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一 >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文科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册期末文科试卷及答案

2021-01-23 13:49:32 浏览量:

     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文科试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B.节气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

  C.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2、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Z-X-X-K]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人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4、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②实行海盗式劫掠而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

  ③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④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5、1922年4月,“直奉战起,且延数周之久,津浦、平汉两路,交通断绝”。1924 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听有车辆,多被军队扣用,沿路货物,堆积如山,甚至完全腐烂”。 1925年,“某巨商要从山东运一批小麦到上海,车辆被军人扣用,无法输运,乃出运动费11万元,该商始得以装车。货未销出,已先受重大之损失矣“。上述材料表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①军阀混战阻碍了商品流通 ②内战频繁加重了巨商的负担

  ③中国国内市场被严重分裂 ④国内货币与度量衡不统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事件是

  A.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 B.各省电视台的播出

  C.改革开放后电视的普及 D.卫星传递技术的应用

  7、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8、阅读1937、1942 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 B.抗日根据地扩大

  C. 国际援助的增多 D.民营工业的发展

  9、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

  汽车 有轨

  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该表反映了当时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了较大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1、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2、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中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盎然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Z-X-X-K]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它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面临空前困难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下列措施属于“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的是

  A.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B.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C.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D.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14、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

  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15、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 曾说:“(政府) 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

  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 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6、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17、以下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排列组合,其中最正确的一组是

  A.稳定发展—“滞胀”—复苏—繁荣 B.“滞胀”—复苏—稳定发展—繁荣

  C.复苏—稳定发展—“滞胀”—繁荣 D.繁荣—“滞胀”—稳定发展—复苏

  18、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学家的思想是

  A.亚当•斯密:“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萨伊:“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

  C.凯恩斯:“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

  D.马尔萨斯:“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19、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出现了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的现象。对二者评价正确的是

  A.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度的一种形式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20、在一个多年废弃不用的大宅院的大门上,上面的一副对联依稀可辨:“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副对联最早应写于

  A.20世纪5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

  2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②片面强调产值与产量,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③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④个人崇拜之风成为一种政治思潮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2、“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材料表明

  A.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创办民用工业 B.清政府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C.近代民族资本家大力发展机器工业 D.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3、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B.减轻农民负担

  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D.改革经济体制

  24、读右图,判断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

  较快增长的年代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5、1988年开始,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乘机掀起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全盘否定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浪潮。这里所说的“乘机”是指

  A.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B.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了一系列文件,宣布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C.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

  2018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文科试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希望。 ——哈乔•霍尔本(1951年)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西方世界如今是人类命运的主宰者。似乎十分有悖常理但又千真万确的是,对西方实际统治的反抗已大大有助于完成西方文化对世界的征服。为了确保自己的生存,世界其余地区不得不模仿西方。正是西方的方式,信仰和目标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被用来同西方的控制作斗争。

  ——F.L.K.胡斯(195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角度概括指出“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含义及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指出20世纪50年代西欧“东山再起”的原因。(6分)

  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可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下表反映的是江南部分市镇及其经营项目)

  市镇 经营项目

  湖州府南浔镇、菱湖镇、乌青镇、苏州府震泽镇、嘉兴府石门镇 桑蚕缫丝

  嘉兴府王店镇、王江泾镇、湖州双林镇、苏州府盛泽镇 丝织业

  松江府华亭县朱泾镇 棉纺织业

  桐乡县炉头镇 冶铸业

  桐乡县石门镇 蚕丝、榨油

  归安县善琏镇 制笔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所以城市有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江南市镇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7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1914 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棉纺织厂平均绽数量示意图

  年产100万吨以上 年产10-99万吨 年产1-9

  万吨 年产1万

  吨以下

  外商企业 100 88.5 41.5 0

  华商企业 0 11.5 58.5 100

  材料二 1911—1913 年我国注册设厂 72 家,平均每年设厂 24 家 ;1914-1918 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 183 家,平均每年近37 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 。1914 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 21 家, 产纱绽 503104 枚; 到 1922 年纱厂增加到 65 家 , 当年共产纱绽 1632074 枚。这一时期, 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 9 家 , 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 1912 年 的 180 万吨 , 仅增加到 1919 年的 330 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 (中国)实业……在棉铁, 而棉尤宜先。 凡隶属本部 ( 指农林商部 ) 之官业 , 概行停罢 , 或予招商承办 , ……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 , 规划经营 , 以引起人民之兴趣 , 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 ( 资本 ) 重 , 非用开放主义 , 无可措手。但条约正当 , 权限分明 , 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 , 又可瞻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上以大企业立国 , 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 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 , 至于今日, 败坏不可收拾 , 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 , 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 , 不一而足。……故农林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

  ——《实业之梦——张謇传》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6分)

  (2)材料三中,张謇的救国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实现,说明其理由。(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针对的具体政策,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7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概括变化后的中心措施。(6分)

  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文科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D A D A B A A D B B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B A C A B D A C B 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有4小题,共50 分)

  26、(1)从全球的角度看,指的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4分)。成因: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活动及殖民体系的建立;启蒙运动和启蒙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2)西欧:美国的扶持(固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或杜鲁门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马歇尔计划)。(4分)

  27、(1)特点:数量多、分布密集;形成城镇网络;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或经营各具特色);规模大,功能齐全(答出3点即可得6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带有半殖民地色彩;城市发展受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影响。(3分)影响:改变了中国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基地;引起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引起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促进近代化进程;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28、(1)特点: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所占的比例少、规模小 ( 民族资本力量薄弱 )(3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轻工业发展迅速, 重工业基础薄弱。(3分)

  (2)不能。(2分)

  因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 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很难发展。(4分)

  29、(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分)

  目的:战争需要;向社会主义过渡,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4分)

  (2)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3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