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小学 > 编部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编部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2021-08-30 08:58:21 浏览量:

编部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汉江临泛⑴ 唐 王维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⑵,荆门九派通⑶。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⑷,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⑸,留醉与山翁⑹。

  注释:

  ⑴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眺(tiào,广州话音跳):远望。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⑵楚塞:战国时期楚国的西北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三湘:指湘江及其三条主要支流——漓水为漓湘,蒸水为蒸湘,潇水为潇湘,总称三湘。另一说是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⑶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派:水的支流。九派:指长江在荆门一带众多(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这里指江西九江。⑷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浦:水边。动:震动。⑸风日:风景,风光。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⑹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一说是作者以山简自喻。

  译文:

  汉江把昔日楚国边塞和三湘连接起来,它又与荆门山一带长江的众多支流互相沟通。

  汉江的流水(望不到尽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远处山色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汉江波涛汹涌,岸边的)郡城好像漂浮在水滨前边;它的滚滚波涛,撼(hàn)动着远处的天空。

  襄阳的风光多么美好啊;我愿留下来和山翁(那样的朋友)痛饮,喝个一醉方休。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无言律诗。

  押韵:二四六八句押韵,韵脚字是:通tōng,中zhōng,空kōng,翁wēng,押近音韵ong和eng,都是押平声韵(拼音一二声),在韵书《平水韵》中同属于上平声【一东】韵部,而且在广州话中四个字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第二联对仗:“江流”对“山色”,名词对名词(这里的“流”是“流水”的意思,作名词,不作动词);“田地外”对“有无中”,短语对短语。第三联对仗:“郡邑”对“波澜”,名词对名词;“浮”对“动”,动词对动词;“前浦”对“远空”,词组对词组。第一联也对仗:“楚塞”对“荆门”, 名词对名词;“三”对“九”,数词对数词;“湘”对“派”, 名词对名词(这里“派”作名词,“水的支流”的意思,不作动词);“接”对“通”,动词对动词。

  创作背景及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作品名称《汉江临泛》,作品别名《汉江临眺》。创作年代盛唐。

  鹿柴①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②。

  返景入深林③,复照青苔上④。

  注释:

  ①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②但:但是,却,只。闻:听闻,听见。③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④复:再,又。照:照耀(着)。

  译文:

  空荡荡的山里看不见一个人影,却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夕阳返照的光射入到树林的深处,再照射到林中的青苔上,景色宜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押韵:二四句押韵:第二句末字响xiǎng,第四句末字上shàng,单双韵母押韵,都有韵母ang,是押韵,五绝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对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不对仗。五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赏析: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暮江吟①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②, 半江瑟瑟半江红③。

  可怜九月初三夜④, 露似真珠月似弓⑤。

  注释:

  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吟作”,即作,通过口吟而创作出;另一种解释是“吟诵或吟颂”,即朗诵。这里是第一种。②残阳:残缺的阳光,落山的太阳光。③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④可怜:可爱,更让人怜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⑤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太阳落山时的余辉)铺在江水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lín),金光闪闪,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色,一半呈现出殷红色。(太阳落山时,江水水面一部分被太阳的余晖照到,呈现殷红色,太阳余晖照不到的那一部分江水呈现碧绿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九月初)的夜晚;露珠就像真的珍珠一样,一弯新月像是一张精致的弯弓。

  这首诗描写了太阳落山时江边的优美景色,同时联想到秋天晚上的美景:露似真珠月似弓。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末字分别为:中zhōng,红hóng,弓gōng,都有相同的韵母ong,而且三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运的,所以是押韵。对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题西林壁⑴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⑵,远近高低各不同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⑷,只缘身在此山中⑸。

  注释:⑴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⑵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⑶各不同:各不相同。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⑸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名句,一是赞扬风景美丽,二是演绎为“当局者迷”。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押韵:一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峰fēng,同tóng,中zhōng,押近音韵eng和ong,在韵书《中华新韵》中,eng和ong同属于【十一庚】韵部,也就是说,韵母为eng和ong的字都属于同韵字,而且三个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雪梅·其一 宋·卢梅坡(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⑴,骚人搁笔费评章⑵。

  梅须逊雪三分白⑶,雪却输梅一段香⑷。

  注释:⑴降(xiáng),服输。⑵骚人:诗人。因诗人屈原代表作名《离骚》而借称。阁笔:放下笔。阁,同“搁 ”,放下。评章:评议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⑶逊:差,不如。⑷一段香:一片香。

  译文;

  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直译:

  梅花与雪花相互争论谁最具早春特色的,互不认输;诗人放下笔思考怎样写评判的文章。

  就洁白而言,梅花比雪花要逊色三分;但梅花却输梅花一片香味(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一二天四句押韵,韵脚字是:降xiáng,章zhāng,香xiāng,都有相同的韵母ang,所以是押韵。

  对仗:三四句对仗:“梅”对“雪”,名词对名词;“须”对“却”,副词对副词;“逊”对“输”,动词对动词;“三分”对“一段”,数量词对数量词;“白”对“香”,形容词对形容词。

  赏析:这一首诗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嫦娥①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②,长河渐落晓星沉③。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④。

  注释:①嫦娥:神话里的月宫仙女。传说她本是以为善于射箭的英雄后羿(yì)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出得到长生不死的灵药,嫦娥偷吃后,就奔月宫去了,成了月宫仙子。②云母屏风:云母石做的屏风。深:暗,暗淡。③长河:银河。晓:天将亮。晓星:晨星,天将亮时的星星。沉:沉下去,隐没。④碧海青天:碧海一样的青天。夜夜心:夜夜心感孤单。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译文:

  映在云母屏风上的烛影越来越暗淡了;银河渐渐西斜落去,晨星也渐渐隐没(沉下去)。

  嫦娥应当悔恨当初偷吃长生不死的仙药,以至于在碧海一样的青天(月宫)里夜夜心感孤单寂寞。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多情的男子对抛弃自己的妻子的思念之情。把自己比作后羿,妻子比作嫦娥,妻子离他而去,妻子应当后悔离他而去,像嫦娥那样,在月宫里夜夜心感孤单寂寞。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深shēn,沉chén,心xīn,押近音韵en和in,都是平声韵,即拼音的一二声,在韵书《中华新韵》中,en和in同属于【九文】韵部,即韵母为en和in的字都属于同韵字,所以算押韵。而在广州话中是同韵的。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出塞①(二首)唐 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②龙城飞将在③,不教④胡马⑤度⑥阴山⑦。

  注释:①《出塞》是旧乐府诗旧题。出塞,即出使边疆要塞。此诗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②但使:只要,假如,假使。③龙城: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名将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④不教:不叫,不让。⑤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⑥度:度过,越过。⑦阴山:阴山山脉,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即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征战万里的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假如有像汉代名将李广卫青这样的将军在),绝不会让敌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侵扰。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第一句末字“关guān”,第二句末字“还huán”,第三句末字“山shān”,都含有韵母an,而且三个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运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三四句对仗:“但”对“不”,副词对副词;“使”对“教”,动词对动词;“龙城”对“胡马”,名词对名词;“飞将在”对“度阴山”,词组(短语)对词组(短语)。

  其二

  

 

  骝马⑧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⑨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⑩,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⑧骝马:黑鬣(liè马毛)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⑨沙场:指战场。⑩震:响。

  译文: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末字是:“鞍ān”,“寒hán”,“干gān”,都含有韵母an,而且三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三四句对仗:“城头”对“匣里”,名词对名词;“铁鼓”对“金刀”,名词对名词;“声”对“血”,名词对名词;“犹”对“未”,副词对副词;“震”对“干”,动词(情态动词)对动词(情态动词)。

  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赏析:《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

  出塞(凉州词二首·其一)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有的书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直译:

  黄河远远地向上一直通到天上的白云之间,一片孤零零的边城傍依着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将士啊,何必埋怨这里的杨柳绿得太晚,因为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啊。

  译文:

  在凉州远望,黄河远远地向上一直通到天上的白云之间,一片孤零零的边城傍依着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将士啊,何必吹奏着那悲伤的《折杨柳》曲,埋怨这里的杨柳绿得太晚,那是因为京城长安的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成了一句名句,常演绎为用以哀叹得不到上层领导的关怀重视。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间jiān”,“山shān”,“关guān”,有相同韵母an,而且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对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夏日绝句 宋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①,死亦为鬼雄②。

  至今思项羽③,不肯过江东④。

  注释:①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②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③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④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译文:生时应当作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了一句名言,常演绎为: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

  押韵: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雄xióng,东dōng,都有相同的韵母ong,所以是押韵。

  对仗:一二句对仗:“生”对“死”,名词对名词,或动词对动词;“当”对“亦”,副词对副词;“作”对“为”,动词对动词;“人杰”对“鬼雄”,名词(词组)对名词。

  创作背景: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赏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全诗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连用三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正气。

  别董大二首⑴ 高适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⑵,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⑶?

  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xūn):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译文:

  千里黄云布满了天空,明亮的白昼变得黯淡无光(好像夕阳西沉时的黄昏一样);北风劲吹,大雁南飞,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有哪个人不认识君你呢?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曛xūn(xuēn),纷fēn,君jūn(juēn),押近音韵un和en,都是平声韵(拼音一二声),(其实都有相同韵母en),而且在广州话中三字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对仗不明显,七绝可以不对仗。

  创作背景: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品鉴赏: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情境相媲美。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