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政治课件 > 高三 >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2021-07-09 14:39:38 浏览量:

高三政治复习教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及其影响;士族和庶族以及西晋士族制度的巩固;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的充分发展;士族的腐朽与衰落;士族制度的影响;屯田制的实行及作用;北魏均田令及其主要内容;均田制的性质及其作用。

  二、要求学生认识

  1.士族的形成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士族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两晋南北朝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士族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从整体上看,士族的寄生性是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性的集中表现,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虽然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社会动荡不安,但是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其中有些制度,如均田制等,对隋朝、唐朝的历史发展、治乱兴衰都有重要影响。

  3.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从而进一步认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国家、政治权力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士族与士族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产生、发展,直至逐渐消亡的原因、演变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认识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北魏均田制的学习,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条件、性质、作用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评议,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以及抓住实质、抓住关键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准确、深刻的分析,并做出恰当评价的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士族和士族制度;均田制及其性质影响;

  难点:九品中正制和士族制度的关系;士族走向衰落的内外因;对北魏均田制的评价。

  教学准备

  大屏幕、投影仪等。

  教学要点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2.九品中正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二、士族制度

  1.士族与庶族

  2.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势力的发展

  3.士族的衰落与士族制度的影响

  三、屯田制

  1.曹操推行屯田与魏蜀吴的屯田

  2.屯田制的特点和具体做法

  3.屯田的影响

  四、均田制

  1.北魏颁布均田令

  2.均田制的主要规定

  3.均田制的性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前面我们讲过的三国鼎立、北魏的孝文帝改革等内容时,我们讲到了哪些政治经济制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对,我们提到了士族制度、九品中正制、屯田制、均田制等制度。这些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在历史上有很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一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政权的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建立了与时代特点相适应的制度,有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些由于自身的弱点而消亡。这些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标题,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九品中正制

  同学们也许还记得,在初中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曾经讲过曹操为什么能够由弱变强,打败袁绍。对,我们知道那是由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以及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曹操三次发布“唯才是举”令,广罗人才,使其麾下谋士、大将云集,力量大大加强。曹丕称帝建魏后,也注意网罗人才,由此设立了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创立及其主要内容

  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实际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结果。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冲击了地主的统治,军阀混战也扰乱了原有的统治秩序,汉代的察举征辟制已无法实行;同时,一些大姓名士已逐渐成为支撑曹氏政权的柱石,曹丕夺权建魏也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拥戴。为此,曹丕创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将人才依优劣分为九个等级,称为“九品”,负责评定的官员谓之“中正”。各州郡设“中正”,负责察访、品评本州郡士人,中正评定人物,要“计资定品”,就是要考虑此人的家世官位的高低,确定“品”;还要看此人的才德,做出评议,谓之“状”。中正把被评者的“品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

  2.九品中正制的演变及其影响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为世家豪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法律保证,从曹魏后期开始,中正一般由“著姓大族”的官僚担任,这个制度就成了维护他们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创设之初,中正考评士人,家世、才能并重,但发展到西晋时,主要看重门第和家世,才能已无足轻重。这一制度的实行,为士族门阀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下面我们学习士族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发展过程。

  二、士族制度

  1.士族与庶族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士族和庶族。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其主要特点是在政治上享有特权,把持重要的官职,经济上占有广大的土地,因而士族又称势族或门阀士族。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也称素族、寒门。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曹魏时期又有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开始形成。西晋时期,其政权以士族为其统治基础,士族制度与士族政治得以巩固发展,士族势力迅速膨胀。政治上,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中正品评人物以被评者家族的当时政治地位为惟一标准,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为培植士族门阀势力的工具。豪门弟子无才无德,也被定为上品。这样,西晋政权完全被士族垄断,出现“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教师板书),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局面。而庶族地主中的才俊之士,被堵塞了参与政事的门路。士族制度的加速形成和士族门阀政治的盛行,也是西晋政治腐朽黑暗的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回忆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士族制度到东晋时达到鼎盛。下面我们来了解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势力的充分发展。

  2.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势力的发展

  “永嘉之乱”以来,大批士族迁到南方,他们与江南原有士族共同成为东晋政权的统治基础。一百多年来,东晋朝政由王、谢等几家南渡士族轮流执掌,一致维系着士族代表人物与司马氏“共天下”的格局。士族势力膨胀,特别是王、谢等高门士族,社会地位极其尊贵,权力极大。士族势力之盛,达到巅峰状态。

  东晋和南朝前期,门阀士族严格区分门第的尊卑,在高门大姓与寒门庶族之间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壁垒。士族的社会地位,不因政治地位的升降而受到影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享有特权。(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总结士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特权。)教师用大屏幕或投影仪演示以下表格:

  士族制度在东晋和南朝前期达到鼎盛,但这一制度所带来的特权,也成为士族最终衰败的重要因素。

  3.士族的衰落与士族制度的影响

  南方士族在东晋、南朝前期势力最盛。他们为维护特权地位和既得利益,宣扬士庶天隔,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甚至坐不同席。但是特权也造成了他们的无能(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王复的材料,讲述初中教材中对士族生活的描绘,加深对士族腐败的印象)。士族中的许多人成为寄生于社会的废物。士族不屑担任那些事务烦琐、升迁机会较少的官职,也不愿带兵打仗,一些庶族就凭借军功,逐渐掌握实权。如刘裕就是这样控制政权,最终建立起刘宋王朝的。士族不愿意做事务性工作,自己能力又差,南朝寒人趁机掌握机要部门。东晋末年以后,士族在奢侈腐化中开始走向衰落,庶族代之而起。南朝后期,特别是侯景之乱的冲击后,晋南渡时迁来的百家士族已经消亡殆尽。(教师在此可介绍唐代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之第二首《乌衣巷》。)

  士族制度和士族门阀政治是两晋南朝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如下材料。)

  “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魏晋及南北朝三四百年,莫能有改之者。”

  这一制度,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应当看到,历史上有些士族成员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较大的历史影响,如东晋之初的王导、淝水之战时的谢安、谢玄以及后面文化中提到的书法家王羲之、数学家祖冲之等都是士族,整个士族阶层又享有特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士族的最后衰亡?(引导同学阅读课后材料解析题,讨论士族衰败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的能力;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厮杀混战迭起;农民起义的打击;侯景之乱的冲击等。其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之下士族制度本身的腐朽性造成的。从整体上看,士族的寄生性是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性的集中表现,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至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出现继续打击着士族,而至唐末横扫南北的黄巢大起义时,士族基本彻底消亡了。

  前面我们讲述了魏晋南北朝的两个重要的政治制度,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时期的经济制度:屯田制和均田制。

  三、屯田制

  1.曹操推行屯田与魏蜀吴的屯田

  所谓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是封建政府为保证经济收入,集中人民开荒屯垦的制度。屯田古已有之,秦汉时期都曾经实行过,当时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总结汉朝在西域屯田的经验,在许下屯田,获得成功,以后大范围推广。至魏蜀吴三国,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也都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2.屯田制的特点和具体做法

  (学生首先阅读教材及其中的小字部分,自己总结。)其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曹操及后来的曹魏统治者实行的屯田有军屯、民屯。具体做法是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民按比例向官府缴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此为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收获物全部交给国家。

  3.屯田的影响

  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使生产较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经济残破凋敝的面貌迅速改观;曹操推行屯田,使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他基本统一北方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四、均田制

  (提问学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教师指出其中的均田令保证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下面我们学习均田制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1.北魏颁布均田令(485年,孝文帝)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多事,几无宁日,农民离散,土地大量荒芜,这使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同时政府手中也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为恢复经济、增加税收,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2.均田制的主要规定

  (1)国家将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2)土地为国家所有,不得买卖。

  (3)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4)受田农民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为田租,调为户税,征收帛或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徭役和兵役。

  3.均田制的性质和影响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先总结这一问题,教师再进行分析)均田制能够实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无主荒地,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它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编户,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保证了政府对土地、劳动力的有效控制,这也就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的需要。地主可根据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多受田,官吏还可以受公田,他们的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因而,均田制不是平均土地。但不准买卖土地的规定,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政府公开颁定均田令,公开授田,确定租调的数额,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些少数民族的贫苦百姓也成为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这也促使他们转为农耕定居,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均田制是我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土地制度,它始于北魏,不仅以后几个朝代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所实行的班田授受法就是均田制的翻版。由此可见,均田制有着长远的历史影响。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魏晋南北朝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的状态,社会动荡不安,这一历史特性也导致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其中有些制度,如均田制等,对隋朝、唐朝的历史发展、治乱兴衰都有重要影响。而从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的兴衰中,我们了解了士族的形成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士族势力的发展变化,对两晋南北朝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士族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从整体上看,士族的寄生性是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性的集中表现,它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布置作业】

  1.简述士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衰亡过程。

  2.简述均田制的内容、性质和历史作用。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