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北京市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北京市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04-12 09:55:34 浏览量: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愈学习,愈发现自我的无知。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北京市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市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诗歌阅读

  1.(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是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草木知音吴征镒

  吴晶晶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结缘草木

  这位一生与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叶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

  “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

  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那时才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大植物学家。

  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摔跤冠军”

  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可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

  壮心不已

  直到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他的秘书杨云珊说。

  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摘自新华网2008年1月8日,题目有改动)

  (1)下列选项中的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懵懂(méng)忸怩帐蓬戛然而止(jiá)

  B.琢磨(zhuó)慰藉(jì)窸窣离群索居

  C.耄耋(mào dié)应邀(yīng)安详无可辩驳

  D.潜心(qián)包扎(zā)笼罩屏气静神

  (2)吴征镒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事迹和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小标题事迹概括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

  中国植物的“活字典” 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

  壮心不已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

  (3)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

  3.(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迷 失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跟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

  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①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②,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1)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①、②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A.考查 检查 B.视察 检查

  C.视察 检验 D.考查 检验

  (2)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3)“丁老七”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4)作品结尾处对“丁老七”的描写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

  (6)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老行当”(即传统的手工技艺劳动)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老行当”生存发展的看法。

  三、作文

  4.(40分)根据下面材料写作。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请以“ 把 的门推开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恰当理解题目,选材合理、新颖,自定立意,写出事件波澜。

  2019高一(上)10月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

  一、诗歌阅读

  1.(1)D.将“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写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D.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深思”的内容。

  (2)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应该是“稻束”,因为“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中心话题是“你们”,就是“金黄的稻束”。

  (3)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辛勤劳动的劳动者的形象相联系,母亲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4)首先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将“稻束”拟人化。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如母亲般辛勤劳作的人的精神的赞美与思索。诗人用了“不过是”“而”等语气,在诗人看来,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一种永恒。

  (1)D

  (2)D

  (3)“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作者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赞美劳动的母亲。

  (4)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永恒的思想结晶,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

  赏析:

  诗的开篇便用“金黄的稻束“这个意象来说明秋天丰收的景况,继而用一“站“字将稻束立了起来;接下来用“疲倦的母亲“这一意象来做隐喻,把母亲比做金黄的稻束,二者在性质上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秋天的被割倒的稻束就象一位历经沧桑的母亲,而此时沧桑的见证就是皱纹,但这皱纹是美丽的,就更增添了作者对母性的赞扬,歌颂她们的伟大与无私。另外,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接下来写到了收获日的满月,由“满月“来衬托人们因丰收而喜悦的心情。下面作者又给了我们一个苍茫辽阔的意境。但似乎作者并不是单纯的在描写环境,“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就可以看出似乎有一定的哲理蕴涵其中。也许是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吧。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又再一次将母亲的伟大体现出来。稻束在秋天的田里沉思,也就是母亲在沉思,她在沉思什么?我们无从知晓,但却可以略窥一二。母亲在秋天里看见丰收后她的心已经满足了,她可以毫无怨言了。她用母爱换来了丰收。

  最后几句,着实有了一定的哲理深度,把历史比做一条长河,而母亲就是站在河边守护小河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提升对母亲的赞美。

  二、现代文阅读

  2.(1)A.“懵”读音应为“měng”;“蓬”应为“篷”。B.“藉”应读“jiè”。C.“应”应读“yìng”故选D。

  (2)从“结缘草木”部分内容看,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体现了他“不忘初心,敬业”的精神。在“中国植物的‘活字典’”这节中,要找出表现“注重积累,坚持不懈”这一精神品质的内容,联系文本看,他的“活字典”的赞誉来自“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而且“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他还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简要概括事迹即可。在“摔跤冠军”这部分,写的他的事迹有“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表现他的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在“壮心不已”这节中,概括的吴征镒事迹是“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涉及内容是“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表现他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

  (3)文章标题中为什么称吴征镒为“草木知音”,首先要明白“知音”的意思,“知音”是指知己,是对事物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联系开篇内容可知。“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吴征镒对植物非常熟悉,而且很懂,这是称为“草木知音”的原因,结合内容具体作答即可。

  答案:

  (1)D

  (2)

  小标题事迹概括精神品质

  结缘草木吴征镒从小与草木结缘,一生践行“极命草木”的精神。不忘初心,敬业。

  中国植物的“活字典”在艰难时期也不放弃研究,自己创建标本室,自己编写并且抄录整理文献资料。注重积累,坚持不懈。

  “摔跤冠军”坚持野外考察,经常摔跟头,仍不放弃,还带领大家一起整理考察结果。一丝不苟,锲而不舍。

  壮心不已耄耋之年的吴征镒依然坚持工作,要多带年轻人,给大家做垫脚石。乐于奉献,淡泊名利。

  (3)因为吴征镒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所以称他为“草木知音”。

  3.(1)①视察: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察看: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语境,从“前来”“首长”可知是上级来现场检查工作,所以选用“视察”。②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验:检查验看,检查验证。根据语境,包装好的瓷器从高处往下摔,然后开包查看是否破碎,来检查包装是否结实牢固,含有“验证”之意,所以选择“检验”。

  (2)A.“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理解不当,这段的外貌描写写出了丁老七衣着讲究,注重外表,并无贬义。

  (3)“丁老七”绞草技艺高超,深受大家的敬重;他重情重义,对师父始终怀有感恩之心,有着传统手工艺人的美好品质;他极重视名誉,把奖章、奖状等都随身携带;他注重仪表,活得自信而有尊严;他思想保守,只求守成,不求突破,在时代的变革面前无能为力;等等。

  (4)反映出“丁老七”人生经历的变化,从人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到一名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表现出“丁老七”被迫失去他引以为傲的绞草工作后的痛苦茫然,和小说开篇活得自信而有尊严的“丁老七”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了作者对时代发展中传统手工艺人命运的思考。

  (5)“丁老七”固守绞草的传统手工技艺,拒绝接受技术革新,在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被淘汰。“丁老七”在新时代失去了曾经的价值,他痛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发展,作者也感到困惑,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6)这些老艺人,这些行当,都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在机器时代不再具备实用意义。当然,文化意义还是有的,而且时代越久远,其文化意义也就越浓厚,因为人类是情感动物,需要怀旧,需要用久远的时间来安放心灵,这些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失的老行当都是我们安放心灵的最佳道具。这些老行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