,我们再来看党项族。党项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多次内迁,集中到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史料来了解党项族的生产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党项)其屋织牦牛尾及羊毛覆之,每年一易……畜牦牛、马、驴、羊,以供其食。不知稼穑,土无五谷。意思是党项人的房屋是牦牛尾编制,然后再盖上羊毛的简易房,每年一换。党项人蓄养牦牛、马、驴羊等,作为食物,而不知道耕种粮食。由此可知,党项族也是游牧民族,后来因为内迁与中原文化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建立政权。左图是现代人绘制的元昊画像。右侧是北宋形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观察西夏在1111年的大概范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把西夏政权建立的相关信息填写完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民族是党项族;时间是11世纪前期;人物是元昊;都城是兴庆府,也就是现今的宁夏银川。

  那么,西夏的政权是怎样建设的呢?先看一段材料,《宋史》记载: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这是介绍西夏官制的史料,从中书、枢密、三司橘黄色关键字,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中书、枢密、三司是唐宋常见的官职机构和名称,由此可知,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我们再看右图,这是西夏文佛经,元昊称帝后命大臣仿汉字结构制造了西夏文字。

  下面,我们来揭秘开篇中提到的那两枚货币。图1是契丹货币,这枚钱币是契丹大字银币,辽上京遗址出土,现藏辽上京博物馆。钱币正面铸有契丹文“天朝万岁”。此钱应是赏赐钱,不是流通货币,铸造稀少,存世罕见。再看图2,图2是西夏货币“贞观宝钱”,面文为西夏文。存世较少,极为珍贵。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枚钱币,它们与中原的钱币有什么异同?从形制上看,与中原的钱币相同,都是圆形方孔钱。从文字上看,都是本民族的文字,但是笔画与结构与汉字很像,可见,这两个少数民族的钱币也都是仿照中原的样式来铸造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4页的内容,把元昊的改革措施填写完整。政治方面,元昊用汉人为官,仿效唐宋制度,订立本国的制度。经济方面,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文化方面,创制文字。

  我们对比两个少数民族政权改革的内容,你能说说有哪些相似之处?改革的效果如何?改革过程中,两个民族均全方面的学习先进的汉文化,促进了本民族政权的发展,国力的增强。

  随着契丹、党项族的崛起及其政权的建立与发展,中华大地上出现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局面,请同学们观察北宋形势图,再一次明确各政权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请结合所学,整理并完成下面政权表格内容。辽政权,民族契丹族,建立时间10世纪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临潢府,即现今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北宋,民族汉族,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东京,即现今的河南开封。西夏,民族党项族,建立时间11世纪前期,建立者元昊,都城兴庆府,即现今的宁夏银川。

  并立的三个国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了解辽与北宋的战与和。请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下面表格内容,整体把握辽与北宋的关系。辽太宗时期,双方冲突加剧。宋太祖晚期,双方保持友好关系。宋太宗时期,宋辽发生数次战争。宋真宗时期,双方爆发澶渊之战,战后辽宋签订澶渊之盟。

  那么宋辽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自此中原王朝丧失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北方门户大开。因其位置的重要性,引发了宋辽之间的争夺战,所以辽宋战争的起因是争夺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守战略。

  到了宋真宗在位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着都城开封。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之下,宋真宗前往澶州城前线御驾亲征。宋军因此士气大振。辽军主将萧挞凛出营巡视,不幸被宋军伏弩射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此时,辽宋双方均有议和的意思,不久双方签订盟约,因澶州旧称澶渊,故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澶渊之战相关内容。时期,宋真宗时期,地点是澶州(澶渊),双方,辽攻击,宋防守,结果,宋打退辽军,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内容是什么呢?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二、双方划定疆界,撤兵。三、北宋每年向辽缴纳银、绢等岁币。四双方在边界开展互市贸易。

  讲到此同学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何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呢?实际上对宋而言,以当时的情形,宋不能消灭辽,也不能收回燕云大部分土地,故真宗认为以少量钱物换取和平是可取的。对于辽来说,不能不考虑孤军深入的危险,在不利的军事形势下还能得到钱物,并没有损失。所以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实力相对均衡的条件下达成的。

  那么,当时的人是如何看待澶渊之盟的呢?首先,我们看宋真宗的看法,宋史记载,宋真宗说:实念河北居人,重有劳扰,傥,岁以金帛济其不足,朝廷之体,固亦无伤。” 意思是实在是看北方的百姓,多有劳扰,就算每年用财物来救济他们,对国家也没什么大碍。战后,宋真宗对将领们说,北方的边患,自古以来就有,如果想要消灭他们,需要巨大的花费去打仗,现在双方停战,百姓安定,我很欣慰,这也是你们的功劳。从宋真宗的话里,我们能够看出他对宋辽议和相当满意。我们再看当时的宰相王钦若说:“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意思是王钦若认为议和是城下之盟,对宋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辽宋议和结束了双方的战争,那么停战的几十年间,议和是否产生了其他更深远的影响呢?

  那么,我们再看看几十年后,宋朝的大臣是怎么看待议和的。宋仁宗时的宰相富弼说,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意思是澶渊之盟后,将近四十年没有打仗,北宋给辽岁币,还不足军费的百分之一二,所以澶渊之盟,并不是错误的决定。富弼表达了对澶渊之盟的肯定,但同时也指出了和议的弊端,即议和之后,文臣掌握权力,武将被排挤,荒废了武备。我们再看北宋中晚期大臣苏辙的看法,《栾城集》里记载:(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意思是说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契丹人和汉人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不再想着打仗了。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出,宋辽议和后,宋辽保持了长久的友好关系,事实说明了当年的议和是值得肯定的。澶渊之盟约定,辽宋双方在边界开展互市贸易,那么双方的互市贸易如何?对宋辽关系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我们一起来了解,北宋时期,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通过史料,我们来看宋、辽互市情况。材料一宋史记载:终仁宗、英宗之世,契丹固守盟好,互市不绝。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宋辽坚守盟约保持友好关系,双方边境互市贸易不断。再看材料二,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这段史料是说通过榷场贸易,辽用羸弱年老的羊和皮毛,换取宋的丝织品,双方互通有无,彼此获利。材料三,“盖祖宗时赐予之费,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于虏而复之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指出了宋给辽的岁币可能都是从榷场赚来的,对宋没有任何损伤。

  “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管,并由当地通判兼管其事,后又经仁宗、英宗两朝,契丹与宋固守盟约,双方互市不断。宋辽两国商品互补性很强,辽国除了出产矿物和马匹之外,其他一切生活生产用品大多需要进口,而宋朝是农业强国,手工业发达,几乎各种产品都是辽国急需的,因此,澶渊之盟后,互市一开,边贸交易得到迅猛增长,成为两国所需商品的主要来源场所。在宋辽的边界贸易中,北宋输出香料、犀牛角、象牙、茶叶、漆器、瓷器和书籍等。辽输出的物品主要是牲畜、皮货,羊是其中的大宗货物。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虽然,宋辽双方都禁止粮食、军械等战备物资出口,但是榷场之外的走私贸易也相当活跃,大大增加了贸易规模。例如,辽的战马可从各种渠道引进宋朝。而辽国也从互市中获得了本国没有的大量农产品和手工制品,极大的改善了契丹人物资匮乏的状况。从双方交换物品的价值看,宋朝商品的附加值远超辽国商品,宋朝也因此每年从榷场上赚取大量钱财,因此,宋朝在边境互市过程中获取的利益,可能远超岁币的数目。

  结合上述材料及观点,谈谈你对“澶渊之盟”的看法?

  从积极影响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的战争,开启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契丹与中原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共同繁荣与社会进步。从消极影响看,北宋过分依赖议和手段,轻视武备,给国防建设带来极大地消极影响,加剧了宋朝的军事弱势。所以,澶渊之盟的评价给我们学习历史的启示是,在分析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我们应该全面的客观的进行评价。

  了解了辽与北宋的战与和,我们再来探讨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6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2.西夏为何与北宋议和?3.宋夏和议内容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何意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并打败北宋,多次战争后,双方议和。西夏愿意与北宋议和是因为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失大,人民困苦。宋夏和议的内容是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和议后,宋朝在边界设置了贸易场所,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在开篇的时候提到了秦、汉、唐等时期的钱币,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钱币的使用,北宋时期,辽、西夏与北宋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那么,我们是否能够通过各民族钱币的使用情况来探讨民族之间的关系呢?下面通过考古所见的货币情况来了解辽宋的经济关系。表一:辽国核心区域出土宋代钱币情况表。同学们,根据表中数据,表一出土钱币有何特点?说明什么问题?

  从表一数据我们能看出,辽国故地发现的窖藏钱币中,辽代钱币较少,宋钱占多数,即使在辽中期社会经济的鼎盛时期,流通中的货币仍以外来钱为主,由以宋朝货币为主……辽通过与北宋的榷场贸易、岁币等途径获得了大批宋钱,客观上满足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源于此,宋钱成为辽代普遍使用的通货。

  宋钱成为辽代普遍使用的钱币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再看一段材料,宋朝此时虽然每年仍象征性地给辽国岁币,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控制了辽国的经济命脉,成为辽国经济真正的统治者。经济上被宋朝钳制,文化上也深受汉族文化熏陶,其影响已经渗透到辽国的肌体各处。由此,可以看出宋朝的货币和经济对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从辽国使用宋钱的情况看,宋辽百年的和平给两个民族带来了更加持久和深入的交流,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学完本节课,你认为各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相信同学们都有了想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党项、汉族各个民族既有军事上的战争和对峙,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交流,各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平等友好交往,才能促成各民族共同繁荣与进步。

  用时间轴来梳理重要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很有效的方法。本节课,我们以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时间轴来作总结。十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10世纪前期,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960年赵匡胤建北宋,宋真宗时宋辽澶渊之战、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元昊称帝建西夏,11世纪中期,宋夏和议。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聆听!

  以旧带新,用古钱币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文献和实物图片反映民族的发展

  通过对比得出,两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均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发展

  分析史料,论从史书,辩证的看问题

  以史为证,从考古材料看民族关系的发展

  通过学习,认识到各民族和平交往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时空观念,认识时间轴是历史学习的好方法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