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二 >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试题及答案两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试题及答案两篇

2022-06-18 11:42:09 浏览量: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试题及答案两篇

  学习的方法——工作中学习,学习后工作,做比说重要,习比学有效。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试题及答案两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试题及答案一】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参考答案(1)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参考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参考答案(1)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2)梁启超:认为焚书坑儒虽是*,但它打击了异端邪说,有利于加强思想的控制,功大于过。特色:较为公正地评价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辩证地分析。

  4.导学号0246400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当日,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对内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二)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秦始皇所行的,正顺着这种趋势。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这亦非他一人所能为,大约是法家所定的政策,而他据以实行的。这只要看他用李斯为宰相,言听计从,焚诗书、废封建之议,都出于李斯而可知。政治是不能专凭理想,而要顾及实际的情形的,即不论实际的情形能行与否,亦还要顾到行之之手腕。秦始皇的政策虽好,行之却似过于急进。北筑长城,南收两越,除当时的征战外,还要发兵戍守;既然有兵戍守,就得运粮饷去供给;这样,人民业已不堪赋役的负担。他还沿着战国以前的旧习惯,虐民以自奉。造阿房宫,在骊山造坟茔,都穷极奢侈;还要到处去巡游。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始皇的历史贡献,并分析说明秦朝*而亡的历史教训。

  解析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匈奴等少数民族对汉族政权构成严重威胁。结束分裂割据,在边境地区构筑防线,正是秦始皇统一过程中和统一后面临的任务。据此,回答第(1)问。回答第(2)问时,要充分解读材料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1)建立强有力的政权,有效地维护了统一;加强边境地区的防御。

  (2)贡献:大力实践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制,加强思想控制等。教训:政治统治不能单凭理想,要注意实际情况和实行的策略;政策的推行要稳步进行;统治者要注重减轻人民负担。

  5.导学号0246400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百官公卿表》说:“相国、丞相,皆秦官。”《汉官仪》说:“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其实,西周、春秋以来已有所谓“相”“傧相”之称,“出接宾曰摈(傧),入赞礼曰相”。到战国后期,“相”才成为总理一国内职事的高级官僚,“相也者,百官之长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相国,复置丞相,设一员称丞相,设二员称左、右丞相。丞相不仅不是世袭的,也不是终身任职的,国君和皇帝不以“亲”“贵”而以“贤”“能”选拔大臣,这对秦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丞相制度建立后,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

  材料二《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御史大夫,秦官。”周朝已有“御史”之称,《周礼•春官》:“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凡数从政者。”可见,周代“御史”已是一种正式官职,但其地位并不高。战国时期,御史的职掌已很清楚。秦始皇时期“御史大夫”的设立提高了御史的地位,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是秦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秦朝御史大夫的职掌相当广泛,“在殿中……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还负责掌管律令和司法审判事务。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闫晶晶《浅论秦朝的中央官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设立丞相制度的目的及该制度设立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从先秦到秦朝“御史”一职地位的发展演变,说明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

  (3)根据材料,指出秦始皇建立的中央官制有何突出的特点。

  解析回答第(1)问时,根据材料一中的“总理一国内职事的高级官僚”“国家权力就更容易集中”、选拔丞相的标准是“贤”“能”等信息,可知秦始皇设立丞相的目的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而丞相制度设立有利于加强皇权。回答第(2)问时,对材料二中的信息简要概括即可。回答第(3)问,要说明秦朝制度对先秦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参考答案(1)目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影响: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演变:西周时期地位较低;战国时期职掌已明确;秦朝时成为中央政府的核心人物之一。职责:掌管群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负责掌管律令和司法审判事务。

  (3)秦朝的中央官制,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相、御史等官职,另一方面在其职权、产生方式等方面又进行了创新。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

  ——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

  材料二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始皇三十七年会稽刻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根据材料二,说明秦刻石颁布的内容及其目的。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封建时代皇帝刻石的作用。

  解析刻石是秦始皇创造的宣传工具。在材料所选择的刻石中,材料一颂扬了秦始皇的统一之功,以颂扬为主;材料二强调了封建伦理的规定,关系到国计民生。

  参考答案(1)功绩:勤政、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改革风俗、统一中国、加强吏治等。内容:明确规定家庭的封建伦理。目的:稳定社会秩序,保护个体家庭。

  (2)颂扬封建政府的功绩,宣讲政府的政策,是封建统治者进行宣传的重要工具。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时训练试题及答案二】

  一、选择题

  1.以下列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解析]给出的四部著作中起到了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答案]C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最主要的历史条件是()

  A.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思想

  B.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的缺陷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其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袁世凯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只是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答案]C

  3.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蔡元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内涵的理解把握,该主张是蔡元培在任北大校长时提出来的,因此B项最符合题干要求和当时北大的实际。

  [答案]B

  4.胡适将《新潮》与文艺复兴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其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

  A.倡导个性解放与独立自主观念

  B.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

  [解析]题目中比较了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看到两者都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个性,故选A。文艺复兴不是一场彻底的反封建运动,B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没有为中国近代奠定资产阶级文化的基础,D项错误。

  [答案]A

  5.民国时期,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称新文化运动为“洪水猛兽”“异端邪教,功利倡而廉耻丧,科学尊而礼义亡,以放荡为己任,以攘夺为责任”。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导致人民道德败坏

  B.新文化之“自由”实际是放纵私欲

  C.新文化运动导致社会*不息

  D.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纲常礼教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所以保守知识分子惊恐不安。故选D。

  [答案]D

  6.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首倡民主与科学

  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

  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

  D.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为了配合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而写作的。

  [答案]C

  7.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社会变革B.政治革命

  C.思想启蒙D.文化复兴

  [解析]材料强调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革心”,即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得到空前解放。

  [答案]C

  8.“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哪方面的内容()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解析]从材料中“言之有物”“讲求文法”可知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内容,故选B。

  [答案]B

  9.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D.否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反对专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道德主题,故B项错误;材料以“产业”“劳动者”“资本家”“地位”为讨论主题,均为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故C项正确;材料主张资本家要尊重劳动者,并没有否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10.有评论者称:“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解析]题干反映出当时中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肯定西方文化。结合所学知识,这应是新文化运动。

  [答案]D

  11.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的传播,所体现的主要不同在于后者()

  A.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着重抨击封建文化

  C.主要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进行

  D.涉及文学领域

  [解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提倡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而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文化,故B项正确。

  [答案]B

  12.“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材料中“世界的新潮流”是指()

  A.实现民主共和B.发展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革命D.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民主共和是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其最早出现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出现于新航路开辟前后的西欧,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最早出现于西欧的荷兰、英国,故C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世界历史新纪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十年前的今天,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宰割和瓜分,国家危在旦夕。而全国人民却仍然处于宗法制度、三纲教义和纲常伦理的束缚之中,做顺从的奴隶。袁世凯在1915年5月25日在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上签字,12月12日宣布登皇帝位,在同年9月15日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出版了,揭开了我国启蒙运动的序幕。

  材料二陈独秀提倡启蒙运动,并不是仅仅在唤醒国人起来救中国于危亡之际,这固然是他的直接的目的,他的更长远的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纲常伦理的奴隶思想,把国人推进到自由、民主与科学的现代观念,从而为中国进入现代国家先进之林创造条件,这才是陈独秀发起启蒙运动的真正目的。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以上均摘自余孚《重新启蒙:五

  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揭开了我国启蒙运动的序幕”的历史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归纳陈独秀提倡的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时代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第(1)问依据材料中信息并结合所学逐项概括即可。第(2)问“主要内容”可以依据材料信息归纳;其时代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全国人民的思想备受封建纲常伦理束缚;袁世凯卖国,复辟帝制;“西学东渐”,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2)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时代意义:批判了落后的文化传统,弘扬了民主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14.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

  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

  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的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

  [解析](1)第一小问中“内涵”,依据材料一中“‘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中价值追求,依据材料一中“成为仁德之人”“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孔子思想内涵来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中解释“礼”,依据材料二中“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的信息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材料二中“君主专制”“思想控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政治以及思想统治的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可知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局限,依据材料中“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的关键信息来回答。(4)依据材料三中“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的信息从吸收外来文化以及保留本民族文化角度说明。

  [答案](1)丰富:以“仁”为内核。价值追求: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