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高一 > 人教版职高必修一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时尚之苑》

人教版职高必修一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时尚之苑》

2021-04-09 10:10:44 浏览量:

  一匹马如果没有一匹马紧紧追赶着它,就永远不会疾驰飞奔。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职高必修一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时尚之苑》。
 

人教版职高必修一第六单元复习教案:《时尚之苑》

  一、问题的提出与对策

  内容:在时尚的主题下,涉及音乐、网络、服饰、饮食休闲与公益事业。

  文体:散文、议论文与人物传记。

  这种以主题为主线的单元构成形式,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考虑:

  1、单元知识的呈现不追求体系,强调知识的闪现与重复。这种学习方式可以用看电影来比喻:一个人去电影院看自己感兴趣的一部电影,他可能只能回忆起一个大概过程,但是肯定有某些重点片断的不断重复与强化,能使他记忆犹新,终生难忘。而我们现在就是想强调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概,但又有一些难于忘怀的学习记忆。

  2、学法指导上关注学生兴趣点,强调科学性与系统性。尽管知识不成体系,但在学习方法指导上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形成。

  3、教材处理上,结合学生的理解难点,强调教师的阅读经验与发现。新教材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蕴含大量文化气息。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该注意自身的阅读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自身的阅读收获代替知识内在体系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强调学习主体的注意点与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成长。

  二、单元解读与设计

  单元集中于“时尚之苑”这一触及点,收集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关时尚话题:音乐、网络游戏、服饰、饮食和公益事业。这里特别要注意一点:贴近学生不等于学生愿接受,文章所述不等于学生所爱。试举例说明:

  《不能没有音乐》:据教师用书所述,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精神活动,音乐具有审美、移情、激发活力、交流、认知、医疗、休闲、娱乐、改选环境等功能。这些都是实理,不过对于职高生来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距离。这里,我想引用孟子与齐王的段对话来说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引用这段话,首先想说的是:解读这篇文章,真要解决“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的问题。课文中所引用的音乐,从《诗经》始,《广陵散》《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乃至莫扎特、格什温、柴可夫斯基、巴赫等的音乐,这些都当之无愧为“先王之乐”,而我们的“王”──职高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好流行歌曲,情歌充斥其间,只好“世俗之乐”的他们怎么能爱得上呢?这个问题,我认为是处理教材时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大问题。

  设计一:

  大家平常都比较喜欢听歌吧?那么肯定有一首是你的最爱?哼几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听或唱这歌,有什么感受?

  设计分析:这一活动的设置,其实是跟孟子的想法一致,由“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之区别过渡到“今之乐”与“古之乐”的转化,一能调动学生欣赏情绪,表达感受;二能以学生的自我经历来排除阅读上的障碍,达成教学目的。可以这么说,强调体验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应该是新课教材比较提倡的一种新思路。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能在接触文本时,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

  其次,得善于“借题发挥”,就如孟子所说的: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明确了学生所好跟文章所述之高雅之乐实为一体之后,教师应该借力打力,真正引导学生去贴近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进而达到教学预期。

  设计二:

  讨论:“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坏”,这一句广告词,是多么的诱人心弦呀!请你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这条广告词的合理性。

  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来证明或解释。

  2、用课文中的语段来证明。

  设计分析:以学生自身经历来阐述音乐的特点与功用,清除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以课文中的语段来证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做到了这两点,那么,阅读这篇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可以说,中国年青一代是伴随着网游成长起来的,我们面对的职高生更可说是这其间的骨干分子。假如就以此认为,此篇文章能吸引他们,并且适合学生们学习,那可就错了。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学生大概很少会以为网络游戏对他们有多大的危害吧,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从网游上不但没失去什么,相反的,他们还获取了不菲的利益:自由、自信、自尊。在网游中,他们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在现实中获取不了的,在网游上,却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当然了,这还算是从下面去理解的,更有甚至于的是,学生们就算是认为网游有危害,不过总比去读没用的课本好吧,读书不如去聊天,读书不如玩游戏。但若就经此分析去解读甚至去进行教学设计,怕又误入雷区:小心翼翼,却又不得不被炸得浑身碎骨!在设计时,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本文作者是站在文化差异与文明进程进行阐述观点的,或许作者是想通过网络发展在中美两国的不同文明中的不同影响,从文化的角度去区分,从生活的习性和成长对孩子的影响这些角度去解释生活现象,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明确了自己的看法。

  设计三:

  有一个常识,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美国人制造的;有一个印象,世界上拥有电脑数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有一个常识,美国人打开电脑,通常是为了获取信息,创造财富;有一个印象,中国人打开电脑,通常是为了娱乐游戏,耗费财富。

  上面这段话,你认为是否妥当,试阐述理由。

  设计分析:这一设计从国家文化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用“激将”的方法刺激学生思维。目的在于达到促使学生能从维护祖国文明这一高度去思考网络游戏,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或多或少地能明白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不指望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到网络游戏的存在价值,却希望学生能对自己以及同龄人的行为做出一些反思。从文明与国家习惯这一角度去引领学生解读作者的态度,相信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相同的,这一设计理念可以运用到自读课文《流行服饰的非理性》《卡布其诺》这两篇课文中去。对于《流行服饰的非理性》而言,必须站在潮流与审美的非理性这一点上进行解读文章,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理性的一面,正如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句那样: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有价值的。从这个角度去研讨《流行服饰的非理性》,可以说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尝试。而在《卡布其诺》中,作者以茶与咖啡为媒介,含蓄而又直白地表白了自己对本国文化的依恋与难以割舍的情怀,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直面异国文化,显示出了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成熟的文明心态。这些,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中,需加以引导的,让学生也能在文字的滋润中慢慢地成长起来。

  案例一:

  《卡布其诺》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讲讲三个汉字“喝”“饮”“品”的区别。

  (学生争相发言

  (课件)

  同样的一个动作,一曰喝,一曰品,却带来不一样的意义。喝茶、品茶;喝酒、品酒;喝咖啡、品咖啡。一口一口地轻尝,是为品;大口大口地就是喝。《红楼梦》里,妙玉的经典语录是“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饮驴饮骡”。喝茶多是为了解渴,品茶是为细味茶韵茶香;喝咖啡是为了提神,品咖啡是沉淀心情;喝酒是享受酒后的兴奋,品酒是细味难得糊涂的智慧。前者是生存的基本,后者是生活的情趣。品是精致风雅的,但喝却是痛快淋漓的。至于“饮”,在南方文化中得以保留。饮茶是广州人的习惯,但一般来说,饮茶注重的是品尝茶点,而茶反而只是陪衬了。

  师:由此看来,喝是行为,品是态度,饮是习俗。吃喝玩乐间,我们也会常常惊叹于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

  师:你觉得咖啡好喝还是茶好喝?

  生1:我还是更喜欢喝咖啡。

  师:为什么?

  生2:崇洋媚外呗!

  生1:不是。我觉得咖啡的香气很醇厚浓郁,而且口味很爽口,不像茶那样淡而无味,我喜欢那种感觉。

  生3:我不喜欢咖啡。我觉得咖啡太浓厚,反而有些腻,就好像是吃肉,吃一点很开心,吃多了就作呕。清淡的东西可以更持久一些。

  师:哦。看来,这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撞。我们看看课文中作者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阅读第9、10、11自然段]

  师:阅读完了,我们也来谈谈体会好吗?

  生1:作者也说,“喝不来原汁原味的咖啡”,看来他也是怕苦的。

  生4:不对,他不是怕苦。你没看清这句话的前半句,“我喜欢绿茶的苦”。

  生5:作者其实挺小资的,看她喝咖啡时那个样子就知道,嘴巴里说自己“没有沾染上咖啡气”,其实沾了不少。

  生3:我不同意。大家注意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我喝完了最后一口泡沫,拿起放在桌上的《毛诗品物图考》,走出了咖啡店。”《毛诗品物图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作者随身携带,意味着中国文化在她的心中才是根深蒂固的。

  师:那怎么理解她喝卡布其诺咖啡时的那种状态?

  生3:我觉得她喝咖啡时更像是一个过客,就像她自己说的,一直“没有沾染上咖啡气”,喝完后,她就走了,并不留恋。而在她心里深深埋着的,是茶,是中国文化。

  (全班鼓掌)

  师:我佩服你的理解能力,这节课,你让我学到了很多。谢谢你!

  师:咖啡文化其实并不比中国的茶文化逊色。同学们可能对它的了解并不比对茶的了解多,因此会对它缺少一种亲近感。大家同样可以做一个关于“咖啡文化”的课题研究,对这个来自西方的文化减少误会,增进了解。

  在解读与设计过程中,还得重视的另一点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以文化来浸渍学生心灵,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维深度,敢承担的人!

  《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在分析中美青少年对待电脑、网络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时,指出是由于成人社会的不同态度而导致了孩子的不同观念。当然这个分析研究有见地和高度的。但是在教学时,我想这个资源不能仅仅被用于对现象的分析角度上,而更应落实在孩子的成长上,帮助学生们去思考“我”的责任。

  设计四:

  课文中,提到了一个孩子的一篇文章《上班就是玩游戏》,这篇文章很让老师汗颜,如作者所说,中国孩子“网络成隐”的根源在于成人社会的这种无节制的、非理性的上网娱乐。那么作为受影响者的你们面对这种社会现状能做些什么呢?是任其发展,长大后成为另一批这样的“成人”,还是另有选择,走出成人世界的泥潭?

  设计分析: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就提出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设计的意图在于提醒:提醒学生们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挑战社会不良风气的勇气!这是育人的根本!

  以上的设计理念可以在《世上最会花钱的人》这篇文章中更直接体现出来:在物质时尚五彩纷呈的时代,盖茨反馈社会、关爱生命的义举,可谓为一面旗帜;我们能从他身上树立一种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也许更能准确步入社会,实践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案例二:

  《世界上最会花钱的人》教学片断

  师:在物质时尚五彩纷呈的时代,比尔·盖茨能反馈社会,关爱生命,不愧是人文时尚和精神时尚领域的一面旗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搜索一下我们身边相类似的例子。

  生:我经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有很多有爱心的人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虽然他自己也不富裕。

  生:虽然我记不得他的名字,但我知道现在也有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开始关注弱势群体,捐钱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生:当我们遭遇灾难时,会有很多的好心人来帮助我们,我家也因桑美台风遭受巨大损失,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建家园,我很感激他们。

  师:面对这些人,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生:敬佩,感激,想成为他们一样的人。

  师:但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人,同学们可以举一些例子吗?

  生:我见过有钱人只顾自己享受,不愿意拿出钱帮助别人。

  生:有些富人宁愿让他们的子女去挥霍也不愿意去做慈善事业。他们没有爱心。

  师:对这样的人,你们怎样评价?

  生:自私,冷血动物,眼光短浅。

  生:没有爱心,不值得尊敬。

  师:我们讲了这么多,你们有些什么收获?

  生:我们应该有爱心,尽我们的力量去帮助别人。

  生:只要大家献出点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生:我们应该努力去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

  师:这节课同学们对比尔·盖茨作为慈善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对生命的价值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老师很高兴大家能积极的参与学习。

  在面对新教材时,需要教师睿智的眼光进行大胆的取舍,需要教师以自我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中的精、气、神,读出自我,读出特色。在此,我想引用疱丁的一段话: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只要教师们认真阅读,立足文本,研究学生,终可做到游刃有余!

  三、两点想法

  1、立足课堂,收集教学实录、教学反思。以教学叙事的手段记录自己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及时小结,及时整理,建设个性化的教学资源。

  2、做好学生调查。准确地了解学生特点,学生喜好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的一般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建议与心理咨询专家合作设计可信度高的、易于操作的量化表,使自己的调查科学有据。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