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范文大全 > 事迹材料 > 建党100周年英雄事迹精选三篇

建党100周年英雄事迹精选三篇

2021-10-11 10:35:58 浏览量: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建党100周年英雄事迹精选三篇


建党100周年英雄事迹精选

  建党100周年英雄事迹精选1

  王尽美生于1898年,原名王瑞俊,山东省莒县大北杏村(今属诸城市)人,是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王尽美等人倡导下,5月,山东学生联合会成立,他被推举为负责人之一。几天后,数千名学生参加反日救国会,王尽美慷慨激昂,演讲一个多小时。

  5月23日,在王尽美等起草的罢课宣言号召下,21所济南中等以上学校全部罢课。斗争中,他与邓恩铭成为挚友。当时,邓恩铭是省立第一中学学生。

  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王尽美到北京大学拜访李大钊。回济南后,与邓恩铭等人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研究和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春,王尽美和邓恩铭等发起创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表达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他激情赋诗:“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他因此改名“尽美”以自励。

  1921年7月,王尽美和邓恩铭作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赴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年,王尽美23岁。

  在王尽美倡议下,1921年9月,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7月,中共济南支部成立。

  在终日奔波中,王尽美积劳成疾,感染肺结核病,经常咯血。但他仍以带病之身,奔走于济南、青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发动工人罢工。

  1925年4月,王尽美再次来到青岛。当欢庆罢工胜利的锣鼓响起时,他病发倒在工人队伍中。

  这年7月,躺在家乡的病床上,王尽美自知时日不多,向母亲说出心愿:回青岛去。他深知,那里有他亲爱的同志,有太多的事要做。

  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病逝于青岛,年仅27岁。病重期间,他请青岛党组织负责人记录,口授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

  1961年,董必武经过山东,时距中共一大召开已40年,写下《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建党100周年英雄事迹精选2

  于敏,(1926—2019),河北省宁河县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在他的带领下,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登门看望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并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于敏衷心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高度评价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表示要继续发挥好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再作贡献。2018年12月18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前辈一生胸怀赤子之心,理想信念坚定,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敢为人先,崇尚实干;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防强大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将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建党100周年英雄事迹精选3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毛泽东曾评价他:美国人把钱学森当成5个师,在我看来,对我们说来钱学森比5个师的力量大多啦。

  钱学森44岁回国时说:“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

  钱学森在回国后便立即投入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开发工作,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用4年时间研制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又用4年研制成功中近程导弹,此后又用两年时间,于1966年使我国有了导弹核武器。短短10年,我国导弹核武器得到了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其主要贡献表现可概括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

  ⑥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⑦思维科学

  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

  ⑧人体科学——钱学森是中国人体科学的倡导者

  钱学森提出用“人体功能态”理论来描述人体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

  ⑨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

  钱学森的重要贡献:

  1,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

  2,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3,带领我国的“两弹”成功试爆,把中国从核威胁中解脱出来。

  钱学森一生不忘“振兴中华”的诺言,他用一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成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他是杰出的科学家

  美国人曾形容他

  “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