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二 > 高二历史课件合集

高二历史课件合集

2021-01-20 13:55:40 浏览量:

  不要使自己沮丧,不要使自己后悔,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吧!下面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二历史课件合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课件合集

  课件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改革开放近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四、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

  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整合——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

  七、教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1、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3)组织学生讨论

  (4)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

  国际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①“十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材料;

  (2)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④资源丰富。

  (3)完成第一步经济特区创办的探究总结。

  包括: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经济特区的含义及“特”的主要表现;③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展示;④经济特区的作用。

  (4)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完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

  包括: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5)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我国政府从1988年起在沿海和内地的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0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城市中首批获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A)

  A、秦皇岛B、武汉C、合肥D、苏州工业园区

  2、从1988-2002年,我国共建立了(D)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A、46B、47C、48D、49

  3、下列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的选项是(B)

  ①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

  ②经济成分以外资企业为主

  ③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④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探究形成的特点

  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合作探究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①浦东开发的决定和目的: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其目的在于:

  A.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B.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②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有利条件:A.地理优势;B.交通优势;C.人才和产业优势;D.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③成果展示: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成就。如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④地位和作用。注意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整理。

  A.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B.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础,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探究学习设计:1、这个问题可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不提供固定的答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深入城市和农村调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成就,收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会。

  (四)知识整合

  新发展

  (五)延伸拓展

  1、材料解析题形成背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形成过程格局特点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思考:

  ①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②新时期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③试比较近现代我国的两次对外开放。

  2、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从网上搜集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情况的资料,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分工:第一小组——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二小组——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三小组——闽南三角地带开放区

  第四小组——环渤海沿岸开放区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如何整合新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展示并挖掘学生的潜质。

  课件二:古代希腊政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城邦及其特点。梭伦改革为希腊*制度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政治的“黄金时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雅典*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归纳并理解雅典*政治的主要内容。*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时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分析雅典*政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实质和作用。探究古代希腊*政治衰落的根本原因。

  2、过程与方法

  ⑴分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分析雅典*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掌握信息处理方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从雅典*政治的兴衰发展过程中分析雅典*政治的特点,分步骤、分层次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体会古代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遗产。

  ⑵了解雅典*政治“黄金时代”的重要内容,感受古代希腊的辉煌,分析古代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分析雅典*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制度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二、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政治

  难点:雅典城邦*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到*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在古代西方,*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代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发展而来的。那到底古代西方的*和法制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代希腊*政治”来了解一下吧。

  [讲授新课]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代希腊的*政治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希腊的地理位置。(展示地图)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我们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由于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地区,而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代希腊形成了许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范围非常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征。

  在众多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政治来源于希腊,而希腊的*政治则以雅典最为完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雅典*政治到底有哪些内容。

  雅典*政治的主要内容,关键要掌握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二)雅典*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措施使许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第一、二等级。(打击了贵族的统治。)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除此之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接受上诉案件。废除了债奴制度。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权利,为雅典*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些改革措施,使雅典*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三)雅典*的“黄金时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措施比较全面,而且很彻底,共有六项: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凡二十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大事;第四,提高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重要案件,参与立法;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第六,发放工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观剧津贴)

  (四)雅典*制度的评价

  雅典*制度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众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差不多都来源于它。其次,雅典*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

  持自己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他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政治;第二,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本课小结]

  以上就是古代希腊*政治的基本内容,而古代希腊*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少数人即奴隶主的*。

  课件三: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掌握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B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C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D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抗战为什么会取得最终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具有什么意义?

  提示:课本P74-77

  【导入新课】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一、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1)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的矛盾。

  (2)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2、为争取和平*而斗争45年8月――46年夏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合作探究】1: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实现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①时间:1945年8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③意义:

  A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合作探究】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什么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为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实现国内的和平*等。

  (2)政协会议。1946年,重庆。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3、全面内战的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失败

  (3)从1947年春起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失败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了。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向其他解放区举行全面进攻,中国人民自卫的解放战争开始了。在敌人的全面进攻面前,人民解放军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战略方针。互相配合,集中优势兵力,开展大规模运动战。经8个月的作战,人民军队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蒋军的全面进攻受挫,机动兵力锐减,从1947年3月开始,*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设问:为什么重点进攻这两个解放区呢?

  蒋介石集团的战略企图是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与人民军队的主力决战,并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内进行。到8月间,蒋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基本上被粉碎了。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指挥下,5月中,发动了的孟良崮战役(*《红日》),不久,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

  为配合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展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合作探究】3: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土地改革运动开展使解放区后方更加巩固,翻身农民不仅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一切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二、战略*和三大战役

  1、战略*

  【合作探究】4: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思考: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举行全国性的*,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战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战略防御性质。

  (1)时间:1947年6月

  (2)主攻方向:中原

  (3)标志: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的序幕。

  过渡:1948年夏,战争进入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战果: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合作探究】5: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

  首先在东北战场展开决战。这是因为,它既可以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收缩企图,又可以使东北人民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利用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有利于整个战局的发展。此外,当时东北战场的态势对人民解放军也最为有利,夺取决战胜利较有把握。

  三、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1949年4月、北平)

  (1)原因:国民党――战场上的溃败,蒋介石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中共―――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

  (2)结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3)作用: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打破了其划江而治的美梦。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98问题阐释

  2、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进军全国

  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1)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或占领南京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寓意是鼓足勇气,乘胜追击,把革命进行到底。

  3)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历曾称“虎踞龙盘”之地。请列举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太平天国,中华*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四、新*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课本P80—81)

  ①国内意义: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意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

  ③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98思维启迪3

  【本课小结】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取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E布置作业:

  一、本课测评答案提示:

  (1)A、争取和平*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

  B、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C、战略反功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

  D、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2)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学习延伸答案提示:

  (1)首先需要了解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此时如果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我们队伍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无法完成夺取新*主义革命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

  A、历,“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总结中国历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群众的危险。

  B、就现实来说,我国面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中国新*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之路。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转化成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巨大物质力量。

  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中国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由于中国新*主义革命的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建立了一条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终取得了中国新*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一条重要经验。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