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一 >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三省六部制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三省六部制

2022-07-08 11:57:34 浏览量: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三省六部制

  这个世界不缺有才华的人,是缺少勤奋的努力的人。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三省六部制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三省六部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化;秦汉选官制度的内容,科举制;秦汉、隋唐、明清监察制度的内容。

  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的标志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科举制作用的变化;正确评价古代的监察制度。

  过程与方法: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通过认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省六部制的学习,借鉴其长处,做到古为今用;通过学习,了解当前我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演变,科举制。

  教学难点:监察与谏议制度。

  【教学过程】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秦汉的中枢权力机构(秦——三公九卿,西汉——中朝)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了解从秦朝开始,皇帝位于全国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的中枢决策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局面的出现。从秦朝开始,中国建立了君主*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这一体系中,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矛盾处理得好,就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乐,处理不好政局就容易出现动荡。在秦朝以后,中枢权力体系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变化。

  汉承秦制,西汉时一开始继续沿用三公九卿制度,但到了汉武帝时,为了提高皇帝的权威,于是起用一些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作为他身边的办事人员,这些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宫内的决策班子,号称"中朝",这样就使得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机构"外朝",沦为了执行一般政务的行政机构。(展示图片)

  东汉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另外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但还没有规定各自具体的权力和职务,因此它还不是正式的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是三省六部制的萌芽阶段。(展示图片)

  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师:到了隋朝时,三省六部制得以正式确立。

  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建立统一的王朝,结果也同样相似,都是二世而亡。但这两个朝代在历所起做的贡献都同样不可磨灭,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都是明证。隋朝的创制是围绕着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的重建而展开的,三省六部制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唐承隋制,到了唐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展示图片)

  内容: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左右仆侍都是宰相,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政事堂,在政事堂工作的人,除了这些宰相外,还有其他官员也会参加政事堂会议,如参知政事、参知机务等,他们也是宰相。

  三省六部的职权及运行程序: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事项替皇帝起草拟旨(这就相当于我国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有认为不当者可以驳回,甚至将其封还,因此一道诏书的颁发或执行,需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上达成协议才成;尚书省就是接受决议的执行机关,其下六部的职能大致与我国现今政治制度中的国务院类似。

  (举例)假设唐朝时,黄河出现了水患,皇帝认为有必要兴修水利以绝后患,于是令中书省的官员在政事堂会议上对此进行讨论,决定出来后,通过中书令的审核裁定,送给皇帝画敕,皇帝都同意了,那就可以开始动工了吗?当然不是,还要送到门下省去复审,同意了,这时才能交由尚书省去贯彻实行;假如不同意,那就得退回重拟了。

  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更重要的是,此时皇帝不能*,宰相同样不能*)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的"二府三司"和元的一省制

  师:经过唐末五代的激烈社会变动,贵族政治彻底崩溃,到了宋朝时,新的的官僚政治体制取而代之。

  在唐朝时,相权虽然受到了牵制,但仍然"事无不统",拥有行政、军事和经济权,这样一来,容易动摇或威胁皇帝的地位,因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割相权。(展示图片)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增设了同书门下这个部门,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样一来,相权就被分得很散;

  在军事权力上,宋太祖一手策划了"杯酒释兵权"的喜剧,用*厚禄作为交换条件,让石守信等将领交出兵权;另外,设置了枢密院,剥夺了宰相的军事权。宰相的政事堂和枢密使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财权由"三司"(度支、盐度、户部)掌握,三司号称计相,意思是主管财政的宰相。

  这样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宋朝时进一步削弱相权,形成了君主*体制。政事堂管政治,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三权分离,互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这就意味着皇权这次在与相权的博弈中,又取得了胜利。

  师:从课本的材料可以看到元世祖采纳了高鸣的建议,在中央实行一省制。(展示结构图)根据材料总结出:

  原因:这跟元朝的统治疆域十分辽阔有关,统治地区一广,自然政务也就繁杂,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国土的管辖,因此缩减三省为一省,保留了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了中书省。

  设问:元朝的一省制加强了皇权吗?

  生:没有。通过一省制,相权得到加强,皇权和相权的这次博弈中,相权取得了胜利。

  设问:在中央集权体系中,哪一体制下的宰相权力?

  生:元朝

  师:影响:到了中后期,相权过重,不时卷入统治内部的斗争,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设问:不同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在皇权与相权的激烈的争夺过程中,皇权逐渐取得上风,皇帝越来越成为中枢权力体系的核心。

  师总结:四个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的争夺;

  总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

  二、选官制度

  西周:世卿世禄

  战国:军功爵

  秦、汉初:沿袭军功授爵的制度

  汉武帝:举荐模式——察举、征辟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度

  1.西周——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

  过度:同学们听过"公务员"这个词吗?他们是国家正式的政府官员,现在想在政府担任个一官半职,都要通过公务员考试,经过笔试、面试、体检等层层筛选,才有可能成为政府里的一员。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座的同学也有这样的经历成为我们的公仆。那么古时候的政府官员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师:现在我们就从西周开始,回顾官员是如何产生的?(演示图片)

  生:就是与宗法制、分封制相应产生的"世卿世禄"制度,到了礼崩乐坏的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世卿世禄制度也逐渐被破坏了。

  师:在战国的变法和混战之中,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中就有一个奖励军功的措施(演示图片)。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帝国以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军功选任制。但是,"马上夺天下",能"马上治天下"吗?很明显,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军人未必是治国的良才,在《亮剑》里边的李云龙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秦朝就是吃了这个亏,从军人中选官,甚至发展到强烈排斥知识分子的地步,发生了历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

  师:西汉初也还是沿用军功授爵的方式,经过"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更是出现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盛世,在选官制度上汉武帝采用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征辟。这是一种举荐模式的选官制度。课本上有解释。大家可以画起来。

  师:但是察举容易造成用人权的下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举荐人和被举人容易结成小集团,出现"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局面,严重冲击中央集权统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样就更容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演示图片)

  2.隋唐的科举制

  过渡:隋朝统一以后,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士族控制地方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改创科举制,()开创了通过文化水平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后为唐朝所继承和进一步完善。

  (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发展

  师:1)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到了隋炀帝时,设立了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贞观年间,以明经和进士为主;开元年间,开始任用*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3)宋朝时,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殿试),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为更多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道路,既进一步扩大了宋朝的政权基础,又使得选官过冗过滥。

  4)明清的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2)科举制的影响:

  1.拓宽了政府选拨人才的基础,为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文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拨制度,成功笼络了读书人,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2.科举制具有发掘、培养人才的作用,为官僚队伍提高了素质较高的人才;

  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之一。

  三、监察与谏议

  (一)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

  师:为了维护国家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中央政府必须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控制,监察制度就是控制各级官吏的基本制度,

  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集权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的劣行。

  2.监察制度的形成过程:源于西周,初步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西周—在诸侯国设"监国",代表周天子监视各诸侯国,三监之乱

  战国—国君的秘书御史逐渐兼有监察的职能

  秦汉—三公中的御史大夫

  东汉—设置御史台,成为相对独立的监察机关;在地方的13分设12名刺史和一名司隶校尉(管理王畿地方)。

  (二)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师:谏议制度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建立和发展——汉至宋,元朝搁置到明清败坏变质了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明清时,随着皇权高度加强,对官员的监察达到顶峰,可是对皇帝的谏议机构就已经消失了。

  明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众多,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充当皇帝的耳目;都察院下设立监察御史,负责各方面官员的监察;另外还有六科给事中六科与六部相对应,对应吏部就叫吏部给事中,兵部就叫兵部给事中,等等。在地方上还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设问:古代历,君主权利至高无上,缺乏健全的、有充分权威的法律背景,监察和劝谏能否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局限性和积极性(课本相关内容)

  造成谏议和监察制度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和人治社会。

  四、总结

  师:中枢行政体系、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和运行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其积极意义在于:首先,这是对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必不可少的;其次,能够对古代历客观的社会变迁作出必要的反应和调整,不断地整合和吸纳新的统治力量,巩固统治基础,保证统治和社会的稳定。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