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高一 >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设计:《兰亭集序》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设计:《兰亭集序》

2022-04-25 11:29:55 浏览量: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设计:《兰亭集序》

  竞争的本质是输赢,竞争的精神是参与,竞争的条件是平等。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设计:《兰亭集序》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设计:《兰亭集序》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 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景知识

  1)、王羲之(321-379)  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

  听范读,朗读

  3、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⑵.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⑴.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⑴.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⑵.次:旁边

  ⑶.一:一些,一点

  ⑷.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⑴.仰观,俯察: 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⑵.所以:用来

  ⑶.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⑷.极:穷尽

  ⑸.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3)、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1)、文章思路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⑵.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 (《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⑶.《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 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高一下学期语文《兰亭集序》教案【3】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高一下学期语文《兰亭集序》教案【4】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

  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六、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