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山东省德州市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省德州市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04-12 10:08:37 浏览量: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山东省德州市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省德州市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8礼治秩序》节选文字,完成题目。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别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少历史思考。

  D.《甄嬛传》之所以受到好评,就在于其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难能可贵的。

  5.下列对原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大量古装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早年的清宫剧其目的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则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6.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加以阐述的?试加以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亲爱的丽丽姑娘

  陆清时

  每次遇到名字叫丽的女孩,我都会深觉这个女孩生来就不受重视,好像就此被打上了平凡的标签一样。

  很久以前在我认识陈丽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我们从小一起长大,陈丽在学业上毫无天分,和我隔着一条过道坐着,支着脑袋昏睡沉沉,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她的座位也被越移越后,老师们提起她总像面前有只苍蝇那般不耐烦。

  高中总开那种要命的家长会,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一模一样的表情,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我妈奋笔疾书记着老师说的话,忙里偷闲还要嘲笑她们:“有其母必有其女啊。”我没有说什么,但是心里的嘲笑肯定是有的。

  因为走得近,班主任总让我帮陈丽补课,好像不让她拖班级后腿是我的义务一样。有时候给她讲数学题,看她心不在焉的样子就忍不住来气,我一生气她就跑到楼下小超市买柠檬奶茶、妙芙蛋糕哄我。陈丽的零用钱总是比我多,她做好多副业,比如代借漫画书、代买电影票、代送鲜花。陈丽为这些小本生意忙得不亦乐乎,拿个小账本在我面前算得格外顺留,还自己发明了一个类似复式记账的记账方法。

  成长总会经历些不可预料的意外,而那时候,陈丽表现得异常坚强。她开出租车的爸爸在她高二那年得肺癌拖了半年去世,她拉着我在小区门口呆坐了两个小时就转头对我说:“我好了,谢谢你陪我。”后来我觉得,可能陈丽就是在那个晚上长大的,她把所有失去的悲伤、对生活的恐惧、对未来的不安都凝结到了一起,转化为对赚钱的热爱,隔壁班有两个女生吃着陈丽大热天跑腿买来的可爱多,还嘲笑她:“你说那个陈丽是不是想赚钱想疯了。”那一瞬,我有点心疼陈丽。当我们不愿意坐公交出门就打出租的时候,陈丽已经因为给快餐店送外卖而对这个城市的道路了如指掌。陈丽绑一个高高的马尾,光亮的额头上总是一层汗。

  一小时八块钱的工资,风雨无阻。有几次我问她:“累不累'”她笑了笑,擦擦汗,然后转身就开始忙碌。

  高考结束后,陈丽和我都考到了苏州的大学。我学音乐,她念大专的会计专业,时不时她会来看我。要我带她去我们学校的食堂吃饭。食堂的饭莱明明那么难吃,她却总是吃得津津有味。四年的时间里,我忙着谈恋爱,陈丽忙着赚钱。从一开始的做家教、发传单到之后办兼职中介、办健身教室。毕业的时候我的爱情结束了,工作没有着落。陈丽却成为开店的老板,对于经营生意头头是道。这中间经历的困苦与欺侮,陈丽说起来总是轻描淡写。

  毕业的时候,因为在学校毫无建树,我的毕业履历看起来苍白无力。陈丽鼓励我再怎样也要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丽用她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某某妇产科医院,给了我一场个人小提琴独奏会的赞助。我有些不乐意,谁愿意挂名一个妇产科医院啊,想想就觉得丢人.陈丽看着我只说了一句话:“尊严都是自己挣的,那种面子上的自尊不值钱。”

  那场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的小提琴独奏会为我的大学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看向观众席的陈丽。她捧着一束鲜花,笑容真诚而欣慰,好像是我替她完成了什么一样。

  我忽然想起我们年少时的那张合影,还是在大院子里,并肩站在葡萄藤架子下,穿着新发的校服蓝裙子,一个笑着,一个皱着眉。照片因为有些曝光过度而显得天光格外亮,格外明媚。我这样望着陈丽,突然想流泪。那是我亲爱的丽丽姑娘。

  (选自《2012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家长会时,陈丽和她妈妈坐在角落里,两人表情一模一样,支着头像要睡觉的样子,说明陈丽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B.陈丽做过许多副业,很有经济头脑,说明她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现有教育评价制度无法对她做出全面评价,小说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实问题。

  c.陈丽性格坚强,面对成长中经历的困苦和欺侮总是轻描淡写,从不抱怨,她对尊严的认识表现了她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D.小说倒数第二段写年少时的合影,以“格外亮”“格外明媚”意在突出陈丽的形象,也表现出“我”对陈丽的感激和对陈丽认识上的转变。

  8.小说中的“我”在塑造“陈丽”的形象上有怎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9.小说在整体结构安排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亭即驿亭,是由驿站所设置的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所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相国是辅佐君主治理国政的最高长官。韩信死后,丞相萧何被刘邦拜为相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韩信。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5分)

  (2)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4分)

  14.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

  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

  D.词作上片遒劲豪迈,下片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

  16.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借明月和寒水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凉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苏轼的《赤壁赋》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洞箫之声动人心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应用(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21题。

  为了写好报告文学,周明陪同冰心老人三访张秉贵。在采访中,张秉贵向冰心谈起了他在旧社会经历过的__________往事和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为人民服务的感受。冰心曾问张秉贵:“您的‘一抓准’和‘一口清’硬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张秉贵说:“干食品行业几十年,只要用心就能够练成。”

  1978年7月10日,冰心冒着酷暑,去百货大楼对张秉贵进行第二次采访。来到糖果组柜台,只见柜台前__________,都在围着张秉贵。冰心对周明说:“咱们别打扰他,从旁边看。”只见张秉贵__________地忙着,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无论顾客要几斤、几两糖果,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同时接待下一个顾客……( )。从糖果组出来,冰心又对百货大楼的负责人和张秉贵的几位同事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她了解到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天,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指着货架上的糖果对张秉贵说:“我要买两块二一斤的双喜奶糖二两二,一块一毛五一斤的脆口香三两七,三块四一斤的迎宾奶糖二两八,一块六一斤的广州水果糖一两三。”见那位客人不再说话,张秉贵就问道:“您还要点什么吗?”顾客说:“不要了。这些糖果多少钱?”张秉贵马上说:“两块零七分。”这位顾客__________手心,只见上面写着“2.07”。他激动地说:“咱们是同行,看到报纸上宣传您的‘一口清’本领,起初我还不太相信,这下我可是真服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心酸 人山人海 井井有条 展开

  B.辛酸 人山人海 有条不紊 展开

  C.心酸 人头攒动 有条不紊 打开

  D.辛酸 人头攒动 井井有条 打开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B.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

  C.只要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住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D.只有话音一落,他一把就能抓准糖果的重量,利索地包好,并报出钱数、收钱、找零。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动作,只要一分钟 B.一分钟就可以做完这些动作

  C.一分钟,他就将这些动作做完 D.这一系列动作,只需短短的一分钟

  21.阅读下面这段论述性语段,选出能更好地完成其论证的一项( )(3分)

  人类学家坚定地断言:文化仅当它是独立的而非依赖的,才能有所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当来自于它外部的压力被来自于它内部的首创精神所取代的时候,它才能有所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民族文化才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非主体文化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任何把外来文化的观点强加给民族文化的做法,都会威胁它的独立和发展。同样,如果我们把每一所单独的学校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的话,那么,教育进步的关键是:

  A.每个学校要依靠独立于外来压力的内部首创精神才能有所发展。

  B.某些学校只要依靠他们全体员工和学生的创造力就能有所发展。

  C.学校管理人员必须随着学校发展的进程而调整自己的首创精神。

  D.外来的各种有利或有害的因素必须被阻止参与学校的发展。

  22.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4分)

  很多人认为饮用水越纯净越有益健康,甚至有人喝实验室的“超纯水”。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多种水商品,如“矿泉水”“天然水”“超纯水”“纯净水”“蒸馏水”等。“超纯水”至清至纯,适 用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不适宜饮用。目前,大多数家庭喝得最多的还是纯净水,纯净水多为超滤和反渗透两种类型的净水器提供。我们的水源多为自来水或者地下水,水中除了含有灰 尘、泥沙外,还有离子、胶体、细菌、微生物、矿物质等。一般情况超滤型净水器就可以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在农村或者是化工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反渗透型净水机就派上了用场。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月考参考答案

  1.B 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说法不准确,原文观点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C项,整句表述错误。与原文第四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表述不符。

  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故选B。

  2.D D项“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故选D。

  3.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故选C。

  4.(3分)A(A“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无中生有);

  5.(3分)B(A强加关系,表达绝对;C“全是”夸大;D不合逻辑)

  6.(6分)材料二:结合近年清宫剧的弊病强调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材料三:历史剧可以适当虚构但应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或要有历史思考)。材料四: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尊重历史)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坚守匠心)。(答对一点得2分)

  7.(3分)A(“陈丽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依据)

  8.(6分)作用:反衬(或对比)。(2分)表现:①以“我”对陈丽的帮扶反衬陈丽在学业上的不佳表现。②以“我”出门打出租、嫌食堂饭难吃、谈恋爱反衬陈丽的勤快、乐观。③以“我”毕业时的毫无建树反衬陈丽经营上的成功。④以“我”的好面子、怕丢人反衬陈丽对尊严认识的深刻。(以上每点1分)

  9.(6分)小说整体结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部分把陈丽塑造得有些令人生厌,但后面就逐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成绩的可爱形象。(2分)先从名字上写陈丽的平凡,再写陈丽在学业上的“毫无天分”。(2分)从写她做好多副业开始,形象开始转变;直到写她帮“我”开独奏音乐会,“我”对她的认识彻底转变。(2分)

  10.D “去”是离开的意思,主语为“项王与诸侯”,不能断开,排除A项、C项。

  “以何”是因为萧何的意思,是“具得秦图书”的原因,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故选D。

  句意: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管理政务。项王带着手下烧了咸阳后离开。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

  11.A A项,“亭长是管理亭的官吏”错误。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故选A。

  12.C C项,“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于文无据。结合“群臣皆莫敢言”分析,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原文没有说“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故选C。

  13.(1)萧何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

  (2)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可”,认可、赞同;“从事”,做、施行;“辄”,连词,就;“以”,介词,用;“便宜”,最合适的方式;“闻”,使动,使……知道。(2)“徒”,只是;“议论”,发表见解;“顾”,表转折,却;“何也”(反问)。

  14.因为他认为刘邦让萧何守在关中,没有什么需要冒危险的事情却给萧何卫队,从最近韩信造反的事情看在怀疑萧何,给他卫队并不是宠信他的表现。

  结合“祸自此始矣。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分析,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他认为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的,而是在怀疑你。

  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他通晓法律,无人能比,是沛县县令手下的官吏。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先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汉二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萧何在关中管理户籍人口,征集粮草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多次弃军败逃而去,萧何常常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军队的缺额。汉王因此专门委任萧何处理关中政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多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怀疑您的心意。为您着想,不如派遣您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汉王必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谋划,汉王非常高兴。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像猎狗。至于像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西汉十一年,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15. C(C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出现偏差,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

  16.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2分)

  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念。(2分)

  ③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2分)

  (若答“哀景衬哀情”或衬托,亦可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

  17. (1)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2)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3)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18.B①心酸:心里悲痛。辛酸:辣和酸,形容痛苦悲伤。此处修饰“往事”,应选用“辛酸”。

  ②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此处语境是人很多,都围着张秉贵,没有“移动”的意思,应选用“人山人海”。

  ③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有序。有条不紊:有条理,有次序,一点儿不乱。根据横线后面的“忙着”,应选用“有条不紊”。

  ④展开:张开;铺开。打开:揭开;拉开;解开。根据横线后面的“手心”,应选用“展开”。故选B。

  19.A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①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只有”改为“只要”;②“抓住”与“重量”搭配不当,应把“抓住”改为“抓准”;③“并报出钱数、找零、收钱”不合逻辑,应先“收钱”,再“找零”。综合分析,A项修改最恰当。故选A。

  20.D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逻辑严密的能力。由前文可知,张秉贵完成的是一系列动作,而不是“一个动作”,排除A项;前文强调的是动作,而不是时间,B、C两项与前文衔接不紧密。故选D项。

  21.A(这是一则类比论证。原文以“文化发展的动力”来类推“教育进步的关键”。题干论述:文化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题干把独立的学校类比为独立的文化,那么学校的发展应该和文化的发展类似,即学校只有独立并由内部首创精神取代外部压力才能发展,A项表述的正是这个观点。独立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B项排除。具体做法如何题干没有涉及,C项排除。D项从反面来说,不如正面表述的A项到位。)

  22.饮用水不是越纯越好,一般情况超滤净水器可胜任家庭所需,农村或污染较重的地方反渗透型净水器就派上用场。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