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小学 > 编部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词简析

编部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词简析

2021-08-30 08:57:08 浏览量:

编部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词简析


  绝句·迟日江山丽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①,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②,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

  ①迟日:指春天,春天的太阳。考证略。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春日的太阳照得江山格外明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湿软,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温暖的沙洲上睡着成对的鸳鸯。

  此诗描写了春日江山的美丽景色。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韵律分析:

  押韵:二四句押韵,末字分别是:香xiāng,鸯yāng,单双韵母押韵,都有相同的韵母ang,而且二字在广州话中韵母也是相同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一二句对仗:“迟日”对“春风”,名词对名词;“江山”对“花草”,名词对名词;“丽”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三四句也对仗:“泥”对“沙”,名词对名词;“融”对“暖”,形容词对形容词;“飞”对“睡”,动词对动词;“燕子”对“鸳鸯”,名词对名词。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⑴ 其一 北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⑵,正是河豚欲上时⑶。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一说于江阴)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正是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的时候。

  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三衢道中① 南宋 曾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注释:

  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⑦黄鹂(lí):黄莺。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直译:

  梅子黄熟的时候,天气日日都晴朗;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间小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绿树成荫,不减来时的浓密;更添上黄莺四五声欢叫(,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创作背景: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作品鉴赏: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元日⑴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⑵,春风送暖入屠苏⑶。

  千门万户曈曈日⑷,总把新桃换旧符⑸。

  注释: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相当于现代的门画。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末字是:除chú,苏sū,符fú,都有相同的韵母u,所以是押韵。

  对仗:对仗不明显,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①独:独自,独自一人。②异乡:他乡。异客:异地的人客。③知:知道,想象。④登高: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处:处所,这里可解释为地方。⑤遍:遍地,到处,这里指人人、每个人。⑥茱萸(zhǖ yǘ):茱萸,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佩茱萸,汉族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译文:

  独自一人在他乡成为异地人客(我独自一人在遥远的他乡漂泊),每逢到佳节的时候就加倍思念亲人。

  知道(想到)遥远的家乡的兄弟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的地方),每个人都插有茱萸这种香料药材却少了我一个人 。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二四句押韵,二句末字“亲qīn”, 四句末字“人rén”,押近音韵in和en,属平声韵,即汉语拼音一二声,在广州话中是同韵的,所以也算押韵。亲人二字在《平水韵》中同属于上平声的【十一真】韵部,即是同韵字。

  对仗:三四句对仗:“遥知”对“遍插”,词组(状语+动词)对词组;“兄弟”对“茱萸”,名词对名词;“登高处”对“少一人”,短语对短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一句名句,形容人们到佳节的时候加倍想念亲人。

  清明⑴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⑵,路上行人欲断魂⑶。

  借问酒家何处有⑷?牧童遥指杏花村⑸。

  注释: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⑵纷纷:形容多。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⑷借问:请问。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下,路上羁旅行人个个好像失魂落魄一样。

  (我们想借酒消愁,)请问什么地方有酒家?牧童笑而不答,指着远处的杏花山村。

  直译: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好像断了魂魄一样,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人们想借酒消愁,)请问什么地方有酒家?牧童笑而不答,指着远处的杏花山村。

  格律分析:

  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纷fēn,魂hún(huén),村cūn(cuēn),都有相同的韵母en,所以是押韵。

  对仗:对仗不明显,七绝允许不对仗。

  作品鉴赏:《清明》是杜牧的一首经典诗作,可谓是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首小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杜牧在清明春雨中的所见所感。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将清明时节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凄迷纷乱的心境描绘的淋漓尽致。全诗语言通俗易懂,宛如天成,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

  滁州西涧⑴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⑵,上有黄鹂深树鸣⑶。

  春潮带雨晚来急⑷,野渡无人舟自横⑸。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

  译文:

  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直译:

  我唯独喜欢生长在溪涧边的幽草,上面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傍晚时分,春天的潮汐夹带着春雨在急急流湍(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的渡口无人过渡小船横在江心。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生shēng,鸣míng,横héng。押近音韵eng和ing。在《中华新韵》中,eng和ing都在【十一庚】韵部,也就是说,韵母为eng和ing的字都是同韵字,所以算是押韵。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大林寺桃花⑴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⑵,山寺桃花始盛开⑶。

  长恨春归无觅处⑷,不知转入此中来⑸。

  注释: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译文:

  在人间(庐山下的平地村落)四月里百花已经全部凋谢;高山古寺(大林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人们常常惋惜春光逝去后无处再寻觅;却不知它已经转到大林寺的桃花这里来。

  格律分析:

  押韵:第二四句押韵,末字是:开kāi,来lái,都有相同的韵母ai,而且二字在广州话中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第一联对仗:“人间”对“山寺”,名词对名词;“四月”对“桃花”,名词(词组)对名词;“芳菲尽”对“始盛开”,短语对短语。

  赏析: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⑵,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一佳句,比喻别的地方的鲜花已经开尽了,只有这里的鲜花正盛开。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