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一 >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两篇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两篇

2022-07-08 13:52:13 浏览量: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两篇

  水温够了茶自然香,功夫到了自然成。下面是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两篇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期末检测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

  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的开始

  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A.增强了民族意识B.*了封建帝制C.确立了共和政体D.实现了民族独立

  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C.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8、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9、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九二共识”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10、1951年6月美国《时代》周刊首次为西方人介绍周恩来,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他在政治上成了暴虐的统治者,在外交上成了听话的仆从,在经济上成了无能的。”《时代》周刊如此介绍周恩来说明

  A.当时中美处于全面对抗B.《时代》周刊的文章都是不负责任的

  C.中国是美国的头号战略对手D.美国“冷战”的重心在亚洲

  11、美国记者鲍大可评论周恩来参加某次会议时说:“在这个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刻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这次会议是

  A.1945年重庆谈判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联合国大会

  12、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美国这样做是因为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B.美国需要进一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D.美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没有原则

  13、右图所反映的外交事件相同点在于

  A.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B.谋求国家的安全与发展

  C.体现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

  D.顺应经济区域化的潮流

  14、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统治者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15、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B.梭伦改革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16、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时,占领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解决这一困难的措施是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开始实施万民法

  C.进一步完善公民法D.自然法取代公民法

  17、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在位)继承王位时只有18岁,辉格党领袖墨尔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她如何做一个立宪君主……(女王)尽量自我克制,尽管她不喜欢辉格党领袖罗素,也不喜欢自由党首相格拉斯顿,但是她仍旧尊重政府的决策。维多利亚女王“仍旧尊重政府的决策”的主要原因是

  A.受政治体制的约束B.政府决策的合理有效

  C.女王有较高的素养D.英国政治传统的影响

  1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保守势力B.摒弃了等级制度C.平民可直选总统D.有利于巩固共和制

  19、梁启超曾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考察美国的宪政制度,他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共和制B.联邦制C.代议制D.三权分立

  20、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保守党)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保守党的*支持率B.国王的态度C.议会的信任程度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21、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22、“工人在失败面前无所畏惧,并已准备好在德军进城后引发的武装冲突中与敌人血战到底……新成立的临时政府的首脑……担心工人们会用国民自卫军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激怒德国人。”该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

  A.巴黎公社B.英国宪章运动C.光荣革命D.*十月革命

  23、《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

  B.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

  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

  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

  24、1871年4月17日,当巴黎公社战士还在浴血奋战的时候,马克思在写给路•库格曼的信中就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信中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新起点”的依据应该是

  A.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建立工农联盟并肩战斗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国家

  25、十月革命时期的《真理报》副主编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现成政治图纸”指的是

  A.*退出世界大战B.发动七月革命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建立苏维埃政府

  26、“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和保持前线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普斯科夫。我周围到处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骗!”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日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B.七月*事件C.苏联成立D.*十月革命

  27、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北大西洋公约》B.《华沙条约》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28、1988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世界将由某一个国家取代美国而负起牵引世界经济的责任。在这个新的主角亮相之前,世界经济将继续发生混乱……但目前在世界上靠得住的只有日本。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日本

  A.经济高速发展B.继续追随美国C.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试图称霸世界

  29、联合国成立后一度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在争霸中,苏联一度处于优势B.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

  C.西欧、日本不再对美国唯命是从D.世界多极化格局形成

  30、“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表明

  A.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B.美国放弃霸权政策奉行单边主义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D.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计40分)

  31、(14分)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各国的民主道路并不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传统的国家找到了摆脱革命与*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18世纪的法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结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辄……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材料三

  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⑴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材料一中的“英国文化模式”有何特点?(6分)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民主政治体制有什么“创新”?试结合材料四说明这一创新的重大意义。(4分)

  ⑶据材料三、一说明,德国的政治体制与英国有何不同特点?(4分)

  32、(12分)2012年始于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对欧盟经济发展前景的担忧,欧盟路在何方,举世瞩目。阅读材料,探究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的《对外援助法》规定:受援国必须在经济上接受美国监督,在政治上排挤和压制各国进步势力。

  材料二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上世纪)60年代,法国不顾美国反对,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并与中国建交。70年代,联邦德国展开了旨在改善与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英国终于在1973年成为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结束了英美特殊关系。

  一一整理自2004年4月人教网

  (1)依据材料一分析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要达到什么目的?(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先贤们倡导欧洲统一的目的是什么?(4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4分)

  【高一上学期历史必修一期末检测试题二】

  第Ⅰ部分基础知识部分

  (本部分全部为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礼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世袭)以为礼。”这段文字中的“大道”是指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中国的汉字姓氏中,有许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国,与这种现象直接相关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

  3.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广建诸侯藩国B.区分血缘亲疏

  C.保证法律执行D.巩固分封秩序

  4.下列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统一是建立的前提B.奉行皇权至上原则

  C.地方上实行郡县制D.延续了贵族分封制

  5.“夏、商、周、汉封建(封建在这里的含义是‘封邦建国’)而延(长久),秦(朝)郡邑而促(短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

  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D.没有指出秦的*

  6.“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

  A.分封制B.皇帝制

  C.察举制D.郡县制

  7.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封国的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汉武帝贪财暴虐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8.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9.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D.学而优则仕

  10.明初在加强君主*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直接导致六部在中央机构中的权力地位提高的因素是

  A.丞相的废除B.皇权的加强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内阁的废除

  11.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的强化

  12.我国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

  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4.《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

  A.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B.中国人民抵制洋货

  C.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D.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商品入侵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15.早在1951年,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②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的教育功能④标志着封建*堡垒的土崩瓦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6.马克思指出:“推动了大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A.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英*队协助清军剿杀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革命影响而爆发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17.时代赋予太平天国运动以新的内容和意义,其中最能体现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B.它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峰

  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D.它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

  1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革命精神不彻底

  1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有①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扩张政策②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③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④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0.李大钊曾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中日甲午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②③B.①③

  C.①④D.②④

  21.《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必须拆毁北京到大沽之间的炮台,外国列强的主要目的在于

  A.削弱中国的军事力量B.摧毁中国的反帝行动

  C.控制中国的京津地区D.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

  22.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同盟会C.光复会D.共进会

  23.1912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主要原因是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体B.完全与美国一样的政治制度

  C.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度D.确立了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制内阁,这是为了

  A.体现三民主义原则B.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维护共和制度D.建立中华民国

  25.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因为

  A.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B.它的发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C.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D.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6.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公布了蒋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记,吸引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蒋介石在日记里可能涉及的事件是

  A.参加北伐战争B.拒绝张杨兵谏

  C.组织徐州会战D.组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

  27.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28.下列属于八七会议内容的是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方针③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④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9.“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第一次工人运动*B.南昌起义

  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八七会议

  3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A.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B.是中共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C.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1.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对两个战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不同B.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

  C.两个战场的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

  32.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情绪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

  3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下面对其表述正确的是①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②全民族抗战是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4.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35.解放战争防御阶段,蒋介石重点进攻的地区是①陕北解放区②山东解放区③中原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

  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

  36.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37.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权力机关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8.1954年12月,*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D.中共八大召开

  39.下列关于1954年xx届*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共同纲领不再代替宪法

  C.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

  D.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40.导致*的主要根源是

  A.错误地批判了吴晗的《海瑞罢官》B.党内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指导

  C.“两个凡是”理论的影响D.**集团的形成

  41.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A.1954年xx届*B.1978年xx届xx全会

  C.1982年中共xx大D.1982年全国*

  42.下列属于新时期创新性重大举措的是

  A.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D.健全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3.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共产党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44.我国之所以能运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英葡国家力量的削弱B.综合国力的提高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D.外交政策的成熟

  45.我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A.新中国的成立B.x藏和平解放C.澳门回归祖国D.香港回归祖国

  46.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的首要目标是

  A.打破帝国主义封锁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D.制定外交原则

  47.被称为“人类历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2xx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48.1971年,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知了第2xx届联大,在这次会议上,乔冠华开怀大笑,西方记者把乔冠华的笑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冠华开怀大笑是因为

  A.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了会议的成功

  D.中国促成了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会晤

  49.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中苏关系走向缓和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C.中日关系走向缓和D.中越关系走向缓和

  50.20世纪80年代,中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原因有:①中国领导总结了建国以来对外政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②xx届xx全会已经将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③中国领导人认识到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和平的根本保证④世界形势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第Ⅱ部分能力提升部分

  (本部分12题,其中51-60题共10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61-62题为问答题,共30分;本部分总分50分。)

  51.下列各项对王位世袭制取代民主禅让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它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是一种历史倒退B.它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是一种历史进步

  C.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它与私有制经济相适应

  52.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握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3.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该学者观察问题的依据是

  A.政权发生更替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D.文化途径迥异

  54.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制造旅顺*D.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55.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56.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该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57.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与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中国几千处来农民战争达到峰

  C.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58.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

  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

  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团结,共同对外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5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

  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

  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

  60.2011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①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③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④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61.(14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完整的政治体制,体现出了独特的政治文明。围绕这一主题,回答一下问题:

  (1)先秦时期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制度?(4分)

  (2)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制度。它由哪几部分组成?(3分)

  (3)中国从秦朝开始建立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利弊?(4分)

  (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领导下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由那几个部分构成?(3分)

  62.(16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正常的发展被外国侵略者打断,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第一次外来侵略,其中签署的《南京条约》有哪些内容?(4分)这场战争对中国影响如何?(1分)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1分)请说明理由(4分)

  (3)解放战争以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其历史意义有哪些?(6分)

  【答案】

  AADDCDCBAADBBDDDCCDDCBACCADBCABCAABCDCCBBBCBCABBBA

  ADBBACCCBB

  61.

  (1)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每点1分)

  (2)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每点1分)

  (3)利: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中华文明传承等

  (答出1点给1分,满分2分)

  弊:决策带有随意性、官僚机构膨胀、影响行政效率、易滋生*等

  (答出1点给1分,满分2分)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每点1分,共3分。)

  62.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等5个沿海城市、英国进出口货物的税额,中国需与英国商定。(4分)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分)

  (2)成(1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2点给4分)

  败(1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革命成果为袁世凯篡夺。(答出2点给4分)

  (3)①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人们期盼的新中国;②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每点2分,共6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