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二 > 高二历史教案: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高二历史教案: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021-07-26 09:04:12 浏览量:

高二历史教案: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新中国教育的开启,教育方针的制定,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重视基础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2)理解:理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思想

  (3)运用: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

  2.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重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

  事业的经验教训

  【第一阶段:梳理教材,掌握基础(自主学习)】

  1、完成《新课标》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部分

  2、自主完成本导学案

  【第二阶段:剖析材料,提升能力(合作探究)】

  第一篇:现代中国教育的奠基篇(1949年—1966年)

  问题一:人民政府是如何奠定人民教育基础的?(自主学习)

  问题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人民教育方针提出的背景?

  问题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概况

  材料一: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设问:结合学思之窗及材料一梳理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自主学习),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归纳原因?分析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影响

  【演练】材料:1911年清华学校成立,1928年改建为清华大学。1934年,清华大学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十六个系的综合性大学。文、法、理三院大一不分系,开设共同的必修课程,意在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人文方面的通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

  (1)根据材料,1952年清华大学是怎样进行院系调整的?其目的是什么?

  (2)此次全国院系调整反映了怎样的教育思想?对随后的经济建设有何作用?

  第二篇:现代中国教育的挫折篇

  材料二: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根据材料回答我国的教育做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具体有哪些表现?

  第三篇:现代中国教育的复兴篇

  材料:我们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 ——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地抓起来》

  设问:依据材料指出,我国为什么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表格法:总结、理解新时期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基础观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超前观强调了教育改革不仅要着眼于中国,更要放眼世界,不仅要考虑当前,更要着眼于未来

  政治观学校应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条件观提出必须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地位,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第四篇:现代中国教育的感悟篇

  问题一:现代中国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材料三:据《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在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美国1993年为3676人,日本1994年为4909人,韩国1994年为2193人,而我国在1995年为454人,仅为美国、日本的1/8~1/10,不到韩国的1/4,高端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导致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了评价、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极大差距。据《全球竞争力报告》对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评价,我国处于第43位,低于人口大国巴西(33位)和印度(38位),科技创新的劣势和不利地位尤为突出。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总结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解决措施?

  问题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问题三:梳理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资料拓展】

  1、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1)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

  (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发展教育的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实质是把教育提到有关民族兴衰的大事的高度。

  2、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民主和公民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摘掉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3、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存在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资金不足、师资质量不高、不稳定,学生辍学率高,法律体系不完备,法规贯彻不力 措施: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发起“希望工程”(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1)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2)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3)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4、高等教育(关注教育的起伏与政治变动紧密相关):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为国家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但出现体制僵硬、培养目标窄等问题);1958年“教育大革命”(与“左”倾冒进的政治路线相关)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办学体制是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校,教育体制是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影响:增加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教育和实践结合(积极);导致高校质量差,片面强调政治和参加体力劳动,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消极);1961年教育事业进入正轨(与政治路线调整紧密相关,八字方针出台);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影响);1977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新发展:指导方针是三个面向,成果有大学数量增加,资源、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自主权扩大(招生、分配),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条件具备的单位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高等教育政策逐渐放宽,少数民族、成人、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

  5、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三个面向”之间相互关系

  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

  6、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思考

  (1)据材料,分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1)优先发展教育。

  (2)“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促进中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就,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