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三 > 高三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三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01-09 14:41:58 浏览量:

  高三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1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沈长云在《上古史探究》中说:周人的各封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如异姓封国有商的遗民、夏的后代、尧的后代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华夏族形成

  B.导致了不同族群的混战

  C.造成了军阀割据现象

  D.使周控制的地域减少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为西周分封制造成不同族人混居现象。根据所学,西周分封制促进了文化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选项A正确;西周分封制在西周前期扩大了西周疆域,巩固了统治,选项B、D错误;西周后期出现诸侯割据现象,但不属于军阀割据,选项C概念误用,排除。

  【点睛】西周分封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有影响,应当全面掌握。

  2.公元前627年,秦军准备偷袭郑国,正好碰到郑国的大商人弦高外出卖牛,弦高一面派人回国报信,一面赶了十二头牛去犒赏秦军,并说是奉了郑国国君的命令前来。秦军以为郑国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这就是“弦高救郑”的故事。这一故事反映出

  ①郑国是个强大富庶的诸侯国

  ②弦高是代表郑国的官商

  ③弦高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④弦高是很有实力的私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国商人弦高使用计谋,用牛犒赏秦军,使郑国免遭秦军进攻一事可见弦高是一名有较强的的经济实力的私商,而且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③④正确,②错误,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郑国并非强大富庶诸侯国,①错误,选项A、D排除;

  【点睛】组合型选择题首先选择明显错误组合项,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3.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B.两宋政权的官方哲学不同

  C.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客观

  D.政局变化对学者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建立以后,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出于对自身合法性的解释需要,将同为宗室南迁之后建国的蜀汉奉为正朔就成了南宋统治者的需要,这体现了政治形势显著变化的影响,故D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与正统问题之争无因果联系,选项A排除;两宋官方意识形态都以儒家理学思想为主,故B排除;两宋学者对三国历史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渐趋理性客观,选项C错误。

  【点睛】历史评价问题要将所评人事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语境下。

  4.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早在唐朝饮茶之风已经形成。中国人饮茶讲究“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朴实故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这体现了

  A.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

  B.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C.道家养生理念的盛行

  D.士人阶层追求享乐之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茶事过程中贯穿了儒家“中庸之道”“行俭之德”“明伦之礼”“谦和之行”,说明儒家思想对饮茶生活的渗入,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佛家静修觉悟的心性,选项A排除;材料强调饮茶过程中体现的理念,与道家养生理念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材料中“饮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俗”,未特指士人阶层,选项D排除。

  5.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的国旗,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①是铁血十八星旗,是武昌起义胜利的标志,产生于1911年,图②是大清国龙旗,1888年确立形制;图③为五色旗,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的国旗,出现于1912年;图④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选项C正确,选项A、B、D排除。

  6.1919年9月5日,傅斯年赴英国留学之前,在《新潮》上发表《“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文中写道:“我觉得我一生最有趣味的际会是在北大的几年,最可爱的是新潮社,最有希望的是北大的文化运动。傅斯年所说的“文化运动”

  ①使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②是一场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③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上的发展

  ④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傅斯年主编的《新潮》和北大的文化运动属于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政治革命基础上思想文化革命的延续和发展,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②③正确,选项B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的运动,但材料未体现出使学习西方成为思想主流,①错误,选项A、C排除;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不准确,新文化运动只是在知识分子阶层的表现,没有深入到工人和农*动中,④错误,选项D排除。

  【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书中提到:“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促使中国经济坚持下来的原因有

  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②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措施

  ④民族企业家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经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同时民族资本家的投资企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③④正确,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时间1929可知这是在国民政府建立之后,排除①,选项A、C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中国投资是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排除②,选项B排除;

  8.以下歌曲均出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出自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A.《赤潮曲》《国民革命歌》《工农兵联合起来》

  B.《秋收*之歌》《当兵就要当红军》《苏维埃农民耕田曲》

  C.《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

  D.《解放军大反攻》《人民战士英雄汉》《两个部队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歌颂了抗日战争,出自抗日战争时期,故C为正确选项;从“赤潮”“国民革命”“工农兵联合起来”“秋收*”红军“苏维埃”等字眼中可以看出A和B出自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是抗日战争时期,选项A、B排除;《解放军大反攻》应出自解放战争时期,选项D排除。

  9.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改革后确立了民主制,但历史学家钱乘旦先生认为,实际上雅典仍是由少数富人掌权的国家,支撑他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B.议事会成员由抽签产生

  C.公职人员义务工作没有薪酬

  D.法庭陪审员有年龄限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之后伯利克里在位期间,向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在雅典程度上缓解了“财产因素”对政治的影响,由此推断造成材料中所说的“雅典仍是由少数富人掌权的国家”是因为公职人员义务工作没有薪酬,选项C正确;公民大会由成年男性公民组成不是克里斯提尼改革内容,选项A排除;议事会成员由抽签产生在梭伦改革时期就已制定,选项B排除;陪审法庭陪审员年龄限制与富人掌握雅典政权无关,选项D排除。

  10.下图描绘了十四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的情景,它促使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从而引发了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自然科学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文字说明和图片可知黑死病的蔓延冲击了宗教的,使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对人性重视,体现出人文主义思想特点,选项A正确;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人依然在上帝之下,选项B排除;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题干不符,选项C排除;自然科学革命材料未体现,选项D排除。

  11.美国宪法第五条规定,可由三分之二的两院议员提出宪法修正案或由三分之二州议会请求召开制宪会议提出修正案。1917年国会在第18条修正案时规定:宪法修正案如果在规定的七年内未能得到四分之三州的批准,该修正案便自动消失。第18条修正案的规定体现了

  A.议会至上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地方对中央的制衡原则

  D.民主共和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18条修正案的规定涉及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特征,体现了地方对中央的制衡原则,选项C正确;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分权制衡,选项A不符合美国政治特征,排除;材料涉及中央地方关系,而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机构间的关系,选项B排除;民主共和原则强调的是民选政府,材料未体现,选项D排除。

  【点睛】美国政治制度中的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共和原则应当熟悉其内涵。

  12.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共同做法是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不断调整经济体制

  C.放弃了凯恩斯主义

  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后来进行了政策的调整,而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在七八十年代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选项B正确;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选项A排除;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的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选项C排除;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选项D排除。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60分)

  13.博物馆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场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12—2019.3,国家博物馆以“汉世雄风纪念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为主题,展出了河北省满城汉墓的149套722件精品文物(出土文物共6000余件、套)。文物摘录如下:

  材料一

  文物名称及用途铭文

  金缕玉衣保持尸骨不朽;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无

  五铢钱用于商品买卖五铢

  铜镬(huò)

  用于烹煮食物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xi)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错金银镶嵌铜骰(tóu)

  喝酒时用来行酒令,俗称“色(shǎi)子”酒来、骄

  注:卅九年九月己酉即中山王39年9月己酉日。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战国、西汉、东汉都有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有8位公(王)。西汉时期中山国有籍可考的10位王当中,刘胜的在位时间是42年,其余的均不到30年。东汉时期有7位中山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34年。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的庶兄。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立为中山王(时年11岁),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他的一生享受过无尽的荣华富贵,也亲历了“七国之乱”等血雨腥风。有人说他“乐酒好内(内,指妻妾)不堪任藩臣”,也有人说他“为汉之英藩”。

  (1)找出材料一中说明墓主人是刘胜的主要依据并加以解释。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在德国特里尔举行了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重开仪式。博物馆推出了名为“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卡尔?马克思及其思想的影响持续至今”永久主题展。

  材料三重新开放的展览用更多空间展示了马克思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增加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更加受到关注的内容。新展出的展品包括马克思的扶手椅,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就是坐在这把扶手椅上睡去,从此再没醒来。《共产党宣言》(第一版)马克思亲笔信件和一些私人藏书也首次在此展出。

  (2)结合所学,谈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的?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博物馆开设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以下是摘自展览馆的材料:

  材料四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3)利用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解读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历程

  【答案】(1)依据:五铢钱,西汉时开始制造使用的钱币,战国时期没有这种钱币;铜镬,其上铭文明确指出是“卅九年九月”制造的,在两汉诸王中,只有刘胜的在位时间超过了39年。

  A.同意刘胜“乐酒好内,不堪任藩臣”。刘胜墓中出土了行酒令“错金银镶嵌铜骰”,说明其好酒;金缕玉衣非常贵重,说明其生活奢侈,聚攒了大量财富。据此可以认为他一个好酒不堪任之藩臣。

  B.同意刘胜是“汉之英藩”。刘胜亲历了“七国之乱”的血雨腥风,经历了汉武帝的“推恩令”,诸侯国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央的监视之下。刘胜墓中的“错金银镶嵌铜骰”、金缕玉衣说明其以享受生活的方式,避免皇帝的猜忌,以保留中山国的势力,说明其是个英藩。

  (2)1918年5月,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在波恩和柏林完成了大学学业,他深入工人中间,关心社会问题,并开始理论创作。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1867年《资本论》发表,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多次写信,动员各国工人阶级支援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921年中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实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二战以后,东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苏联、中国和东欧各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对解决金融危机、实现社会公正等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答案不,史实正确。空间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从德国到世界,时间上体现出从十九世纪中叶到当今即可)

  (3)历程:1978——1992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中国利用外资比较少,对外投资实现零的突破;中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有了缓慢增长。这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1980年以后逐渐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1992——2001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阶段。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较大发展;中国出口货物超过进口货物量。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1992年上海浦东的开发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对外投资和商品输出的能力。2001——2017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幅度高于进口货物,对外投资额超过了利用外资额,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稳定、深化改革方面日见成效;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是中国主动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程,这是中国与世界双赢的壮举。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墓主人是刘胜的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的、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需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外开放来解答。

  【详解】(1)从表中可知,五铢钱,西汉时开始制造使用的钱币,战国时期没有这种钱币;铜镬,其上铭文明确指出是“卅九年九月”制造的,在两汉诸王中,只有刘胜的在位时间超过了39年。A.同意刘胜“乐酒好内,不堪任藩臣”。刘胜墓中出土了行酒令“错金银镶嵌铜骰”,说明其好酒;金缕玉衣非常贵重,说明其生活奢侈,积攒了大量财富。据此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好酒不堪任之藩臣。B.同意刘胜是“汉之英藩”。刘胜亲历了“七国之乱”的血雨腥风,经历了汉武帝的“推恩令”,诸侯国的一举一动都在中央的监视之下。刘胜墓中的“错金银镶嵌铜骰”、金缕玉衣说明其以享受生活的方式,避免皇帝的猜忌,以保留中山国的势力,说明其是个英藩。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生平,即1918年5月,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在完成学业之后积极深入工人群体,关注社会问题,这些活动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提供了依据。根据所学,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各国工人运动的知道思想。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在1867年《资本论》发表,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根据所学,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起义,马克思多次写信,动员各国工人阶级支援巴黎公社革命。革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持;根据所学,列宁指导下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根据所学可知,1918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过程可知,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井冈山革命道路,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二战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受苏联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苏联、中国和东欧各国都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当今社会,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其政治理想追求社会公平,因此马克思主义对解决金融危机、实现社会公正等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从特里尔走到世界,并影响至今。

  (3)从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1992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经济体制依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开放区域有限,国家外汇储备较少,因此中国利用外资比较少,对外投资实现零的突破;中国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有了缓慢增长。这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步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根据所学,1992﹣2001是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阶段。表格数据显示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较大发展;中国出口货物超过进口货物量。根据所学可知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1992年上海浦东的开发是中国90年代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目标;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对外投资和商品输出的能力。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较大提升。2001﹣2017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货物占世界比重,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出口货物大幅度高于进口货物,对外投资额超过了利用外资额,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中国与世界的全面接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稳定、深化改革方面日见成效;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是中国主动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程,这是中国与世界双赢的壮举。

  14.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18世纪到19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从约占人口总数的20%增加到33%。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770年时,英国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是45%,工业的比例只有23.6%;1821年,农业的比例急剧下降到26.1%,工业上升至31.9%;1861年时,农业比例只剩下17.8%,工业则占到将近40%,超过了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截止到1848年时,英国的棉布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煤产量占全世界的2/3,生铁产量甚至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摘编自王明南《英国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关系探究》

  英国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实现城市化的?工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作用?

  【答案】背景: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工人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集中的地方逐渐发展为新兴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财富;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详解】关于英国实现城市化的基本背景,只要联系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就可以解答。根据材料,城市人口比重上升是城市化内容之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工人在同一工厂工作,工厂集中的地方逐渐发展为新兴城市;工业的发展吸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工厂,成为城市居民。国民经济结构中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这也是城市化的结果,工业的发展促成了这种结构的变化,即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财富。

  【点睛】解答问题要明确考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实现知识迁移。

  15.园林建筑与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有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分析苏州园林在明代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期的主要原因。

  【答案】苏州地处太湖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明代以来该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迅速发展;明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文人中出现了避世之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促成了消费、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主要考查考生调动与运用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苏州园林在明代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期的主要原因,考生要根据所学的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州的地处太湖流域,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便利;根据所学,明代以来江南地区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促进苏州园林的建设;人文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变化等都会对苏州园林的造园产生影响,明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文人中出现了避世之风;江南商品经济发展也促成了消费、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以上地理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文环境、文化底蕴、社会变化的影响使苏州园林在明代进入具有划时代意义时期。

  【点睛】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等能力。

  高三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2

  1.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魏国人李悝、楚悼王任用卫国人吴起、齐威王任用齐国人邹忌、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公孙鞅、韩昭侯任用郑国人申不害,实行变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②各国推行均田制为变法提供基础

  ③变法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力量

  ④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说明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故①符合;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要废除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生产关系,动摇奴隶社会统治秩序,不利于维护周天子力量,排除③;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故④正确。故选①④组合,排除ABD,选C。

  2.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A.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

  B.是“无为而治”政策实践

  C.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理念

  D.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是要分割王国势力,解除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选C;汉武帝的做法是需求积极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办法,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问题,而非中央官制问题,排除D。

  3.下图名为《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据此图可以得出

  A.北宋海外贸易收入一直上升

  B.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更高

  C.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海外贸易收入是两宋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北宋海外贸易呈现上升趋势,但海外贸易收入额也有下降的年份,排除A;由材料来看,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比北宋更高,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宋朝也不例外,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海外贸易战两宋财源的比重,无法得出D结论,排除D。

  4.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需地亦甚无多。听小民观看。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这表明

  A.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

  B.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

  C.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

  D.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可知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界定是1745年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的,排除A;B中的“普遍抵制”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陕西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

  5.1861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称:“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同时,他也提出“俟八旗学习之人,于文字语言悉能通晓,即行停止”。奕?意在

  A.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B.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

  C.呼吁权臣了解外国的文化

  D.激发皇帝研究外国政体的热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可见是从外交的实际需要出发宣传学习西方语言,有利于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权臣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清朝皇帝的态度和做法,排除D。

  6.下图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

  A.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

  B.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

  C.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

  D.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儿童”喻接受西方思想的先进的中国人而非年幼的中国人,材料中的“老者”喻拒绝接受西方思想问换的冥顽不化的中国人,可见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排除A,选D。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宣扬宪政的信息,排除B;1908年辛亥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

  7.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

  8.1978年,自春天起到11月,谷牧、邓小平等12位中国领导人进行了20次出国访问,到访了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日本、新加坡在内的51个国家。据此推断,当时中国

  A.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B.开始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

  C.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D.想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有利于了解国外最新动态,说明国家工作并非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排除A;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我国就注意淡化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展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排除B;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是基于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故选D。

  9.1701年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

  B.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

  C.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是进一步明确了对王权的限制,故选A;材料涉及英国教会的独立性,但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责任内阁制度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是约束英王的权力,排除D。

  10.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并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

  ②两个法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可见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①正确;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排除②;“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自由劳动力,从而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故③正确;由材料“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可见是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④正确。故选组合,故排除ABD,选C。

  11.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全部的金额

  收入支出盈余或赤字

  19321,9244,659—2,735

  19331,9974,598—2,602

  19342,9556,541—3,586

  19353,6096,412—2,803

  19363,9238,228—4,304

  A.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表格的时间信息,可知大致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期间,兴办大量公共工程,国家大量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故选A;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时间不符,排除B;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排除C;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宣布成立,排除D。

  12.20世纪初,一位历史人物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此人

  A.创造出望远镜

  B.发明了蒸汽机

  C.提出了量子假说

  D.创立了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爱因斯坦。A是伽利略,排除;纽可门发明蒸汽机,排除B;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假说,排除C;1905年,爱因斯坦成功解释广电效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核武器的理论基础,故选D。

  13.传统是人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对社会行为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

  材料一《永乐大典》是我国历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它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它所采古书达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所收书籍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宗教等各种科目。它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著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总计收录书籍10254种,共172860卷,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在纂修过程中,乾隆帝亲自制定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

  《四库全书》各部书目举例

  经(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春秋类四《春秋繁露》

  史(收录史书)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三逆指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

  子(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类二《九章算术》

  集(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别集类存目三《王阳明集》

  (1)比较《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从“书目举例”中任选二书,分别简述其历史价值。

  材料二罗马的法律传统,即便在帝国覆亡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仍构成除不列颠以及其属地以外所有西方国家习惯法的基础。其中一些法律条款仍存活于现代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之中,成为西方文明的一笔重要遗产。

  罗马帝国灭亡后,帝国晚期开始广泛流传的基督教,承揽了帝国统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责任,并在文化上为欧洲文明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中世纪晚期,人们在攻击、否定教皇政治的同时,仍能坚定不移地保持基督教信仰。透过裂变的欧洲,人们仍会感受到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的存在。

  从15世纪到18世纪,长期屈服于神灵启示的科学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冲破宗教神学的樊篱,给近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17世纪,科学革命动摇了中世纪的宇宙论,形成了全新的宇宙观,不仅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且推动人们开始以批判的、怀疑的态度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西方迎来了科学理性不断高涨的新时代。

  ——摘编自陈振昌《论欧洲传统文明统一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欧洲传统文明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不同之处:《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永乐大典》所收书籍未经删改,《四库全书》对所收集的部分书进行了删改;《永乐大典》所采古书涉及先秦到明初时期,《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

  举例要点示例:《春秋繁露》记载了汉代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平定三逆方略》记载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九章算术》记载了汉代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数学应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阳明集》记载了明朝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推动了心学的发展。

  (2)特点:法律传统浓厚,具有基督教色彩,科学理性逐渐成为主流;欧洲传统文明内涵不断丰富,在不同时代有所突破和发展。

  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罗马法体系逐渐形成,其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等内容对欧洲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四分五裂,基督教成为整个欧洲的共同信仰;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教会神学,解放思想。17、18世纪,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宣扬科学理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文明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关于不同之处,由材料“《永乐大典》是我国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的一部丛书”,可见《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由材料“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著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可见《永乐大典》所收书籍未经删改,《四库全书》对所收集的部分书进行了删改;由材料“,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可见《永乐大典》所采古书涉及先秦到明初时期,《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的主要典籍。第二小问,可以举出《春秋繁露》等著作,突出其内容和历史价值。

  (2)第一小问,由材料“罗马的法律传统……仍构成除不列颠以及其属地以外所有西方国家习惯法的基础”、“基督教,承揽了帝国统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责任,并在文化上为欧洲文明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冲破宗教神学的樊篱,给近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可见法律传统浓厚,具有基督教色彩,科学理性逐渐成为主流;由材料“全新的宇宙观,不仅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且推动人们开始以批判的、怀疑的态度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西方迎来了科学理性不断高涨的新时代”,可见欧洲传统文明内涵不断丰富,在不同时代有所突破和发展。第二小问,可以从罗马帝国时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说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文明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14.进入现代以来,世界处于不断发展变革调整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应对挑战中,大国承担起了重要责任。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答案】历史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意义: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关于历史背景,要指出20世纪30-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战后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关于意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各成员国规范了一套处理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原则及规章,不断丰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规范,对国际贸易进行全面的协调和管理。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5.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1949年—20世纪50年代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1949年——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力提高,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新独立的国家和中国建交。

  【解析】

  【详解】第一小问,从材料来看,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小问,关于前者,要结合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等方面说明我国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关于后者,要突出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后,随着综合国力提高,我国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广泛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