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三 >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021-08-31 09:37:46 浏览量:

  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它只是让人们的脚放上一段时间,以便让别一只脚能够再往上登。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后果和对东欧的影响;波兰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苏联的对内政策和国内矛盾导致了政权的社会主义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通过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创设情境

  史料研习

  研究性学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虽然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动荡并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南联盟瓦解;北约轰炸南联盟;“9·11”事件两极格局长期控制世界的状况消除后,多种原有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北约轰炸南联盟 体现了大国、强国对弱小国家的强权行为“911”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针对美国强权政治的非道义反抗创设情境

  问题探究

  研究性学习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国际局势出现多种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危机和问题;大国强权政治手段不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政权途径;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构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主张;欧盟的组建及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一超多强”及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局势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发展趋势则是多极化走向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中的重要力量都应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推动力(如欧盟、中国等),而不应成为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如美国、日本);美国的单极世界的主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今天和未来世界上国与国的关系应该是多元共存的和谐关系,这是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2.东欧剧变的原因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八一九"事件??3.阿拉木图宣言??4.解体的主要原因

  三、和平与动荡并存

  四、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2.欧洲联盟 3.多极化趋势

  重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欧洲联盟;多极化趋势

  难点:东欧为何剧变、苏联为何解体

  二、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的“热点”较多,而且多个问题已在时事政治中有所了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放录像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从中寻找疑问,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的历史资料,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师相应提供部分历史原始录像、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章,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导入新课】

  阅读课本P126两幅图片,两个画面描述的是什么事情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图片描述的是德国柏林墙被拆除的史实。大家知道柏林墙的来历吗?柏林墙是冷战的产物,始建于1961年,当时作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反法西斯防卫墙”横断在它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之间,总长43公里。1989年11月9日,在宣布民德公民可以自由穿越柏林墙的那个晚上,约10万人象潮水一般从柏林墙的东边涌向西边,所有的护栏全部被挪走,28年的人为阻隔就这样消失了。1990年6月13日,民德政府开始拆除全部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以德国分裂为基础、苏美对峙为特征的“雅尔塔格局”彻底终结。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实质及概况

  师: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在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其中民主德国统一于联邦德国;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生: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社会主义社会变成了资本主义社会

  多米诺骨牌第一张为什么是波兰?教师稍做介绍。在东欧各国中,波兰的情况更特殊。1956年波兰开始“民主化进程”,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等手段,对波兰进行渗透。波兰有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党员也往往是教徒,天主教成为反社会主义的借用力量。恰逢此时,一名原波兰籍人士当上了教皇,他就是约翰·保罗二世。1982年,美国总统里根与其结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秘密联盟”,行动的重点是使波兰脱离苏联集团。1988年,美国一方面对波兰政府实行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为波兰反对派“团结工会”提供50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终于导致“团结工会”上台,东欧剧变即从波兰开始。

  2.东欧剧变的原因

  波兰等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阻碍了这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改革成效不大,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群众强烈不满;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群众,丧失民心;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国党的改组、分裂、蜕变;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二、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原因: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苏联对外扩张和军备竞赛,使苏联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

  时间:1985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

  过程:A、1985年决心放弃同美国的对抗,把精力集中于国内事务尤其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但困难重重。B、1988年转向进行政治改革——内容: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影响:A、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B、1990年苏联局势更加动荡: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的国民经济开始大滑坡;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苏共党内斗争日趋尖锐和公开化。C、促成了8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从紧张走向缓和,两极格局也出现了明显动摇。

  2."八一九"事件

  背景:A、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留苏联举行全民公决,大部分公民赞同保留。 B、1991年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 权共和国联盟”并把该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激起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C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

  性质:苏联一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企图控制局势、保留苏联的政治事变。

  影响:A、大大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B、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C、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

  3.阿拉木图宣言

  1991年12月21日,由苏联11个共和国(波罗的海3国和格鲁吉亚除外)的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的首脑会议上签署(简称: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至此联盟国家彻底解体。

  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到严重挫折;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快;全球大战的危险性大大减退;国际局势出现新的动荡;

  4.解体的主要原因

  ①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

  ②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戈尔巴乔夫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苏联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三、和平与动荡并存

  师: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发展有什么特点?

  生: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的趋势

  师:地区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生:⑴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⑵两极格局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以来的深层矛盾,如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随即爆发

  四、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及其影响

  1.“一超多强”

  提问:“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概括后,教师概括综合讲述。

  苏联解体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二战后的冷战局面结束,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与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同时,世界其它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冷战结束后,世界存在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和中国,这种“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超多强”的存在表明,国际格局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单极化与多极化相互较量,这种较量在相当长时期内还将持续下去。大国(国家联盟)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利于多极化的国际格局的建立,也有利于新的大国关系的建立。

  2.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欧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法律大街200号一座十字形的大厦内。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马约”指出,欧洲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多极化趋势

  世界力量多极化的趋势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露端倪,在整个七八十年代,这一趋势更日见明朗. “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增强,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际政治关系中存在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

  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首先,世界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是两极世界格局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其次,两极格局的瓦解,使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可逆转;第三,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第四,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

  师: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生:使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最后应使学生明确:迄今为止,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世界格局,建立多极化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是符合时代进步的表现,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在建立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平等、合作、互利的原则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

  【本课小结】

  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以来的两极格局崩溃。东欧剧变到苏联解体,标志着战后以美苏两极对立体制为核心的旧格局已经终结,世界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向多极化过渡的时期。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时期。各种国际力量正经历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政治呈多极化的趋势。

  【课后研讨】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新形势下,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再是经济因素和国家的利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也有人认为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是经不起检验的。

  你同意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吗?说说你同意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同别人交流一下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1)文明的冲突是各种冲突的背景而不是各种暴力冲突的根本和直接的原因。造成各种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和国家利益的冲突。冷战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局势影响有所增加,但是,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仍然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在冷战后,同一文明内部爆发的冲突事例比比皆是,爱尔兰问题,中国与台湾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在西撒哈拉问题上的争端,与文明冲突都毫不相干。而在"9·1l"事件后,又出现了在反恐怖问题上跨文明的合作。因此,把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用“文明的冲突”来概括是不全面的。

  关于苏联解体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①苏联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如果说苏联解体前欧洲处于两极对峙状态,而苏联持进攻态势,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的话,那么在苏联解体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俄罗斯居防守态势,北约东扩使俄罗斯面临巨大压力。②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如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③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为欧盟和北约东扩创造了条件,也为欧洲摆脱美国控制提供了前提。

  ④苏联解体对欧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的失败。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