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嘉兴市十校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嘉兴市十校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2021-03-23 10:09:44 浏览量:

  趣事是指本身就有趣的或者人们感兴趣的事情、有趣味的事。那么考试相对一些人来说同样也是一件趣事。以下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嘉兴市十校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一、语文知识积累(16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3分)

  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记录着激动人心的国家大事也记录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小事。历史记住了诺贝尔奖的首次bān ▲ 发,记住了中国航母舰载机在浩hàn ▲ 大海上的首次成功着舰,也记住了那位平凡母亲的劳lù ▲ 身影。

  2.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⑴ 春冬之时,则 ▲ , ▲ 。

  ⑵ ▲ ,路远莫致之。

  ⑶ 故乡是诗人永远的依恋。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以“ ▲ , ▲ 。”表达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崔灏在《黄鹤楼》中以“ ▲ ? ▲ 。”表达日暮怀归之情。

  3.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6分)

  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D.《长征》是王树增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以长征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⑵ 名著阅读(4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①语段节选自 ▲ ,文中的A 是 ▲ (人名)。(2分)

  ②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二、现代文阅读(19分)

  (一)回家的花朵(12分)

  ①四月的时候,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就绽开了,它们像一坨坨的细碎阳光,金黄在氤氲着丝丝缕缕乳白水汽的田塍上,印满牛羊蹄印的村间小道两侧,甚至山坳背阴处那些还没有融化的一片片残雪里,甚至村庄生满幽绿苔藓的台阶缝隙里或残墙败垣上。

  ②蒲公英是最早醒来的,它醒了,大地就醒了,村庄的春天就醒了,村庄新一轮的岁月就醒了。村庄的女人们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就早早把它们带进邻近的城市里,那时它们有的刚冒芽,有的刚刚鼓起三五个青豆般嫩嫩的蕾,有的刚刚绽开了黄绒绒的一两朵花。它们被摆放在城市拐角处冰冷的马路沿子上,但更多的是被放在简陋的竹筛里,在乡村女人们高一声低一声胆怯叫卖声中,流浪在城市的喧嚣声或一条条仄斜而沉寂的幽长小巷里。

  ③蒲公英开了,从草长莺飞的春天,绽开过长长的夏天,它那微小鹅黄的花盏,甚至金黄到秋天的深处,漫山遍野的野菊镀染尽乡村山野的时候,还有三三两两的蒲公英开着呢,它们或瑟瑟地开在一个风霜落不到的岩石下,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它们黄绒绒地亮着,泥土就还醒着,村庄就还醒着,鸟儿和虫子就还醒着,直到一场漫天漫地的鹅毛大雪之后,它们在白皑皑的雪层下沉睡了,泥土就也沉沉睡去了,村庄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也都沉沉地睡去了。

  ④它们是到城市里寻找它们的亲戚的。

  ⑤那些从乡村走进城市的人家,那些在城市里生活了多年,但根须还没有从乡间泥土里全部拔出来的人,那些在市声里沉睡,但梦的脚趾还常常沾满泥土的人,他们都是蒲公英的亲戚。他们都常常会买一小扎甚至几小扎的蒲公英,把它晾干了冲茶,或把它洗净剁碎了掺杂着作为吃食,败火祛毒,给身心重新赋予乡野的清爽之气和生命的自然气息。

  ⑥它们和许多的人一样,从乡村来却再也回不到那弥漫着泥土腥香气息的乡间了。

  ⑦我也是蒲公英的一个亲戚。从一百二十多华里远的乡下老家到这小城里来生活,转眼就二十余年了,从一个乡间的木讷青年,成了小城市井中一个临近不惑的人。我也常常掏几角钱买三五扎蒲公英冲茶,或者剁碎了摊几张饼子吃。我家的墙壁上,常常挂几束已经风干的蒲公英,或在院子里晾晒一些还带着薄薄一层乡间水汽的湿漉漉的蒲公英。

  ⑧去年深秋时,我又买回了十几扎蒲公英,那是些十分新鲜的蒲公英,叶子虽然已经被霜打得有些灰黑了,但褐色的根茎却饱满丰盈,粘着些润湿的泥土,其中许多已经鼓了些米粒大小甚至黄豆般大小的青蕾。我把它们淘洗干净,摊放在竹筛里静静地晾晒。一个午后,我发现已经晾晒了几天的蒲公英,有几颗竟又开花了,那金黄的花朵,在根叶已经被晒得一片灰黑的竹筛里分外地耀眼,它们在秋天的阳光里簇闪着金黄的光泽,像一粒粒淡定的阳光,又像一粒粒金色的星星。

  ⑨又过了许多天,我发觉那些蒲公英已经彻底风干了,而那许许多多的花蕾都已绽开过,花朵早谢了,然后成了白絮絮的一朵朵绒球,向晚的风轻轻一吹,那些绒球便沸沸扬扬成一朵朵的白絮飘起来,像一片片飞扬的白雪,从竹筛里沸扬到阳台上,然后飘过高高的楼顶,飞进了远远的天空里,随着一缕缕的风飞走了。

  ⑩它们是要飞成天上的白云,是要随着那些流浪的云朵,飞回到遥远的乡间田塍上、山坳里,是要迢迢地回到自己的乡野老家吗?

  ⑾花朵是植物的心灵,是一棵树或一棵草的灵魂。而蒲公英的灵魂已跟着一缕晚风或流云迢迢回到了它的老家去,来年,它们将又会在河畔、在山涧萌芽、展叶、开花,重将燃亮自己的乡野或田园,而一个辗转离乡的人,一个为生计而漂泊游离自己故园的人,他们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心灵回到自己的老家,什么时候能让自己的灵魂回到那生育和养育生命的那一片泥土上呢?

  ⑿灵魂或许是不会流浪的,它既已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不管岁月多么的苍凉,不管脚步多么的遥远,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的漫长,不管生命是多么的沉重,它们都是一定要飞回去的,回到那一粒熟稔温热的泥土上,回到那一缕低低盘旋的炊烟里,回到那一条歪歪的田塍上,回到那一声苍老的召唤里……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4.文中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5.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2分)

  或开在一蓬枯白得如同旧白线的枯草蓬子里,像飘落在地上的一朵野菊,像一簇微微燃烧的火苗。

  6.第④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7.简要分析标题“回家的花朵”的含义,并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关于“我们该怎么吃饭”的主题阅读(7分)

  材料一:老鼠为什么爱大米

  人类问老鼠:“你为什么爱大米?”老鼠说:“它能填饱肚子,还能让我变得更聪明。”

  这并非异想天开——日本名古屋明治大学的药理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细致的实验。实验显示出大米至今鲜为人知的神奇功能:老鼠喜爱的大米具有许多有益的特性,特别是能提高动物的智力。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未被淘洗过的米对运动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着非常有益的作用。吃这种米饭的老鼠,不易受β—淀粉状朊蛋白的影响(这种蛋白能杀死脑细胞,诱发早老性痴呆症。这种疾病多发于人的老年阶段,最终会导致患者智力的完全丧失)。同时,大米可谓容易发胖的人们的福音,它富含维生素,用它做成的食品不会刺激胃液分泌。它所含的黏性淀粉能在胃里形成保护膜,让我们远离胃病。

  材料二:主食不可偏废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主食在膳食中的比例应占70%。目前,我们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使体内碳水化合物缺失,易引起一些慢性疼痛和多发病。甚至有关专家指出,降低主食比例可能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

  材料三:相关的调查

  ①上海市儿童保健所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84名2—6岁营养不良小儿中,粮食摄入量只占需要量的66%,严重不足的患儿粮食摄入量只占膳食总热量的40.48%。换句话说,这些营养不良患儿中,主要原因不是膳食中少鱼、少肉,而是主食没吃够。

  ②上海市疾控中心的调查报告称:有24.08%—30.23%的上海市大中小学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在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中,1305名小学生和1277名中学生中,分别约有1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不足。作为主食的饭不够,孩子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自然高不了。孩子肚子虽然不饿,可是学习紧张,大脑却缺少能量,难免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影响到学习质量。

  ③目前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吃饭过快的现象,尤其是早餐和午餐。营养学家认为,一般来说,孩子吃每顿饭的时间最好不要少于20分钟。进食过快不利于身心健康。吃得过快,使吃饭只起到填饱肚子的作用,既起不到激发和培养饮食乐趣的作用,也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④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中营养膳食结构不合理的人数持续上升,米、面、粗粮等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其中城市居民每天平均摄入量从459克下降到366克,减少了五分之一。有专家呼吁,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理念在我国已迫在眉睫。

  ⑤常有孩子以零食代替主食。他们的胃里常有食物进入,总不能被排空。这样,在吃主食时,他们就会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不吃。由于正餐进食太少,很快又会出现饥饿,他们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体消化系统正常的消化功能会被破坏,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8.统观二、三两则材料,可以看到我们在“吃饭”上存在哪些问题?请用简洁语言分条概括。(3分)

  9.材料三中的画线句列举了一系列数字,请分析它们的作用。(2分)

  10.在我们身边,常有同学午餐、晚餐时不喜欢吃饭而喜欢到小店买零食吃。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对这类同学进行规劝。(2分)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夜泊钱塘(4分)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1.诗中颔联借用“ ▲ ”与“ ▲ ”意象,渲染了孤独凄凉的氛围。(2分)

  1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二)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7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3分)

  ⑴ 四时俱备 ⑵ 晓雾将歇 ⑶ 夕日欲颓

  1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与元微之书① 白居易(10分)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②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④尘念,此际暂生。

  注释:①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微之,即元稹,为白居易好友,当时被贬为通州司马②殚:尽,全。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3分)

  ⑴流水周于舍下 ⑵大抵若是 ⑶去我万里

  18.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

  1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语言运用(44分)

  20.观察下面的漫画,描述漫画的内容,并说说其寓意?(4分)

  

 

  21.按要求作文(40分)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一点_____给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标题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题卷2017.10

  一、语文知识积累(16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1) (2) (3)

  2.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1)

  ⑵

  (3)

  3.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6分)

  (1)(2分)( )

  (2)名著阅读(4分)

  ①(2分)

  ②(2分)

  二、现代文阅读(19分)

  (一)回家的花朵(12分)

  4.(3分)

  5.(2分)

  6.(3分)

  7.(4分)

  (二)关于“我们该怎么吃饭”的主题阅读(7分)

  8.(3分)

  9.(2分)

  10.(2分)

  三、古诗文阅读(21分)

  (一)夜泊钱塘(4分)

  11.(2分)

  12.(2分)

  (二)答谢中书书(7分)

  13.(3分)⑴ 俱 ⑵ 歇 ⑶ 颓

  14.(2分)

  15.(2分)

  (三)与元微之书(10分)

  16.(2分) 计 足 下 久 不 得 仆 书 必 加 忧 望 今 修 书 以 先 奉 报

  17.(3分) ⑴ 周 ⑵ 是 ⑶ 去

  18.(2分)

  19.(3分)

  四、语言运用(44分)

  20.(4分)

  21.(40分)

  100

  200

  200

  300

  300

  400

  400

  500

  500

  600

  600

  700

  800

  800

  900

  900

  1000

  600

  参考答案

  1. (3分,每空1分)颁 瀚 碌

  2.(7分,每空1分) 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⑵馨香盈怀袖

  ⑶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6分)⑴ C(2分)

  ⑵ ①(2分,每空1分)《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毛泽东

  ②(2分)第一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第二: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第三: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第四:毛主席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第五: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2分)

  4.(3分)①平凡(随处绽放)但生命力强②开花早,花期长③有食用、药用价值④种子回归乡野(怀旧不忘家乡)(答出任意3点满分3分。)

  5.(2分)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蒲公英开在枯草蓬里的艳丽形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蒲公英开花时茂盛和亮丽的姿态。

  6.(3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乡村转到写城市,由写蒲公英转到写人。(1分)内容上,用“亲戚”一词表明蒲公英和迁居城市的人血脉相连,感情相通,从而表达了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对蒲公英的喜爱和依恋。(2分)

  7.(4分,其中含义2分,联系实际2分)

  含义①蒲公英无论在哪里,最终都要回到乡野老家。②漂泊游离在外的人,无论离家有多远有多久,终究是要回到故乡的(2分)

  联系实际:现在许多人为了生计或梦想,离开自己的家乡远赴外地打拼。但人不论在外面漂泊得有多远、有多久,总是眷恋着自己的故土和亲人,正如文中所说的“灵魂是不会流落的,它注定永远属于某一粒土”。因此,漂泊的游子就像文中的蒲公英一样,始终眷恋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终究是要回家的。借描写回家的蒲公英来抒发自己想回而却无法回去的伤感之情,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

  8.(3分)①过分依赖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②早餐不吃主食,只吃牛奶、鸡蛋,中餐、晚餐粮食摄入量也低于需要量;③吃饭过快;④以零食代替主食。(1点1分,答出任意3点满分3分。)

  9.(2分)用一系列的数字说明了我国居民营养膳食结构中主食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突出了树立平衡膳食结构的观念的迫切性。(意对即可)

  10.(2分)略。从两个角度阐述:吃饭的好处;吃零食的害处。

  11.(2分,每空1分)孤灯、一雁

  12.(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

  诗歌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分析:例一:“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迸”写出了乡愁之强烈;“入”,将乡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乡愁之绵长。例二:“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诗人停舟钱塘,入市沽酒,借酒消愁,思乡之愁终于得以排遣。

  13.(3分,每空1分) 俱:全;都 歇:消散 颓:消散

  14.(2分)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5.(2分)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近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6.(2分)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修书以先奉报

  17. (3分,每空1分) 周:环绕 是:这样 去:距离

  18.(2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

  19.(2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水的热爱之情,对挚友的怀念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乐观)的情感。

  20.(4分其中描述内容2分你,寓意2分)描述:略。(2分)这幅漫画讽刺了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现象,意在呼吁人们以诚待人,打造诚信社会。(2分)

  21.(40分)基准分31分

  附《与元微之书(节选)》参考译文

  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此时突然产生。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