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小学 > 编部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编部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2021-08-30 09:01:06 浏览量:

编部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西辞:向西辞别。黄鹤楼(湖北)在广陵即扬州(江苏)的西边,所以称西辞。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译文:

  老朋友向西告辞了黄鹤楼,在繁花如雨的三月要顺流而下去到扬州。

  我目送他坐的船渐渐远去,直到那片孤帆的远影在晴朗的天空中消失,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格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第一句末字“楼loú”,第二句末字“州zhoū”,第三句末字“流liú”,双韵母押韵,都含有韵母u,而且三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对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不对仗。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乞巧①(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②,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③。

  注释:①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②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③几万条:比喻多。

  直译:

  七夕今天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看见牛郎和织女渡过银河上的鹊桥(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译文: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的少女)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绝诗。

  押韵:第一二四句押韵,末字是:霄xiāo,桥qiáo,条tiáo,都有相同的韵母iao,而且三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待看到这两颗星的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示儿①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②,但悲不见九州同③。

  王师北定中原日④,家祭无忘告乃翁⑤。

  注释:①示儿:写给儿子们看。②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③但:只是。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④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⑤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时,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我!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近音韵ong和eng,韵脚字是:空kōng,同tóng,翁wēng。ong和eng在《中华新韵》中同属于【十一庚】韵部,即是同韵的,三个韵脚字在广州话中也是同韵的。所以是押韵。

  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赏析:此诗传达出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了诗人满腔的悲慨,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题临安邸⑴ 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⑵?

  暖风熏得游人醉⑶,直把杭州作汴州⑷。

  注释:

  ⑴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dǐ):旅店。

  ⑵西湖:在浙江杭州城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称西湖,为著名游览胜地。几时休:什么时候停止。

  ⑶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⑷直:简直。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译文: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山之外还有青山,楼外还有楼),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北宋的都城汴州了。

  “山外青山楼外楼”成了一句名言,常演绎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一山还有一山高;还有比你更强的人。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u韵,韵脚字是:楼lóu,休xīu,州zhōu。双韵母押韵,都有相同的韵母u,所以是押韵。

  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己亥杂诗 其五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①白日斜, 吟鞭②东指即天涯。

  落红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④。

  注释:①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②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③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④花:比喻国家。即:到。

  译文: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二四句押a韵,韵脚字是:涯yá,花huā,都有相同的韵母a,所以是押韵。其实第一句也押韵,斜xié韵母虽然与涯花的不同,但在客家话中,斜、涯、花,是同韵的;在韵书《平水韵》中,斜涯花三个字同属于下平声的【六麻】韵部,也就是说是同韵的。

  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赏析:《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前两句为第一部分,后两句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全诗意象单纯,而情景浑成,比兴无端,而心迹昭然,短短二十八字,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揭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具有涵包天地的思想和感情容量,堪称定庵诗的压卷之作。

  山居秋暝①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②,天气晚来秋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④,莲动下渔舟⑤。

  随意春芳歇⑥,王孙自可留⑦。

  注释:①释题。暝(míng):日落,夜晚。夜色,晚景。秋暝:秋天的夜晚,秋天的晚景。山居秋暝:在山里居住时的秋天晚景。②空山:空旷的山间。新:新近,刚刚。③晚来秋:晚上带来秋意。④竹喧:指竹子枝叶相碰发出的声音。归:归来。浣(huan):洗,洗衣服。浣女:洗衣服的女子。⑤莲动:溪中莲叶摆动。下渔舟:顺水而下的渔船。⑥随意:随意,任凭,尽管,虽然。春芳:春天花草的芳香。歇:消歇,消失。春芳歇: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⑦王孙:原指王室子孙、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山间隐士,此处指诗人本人。留:留下来,居住。

  直译:

  空旷的山间新近下过一场雨后,天气晚上清凉带来了秋意。

  皎洁的明月在松树間照耀,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竹子枝叶相碰发出声音,(知道)洗衣服的女子归来了;水中莲叶摆动,(知道)渔船顺水而下。

  随便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吧,隐居的王孙自然可以长久留下来。

  意译:

  空旷的山间刚刚下过一场雨之后;天气清凉,仿佛已是晚秋时节(晚上天气清凉,秋天来到了)。

  皎洁的明月在松树間照耀,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洗衣服的女子归来,穿过竹林,引起竹子碰撞,发出阵阵响声;渔船顺水而下,水中莲叶摆动。

  随便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吧,山间隐士自然可以长久留下来。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押韵和对仗都符合五言律诗的格式要求。

  押韵:一二四六八句押韵,末字是:后hòu、秋qīu、流líu、舟zhōu、留líu,双韵母押韵,都有相同的韵母u,所以是押韵。广州话是完全押韵的。

  对仗:第二联对仗:“明月”对“清泉”,词组(定宾结构)对词组;“松”对“石”,名词对名词;“间”对“上”,方位词对方位词;“照”对“流”,动词对动词。第三联对仗:“竹”对“莲”,名词对名词;“喧”对“动”,动词对动词;“归”对“下”,动词对动词;“浣女”对“渔舟”,名词对名词。这也是一首写景的名诗。

  赏析: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枫桥夜泊》① 张继

  月落乌啼③霜满天④,江枫⑤渔火对愁眠。

  姑苏⑥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②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③乌啼:乌鸦啼鸣。④霜满天:霜,气温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的空气里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níng)结成的冰晶。霜满天,寒霜弥(mī)漫天地间。⑤江枫:江边的枫树。⑥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一座寺庙,位於苏州市的西边,枫桥附近。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寒霜弥漫天地间);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另一说法是因忧愁而难以入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寒山寺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我的客船。

  格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

  押韵:一二四句押韵(天tian、眠mian、船chuan双韵母的 第二个韵an相同,因此是押韵)。

  对仗:一二句和三四句都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作。

  创作背景: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长相思· 山一程①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②,身向榆关③那畔④行,夜深千帐灯⑤。

  风一更,雪一更⑥,聒⑦碎乡心梦不成,故园⑧无此声⑨。

  注释:①长相思:词牌名,又名“吴山青”“山渐青”“相思令”“长思仙”“越山青”等。双调三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②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程:道路、路程。③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④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⑤千帐灯:皇帝出巡临时住宿的行帐的灯火,千帐言军营之多。⑥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⑦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⑧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⑨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韵律分析:见注释①。

  押韵:第一段押近音韵eng和ing,韵脚字是:程chéng,程chéng,行xíng,灯dēng;在《中华新韵》中,eng和ing同属于【十一庚】韵部,也就是说同韵的。第二段押同韵eng:更gēng,更gēng,成chéng,声shēng,都有相同的韵母eng,所以是押韵。

  对仗:不要求。平仄:不介绍。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②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白鹭:一种水鸟。③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④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译文:

  西塞山前面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渔夫戴着青色的用竹叶做的笠帽,穿绿蓑衣,正忙于捕鱼;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词,词牌名叫《渔歌子》。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代表。此外有五种变体,这首是正体。

  押韵:一二三四句都押平声韵i,韵脚字是:飞fēi,肥féi,衣yī,归guī,单双韵母押韵,都有相同的韵母i,而且都是拼音一二声,即属平声,所以符合押平声韵的要求。

  对仗:不要求。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③?为有源头活水来④。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②“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③渠:广州话“ ”(拒音),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④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韵律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押韵:一二四句押韵,韵脚字是:开kāi,徊huāi,来lái,都有相同的韵母ai,所以是押韵。对仗:不对仗,七绝允许不对仗。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赏析: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