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二 >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学设计

2020-12-10 14:17:53 浏览量: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学设计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课件网小编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评价孝文帝改革,培养和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学习,培养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进步作用。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认识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抗绝的潮流,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教学设计:

  1、学法:讨论法。

  2、教法:讲解法、辩论法、谈话法、比较归纳法、图表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数字故事导入。

  (二)、进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我们从视屏当中了解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满坎坷)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老师将孝文帝看成一位智者,当落后的游牧文明和中原汉人先进的农耕文明发生碰撞时,智者孝文帝该何去何从。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十六课的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智者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两岁丧母,五岁登基为帝,十岁丧父。年幼的他只能依靠祖母——冯太后。但这位太后似乎不喜欢他,有一次,冯太后将小皇帝关在屋子里面,三天不给吃喝,还准备废掉他。幸好有大臣劝阻,他才保住了皇位。就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小皇帝学会了小心谨慎,形成了隐忍的性格。小皇帝从小在冯太后的引领下,对汉文化爱不释手。冯太后去世之后,之前隐忍的儿皇帝终于翻身做了主人。之前隐忍的压力,也就成了他改变陈规旧制的动力。正所谓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智者孝文帝的那个年代,跟随他的改革步伐。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P93-P96,带着问题(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迁到洛阳)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这里老师问大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空穴来风吗?说今天心血来潮,想起了,就改革,明天心情不好,就不改革。是这样吗?一场重要的社会改革,必定事出有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智者孝文帝不得不进行改革的背景。首先来看一下这样一段材料:

  “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当时鲜卑贵族看不看得上汉人(看不上),这说明当时鲜卑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歧视)当时的真实状况是这样的(继续展示材料),一个相对落后的民族统治一个相对先进的民族的政策是民族歧视,这必然遭到其他民族的反对,导致其他各民风进行了风起云涌的反抗。因此,智者孝文帝不得不进行改革背景之一就是:落后的统治方式激化了社会矛盾,面临着统治危机。

  而当时北方的社会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看到书上93页,总结一下当时北方的民族状况(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少数民族散居边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内迁,即五胡内迁;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标志北朝开始)鲜卑贵族就的统治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因此,智者孝文帝不得不进行改革的第二个背景就是: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以上两点就是智者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当时北方民族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而处于统治地位鲜卑贵族却依然采用老旧的方法统治其他民族。面对这种局面,身为统治者的孝文帝,又该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亮剑,厉行改革。同学们在书上快速的找出智者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革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实施新制度,现在同学们找出他又实行了那些新制度呢?(...)改革的第二个内容就是迁移都城。一个国家迁移都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当时孝文帝坚持迁都就遭到大臣的反对。好,好在我们就来模拟一下当时朝臣议论的画面,我来扮演孝文帝,你们扮演众大臣,就要不要迁都来一次“廷议”(...)。改革的第三个内容就是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同学们在书上找出北魏孝文帝都推行了哪些文化(...)如果说我们把一个国家比作成一栋房子,改革之前的北魏已是大厦将倾,但是智者孝文帝力挽狂澜。首先推行汉族制度,从整体上稳住了即将倒下的大厦,然后又学习汉族文化,从而使得这栋房子表面上看更加光鲜。智者孝文帝不论是从制度上还是从文化上,都是学习的汉族。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全面汉化的改革。

  智者孝文帝费劲九牛二虎之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那他的改革收效怎样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同学们,首先来看看这样一则材料: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洛阳伽蓝记》”

  当时南方人自认为自己才是汉文化的继承人,视北方为“荒土”,说明改革之前北方贫穷;视北方人为“夷狄”,说明改革之前北方落后。但后来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人宁南方人刮目相看。于是“百姓殷富,年登俗乐,于是国家殷富,库藏盈溢”,因此他的改革的第一个意义就是(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再来看一下这样一幅图片()北方人定居,成为了农耕民,生活已经完全汉化,而我们汉族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强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再来看看这样一则材料:

  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以后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葛剑雄。

  这则材料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就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因此,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就包括以上三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就是我国浩瀚的历史长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但是天不假年,上天只给了他33年的时间。就这样,一颗耀眼的明星就此陨落,他是带着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为是么这样说呢?待会儿见分晓。今天我们学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结合老师所讲,你们心目中的孝文帝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智慧、坚持不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孝文帝力排众议,厉行改革;力挽狂澜,振兴民族。因此,老师说他是智者。智者精通汉学,留下两句诗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这句话表达的就是他一心要统一天下,但壮志未酬身先死。孝文帝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三)、课堂小结

  (四)、轻松一练

  (五)、板书设计:文明的冲突智者的选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智者---不幸的童年

  二、智者---少年勤奋,志在改革

  三、智者----隐忍的张力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改革的背景

  (二)拔剑出鞘显神威——改革内容

  (三)千秋功过任评说——改革的影响

  四、天妒英才---智者早逝

  【高二历史人教版教材教学设计篇二】

  学情分析:

  1,我校为陕西省重点中学,学生基础较好,又经过高二一年系统的文科训练,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都是比较高的。

  2,学生对理学的知识储备基本到位,结合高考题,理解上需要深化。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下面三个问题是重点;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点:学生能联系所学,做对高考题,真正对理学融会贯通,是难点。

  教法学法

  情景问题法,师生情感互动,创设情景感受历史,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进而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启发式学习,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维,最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构教学法,通过将本节课分成若干结构,层层递进深入,一步步的吸引学生兴趣,揭示本课内容。

  辅助手段:多媒体的材料、图片等。

  课时:本专题复习共需约7课时,本课为贯穿线索,升华理解的一课。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部分历年来理学高考选择题。

  教师讲述:帮助学生分析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我们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应对这样的高考题,导入本课。

  展示课题:《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1: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