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二 > 苏教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五篇

苏教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五篇

2022-06-18 11:23:29 浏览量:

  苏教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五篇

  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苏教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五篇。


 

苏教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2.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礼”学说,推行“德治”,以六经(后为五经)为基本文献;战国时孟子提出四种道德规范,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强调“天有行常”和“知天命而用之”,认为学习的目标是把握“礼”

  (2)秦汉时期:秦代“焚书坑儒”,儒学受到压制;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

  (3)宋明理学:北宋五子开创了理学,南宋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

  (4)明末清初:李贽等人挑战传统、提倡个性、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驱,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

  (5)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

  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②儒家大一统观念和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基本准则,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③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注重气节、品德,凸显了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①侧重于探究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既促进又阻碍)

  ②儒家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接受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进程有不适应一面;

  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有一定的束缚作用。

  3.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明清小说

  1、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①中国的小说,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志怪小说);

  ②唐代以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为主,称为传奇;

  ③宋代话本,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明清时期小说空前繁荣。

  2、繁荣的原因

  (1)XX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3、繁荣表现

  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代。

  4、作品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元末明初,中国第一部农民起义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吴承恩,明朝,中国古代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聊斋志异》蒲松龄,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朝,中国古代一部优秀讽刺小说

  《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朝,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

  4.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1、《诗经》

  (1)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收入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三百多篇。

  (2)内容

  ①《诗经》中的诗分为风(民间的民歌)、雅(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三部分。

  ②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影响

  ①经孔子整理编定,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②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2、楚辞

  (1)概况

  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

  (2)特点

  (相对于《诗经》是四言体,句式整齐划一,内容古朴)楚国方言;句子灵活;浪漫主义色彩。

  (3)价值

  是抒情长诗,在我国文学占有崇高的地位。诗人把深厚真挚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融于作品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汉赋

  (1)含义

  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赋,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特点

  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地位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成就。唐代不仅诗歌体裁完备,作品内容丰富,而且写作技巧高超,风格流派繁多,在中国文学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2)繁荣原因

  唐朝开放和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3)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唐诗的发展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

  初唐诗人及代表作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主张作诗要有“风骨”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盛唐诗歌。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盛唐诗人及代表作:

  边塞诗: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

  山水诗: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

  盛唐时期成就的当属李白、杜甫。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

  ③中唐诗歌。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

  中唐诗人及代表作

  中唐时代成就的诗人是白居易: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歌。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后人把他俩称为“小李杜。

  晚唐诗人及代表作

  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

  5.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1.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封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强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2.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对照《西周分封示意图》,不难看出同姓的诸侯在燕、鲁等地大有其人,打破了商朝同姓多内服的成例,使周王亲族的势力远达边鄙,扩大了周王的有效管辖范围。

  3.义务更加明确

  例如,诸侯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王室或征伐反叛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有时,诸侯大国可在周王授意下调动附近的中小诸侯国的军队,共同从事征伐战争。由于大国成为一方之长,所以又称之为方伯,有的方伯还被召入朝廷任职,辅佐周王。

  4.逐级分封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要以大宗的名分继续对自己的宗亲进行分封,这就使周王的势力随着血缘关系的逐级延展,渗透到诸侯国的每一个地区;商代未见如此严密的制度,商王对外服地域的控制力是很有限的。

  5.等级爵位产生

  被分封的诸侯,在爵位上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号,虽然从金文内容上看,尚未有等级差别具体如何不同的记载,但已经分类定等级是可以确定的。

  6.监国制度出现

  周王为了防范诸侯叛乱,派人作为监官去监视他们。例如周灭商后,周武王令商纣王之子武庚仍居殷故地,管理殷民,同时又分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其周围进行监视,称为“三监"。出土的铜器铭文证实,西周还派有一些监官到其他诸侯国去。这是周王对地方诸侯加强控制的一种重要措施,也是中国古代确立监察制度的先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