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202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材料范文

202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材料范文

2021-03-10 10:33:27 浏览量: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

  由《谈美》一书我了解了朱光潜先生,可读的他的第一本书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大概是因为自己正当青年,读罢此书便于心有戚戚焉。

  朱光潜先生于1925年出国留学,出国不久他就向开明书店的刊物《一般》投稿,以书信的方式同国内的中学生朋友谈论美学、道德、哲学。后来这十二封信集结出版,由于书中内容涉及当时青年探寻人生道路时的种种彷徨与苦闷而畅销一时。虽然此书跨越近90年,我们与彼时青年所处的境遇大为不同,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一代青年在探寻自我成长的路上除去时代的烙印,其内心的迷茫与怅然还是有诸多相似之处,故而书中所谈及的人生哲学对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成长还是大有裨益的。

  “读书与写作”

  朱光潜在第一封信中说:“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对此,我深以为然,毕竟读书是人一辈子的事,亦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困了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情,读书也应当成为一个生活习惯,而且是一个裨益无穷的习惯,我们在青年时期就应当努力培养。这封信里,先生还谈到两点读书的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要读两遍;第二,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自己的意见。此言甚得读书之精髓。

  其实谈到读书,就一定得说说写作,他们就像一对姊妹。在第八封信中,先生也谈到了写作。以往我总认为写文章应当一气呵成,文不加点。但读了这封信,才明白写文章是一个费功夫的事情,一篇文章非得是推敲琢磨,沉淀些日子再拿来修改,才能最后成稿。先生把读书和写作比作临帖与写生,这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读书就是一个吸收的过程,看得多记得也多,待要落笔之时,那些句子就像打开了泉眼,一股脑儿地往外涌。眼之所见,心之所想,就都跃然于纸上了。

  “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

  在第七封信中,先生说:“人生的第一桩事是生活”。

  关于生活、关于修行、关于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是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如先生所言,我们的这一场人生,就是生活的悲喜剧。悲剧和喜剧一样,都是必然会出现在人生里的剧目,可偏偏我们都是如此的厌恶和惧怕悲剧。这倒不是说,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悲剧人生手舞足蹈,只是不论悲欢离合,我们都要知道这是人生的常态,在对应的剧目中不要得意忘形,亦不要怨天尤人。如水一般经过高低起伏仍然能从容汇入江河,才是生活的常态。面对生活,先生有两种对待态度:一是站在前台,另一是站在幕后。我以为,这二者是生活的全部构成。有时候我们作为事件的主角或者配角出演,有时候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旁观者。我很赞同先生说的这两种角色看待自身和周围人的态度:我们站在前台,纵使参演了剧目,也不可以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太过重要,那种俯瞰万物的视角是要不得的,但也不至于妄自菲薄。而站在后台,我们则要客观地一视同仁,不可因情感的亲疏远近就采取双重标准。我也深刻地知道这一点很难做到,但确实应该排除事件本身,而在人格上于万物一视同仁。

  在这一场生活的剧目中,我们不断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在“道德的宇宙”中,我们是社会中人;在“恋爱的宇宙”,我们是情侣和爱人;在“科学的宇宙中”,我们是研究人员;在“家庭的宇宙中”,我们是父母子女。在每一个身份下,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依循着不同的规则,填充着“自我”这个大宇宙。就像孟实先生说的:“‘道德的宇宙’决不是人生唯一的宇宙,而善恶也决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价值判断就像一个灰度条,这一头是善,那一头是恶,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游走在中间地带。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怎能轻易用对错和善恶来评判一个人呢?

  在这场悲喜剧中,不免要直面生死。关于先生说到的生活中的生与死,我想到了雨后道路上那些爬出的蜗牛,虽然已经很小心,但总避免不了踩死几只。那“咔嚓”一声响后内心总会默默悼念:“就像人遇到意外,蜗牛们也不小心遇到横祸”。因此,我也在慢慢放弃这样的抱怨念头:“为什么,偏偏是我如此倒霉”。因为每当怨念响起,我就会想到那被我踩死的可怜的蜗牛。人生,本就是无常的,放下对“我”的执念。就如同天地一样,以万物为刍狗。

  “不同的声音”

  当然,对于先生信中所言,我并不是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第九封信谈到了理智与情感。生活就像是高空的钢丝绳,我们都是走钢丝的人,竹竿的两头分别是理智和情感。自然,生活怎么能够完全由理智所控制?对于这一点的反驳,我认同先生在信中所讲。但先生说:“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信中所举的例子,比如孝,给乞丐施舍,这两件事其本身就是带有情感的主观事件,自然是情胜于理了。可是情感就能够支配理智了么?并不尽然。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在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机,由于父母学习能力有限,子女总会出现不耐烦的情感。可这个时候就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么?抱怨他们理解力不够?可是理智告诉我们,要冷静,要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躁动的心就能缓和下来,然后继续心平气和地同他们交流。这不就是理智的作用吗?若情感是炽热的火焰,让我们的生活温暖而幸福;那么理智就是冰水混合物,能让我们过分激动的心冷却下来。理智代表束缚,情感代表自由,只有二者保持恰当的平衡,即达到所谓“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中庸境界,我们才能顺利的通过人生的这根钢丝绳。

  倒数第二封信,先生讲了在卢浮宫的见闻。他坦言美国游客为求效率,在《蒙娜·丽莎》前匆匆一瞥而过,却并未去体会这幅画所表现的中世纪的精神。我是同情那些美国游客的,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如同先生一般,有较高的文化造诣,可以透过《蒙娜·丽莎》看到中世纪的欢爱与罪孽。我承认先生由此说到的“效率”决不是唯一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价值的评估本就不是从效率来衡量的,我以为应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无裨益来衡量。效率,只是人们在做事情时追求的一种高效的方式,但并未说效率和质量就成反比。先生拿杭州织锦和湘绣来比较,我以为就是拿一个文学院的学生和理学院的学生来比较谁更懂数理逻辑,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比较。湘绣和织锦其制作工艺本就不同,从而导致了织锦可以机械化生产,而湘绣只能是绣娘们一针一线倾注心血。可以理解先生说的:“我们勿要在忙碌的社会中为了追求快而忽视了从心去体味生活;为了完成任务而放弃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但是做事情有的是可以快一点的,而有的就一定要耐住寂寞,使尽全身的愿力去完成。

  读这本书的时候,沏一盏茶,晒着太阳,头脑任由书中字词充盈,那感觉就像在和一位慈爱的长者促膝长谈。合上书,每一个饱含深情的文字就被挤压着,溢出了阵阵墨香,墨香里氤氲着的是朱光潜先生对青年的谆谆教诲和切实关怀。他用睿智的笔触告之于青年:“走出青春的迷惘,更能走向人生的辉煌”。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