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三 >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021-08-31 09:40:43 浏览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三历史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三历史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

  生:新中国的成立。

  师: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

  生: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引入课题:大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新中国的“新”,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内环境呢?

  生:军事压力(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困难、生产下降、生活困苦);

  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环境呢?

  生: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美国实施扼杀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

  有利条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师: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苏联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及其它进步力量无不欢欣鼓舞;但是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了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针对当时这样严峻的国内形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你认为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要顺利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应制定出自己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9页中的《共同纲领》引文?,这一外交政策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什么?新中国外交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共同纲领起了什么作用?

  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家独立、自由、领土完整以及世界和平的原则。使这项政策具有了法律效力,这表明伟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始奉行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与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的外交政策有本质区别。

  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它包括哪些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行又有什么意义?四项基本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

  生:

  (过渡):新中国建立初期,遵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上述四项基本方针的具体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 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师: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

  生:(指导学生看书,概括中国同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内容)

  1、同苏联等17国建交

  师:当时开展外交的国际环境对于新中国非常不利,尤其是美国的敌视政策。因此充分地利用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对新中国来说至关重要。阅读课本109中图片和历史纵横,中苏建交有何意义呢?

  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有利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外来侵略,有利于我国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也获得全面发展,从而大大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对维护远东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师:新中国不仅要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还要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外交关系。如何处理同亚洲国家睦邻友好关系呢?

  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师:内容是什么?提出有何意义呢?

  生:(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

  3、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国继续威胁新中国。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师: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

  生: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师:中国政府参加日内瓦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

  生: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比较巴黎和会和日内瓦会议的情景,感受日内瓦会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参加万隆会议

  师: 亚非会议为何会出现气氛的紧张

  生:美国的指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师: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生:(概括回答)同:共同的遭遇既殖民灾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既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要求加强团结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社会制度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师:何为万隆精神?

  生:团结、友谊、合作

  师:这次会议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学生集体朗读110?

  【小结】

  材料1: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一百五十多万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有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问:材料1 、2反映旧中国外交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有何区别?为什么?从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生:(讨论并回答)旧中国:丧失主权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旧中国原因:1、社会制度的落后 2、政府的腐败无能 3、科技、经济、军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新中国原因:1、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 2、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综合国力的增强

  认识:1、落后就要被挨打,弱国就被强食,弱国无外交 2、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的失败 3、誓死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后盾 4、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