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范文大全 > 自我评价 > 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2020-10-15 17:47:27 浏览量: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整个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各类产业人才输出的主要源头,如何培养出大量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基本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每个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在办学实践中,考虑到教育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迫切需要,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构建起以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长达5年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是一种既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发展潜能、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的需求,又紧紧围绕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教学核心要素的有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一、问题分析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中大多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结构的讲解,往往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授课的内容跟不上社会应用需求的变化,以致职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质量良莠不齐。高校并不应当完全一味地把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推给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5],因为这些机构绝大多数采用的是所谓的速成教学方式,企图在2~3个月或半年就完成一名学生的培养,缺乏基本知识的完整性,实践领域狭窄,学生能力的拓展、进步的空间、职业发展潜力都会受到限制。

  二、2.5+0.5+1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不同专业适用2.5+0.5+1项目驱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条件不同,在此,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1.培养方案的3环节构建

  2.5+0.5+1项目驱动应用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学习与训练、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3个环节。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前2.5年在校内完成通识通修课、学科平台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课程由校内专职教师主讲,聘请的企业教师负责实验课程设计。后0.5年(即大三下学期)在校内校企项目联合研发中心,基于真实生产研发平台与环境,完成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期间由校内专职教师和聘请的企业教师共同负责教学和指导。最后1年开展职业实训培养,学生在企业项目组顶岗上阵、开展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工作以及专业综合技能应用与实践。这3个环节紧密相关,相互补充。2.5+0.5+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关键点是建立密切的校企项目合作机制,建设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及实训环境,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衔接。

  2. 专业教学任务调整

  (1)大一学生以计算机大类招生入校,统一参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如思政课程、英语、工程数学、普通物理、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

  (2)大一暑期前进行专业选择,大二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概述、计算机网络等专业核心课程。

  (3)大二暑期前,完成学生专业方向的分流。大三上学期,该专业的学生统一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如Linux系统编程、Java程序设计、Web应用开发技术等课程。

  (4)大三下学期,学生分成3个专业方向参加校企项目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学习相关专业方向上的选修课程,如智能手机与移动PC编程技术、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J2EE与中间件技术、职业技能和服务外包英语、软件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IT项目管理、软件项目运维管理等课程。学生在参与项目的同时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的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

  (5)在大四上学期,学生已经具备直接进入企业参加项目研发的能力,除了预备继续深造的学生以外,全部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进行职业实训。

  (6)大四下学期,学生在企业或校内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分为两类:一类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毕业论文,实现双导师制,由外聘企业工程师和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一类安排在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完成毕业论文,由校内专业教师指导。论文选题为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来自企业的项目与成果、教师的应用科研项目与成果。

  3. 专业分流二次标签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按照大类招生的,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大一学生以计算机大类招生入校,统一参加公共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一结束时进行专业选择,如果学生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那么从大二开始学生将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开始按计算机技术、嵌入式系统技术、网络工程技术等专业方向分流,如图1所示,并建立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群体系,支持多样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这种面向社会需求,通过专业方向定位,建立基于二次标签的专业方向分类培养机制,是我们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特色。二次标签人才分类培养机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样性人才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校内人才培养规格与业界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衔接。

  4. 课程倒置

  由于原有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企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我们结合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以专业方向设置为基础,适度压缩必修课程的总学分,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构建起与专业方向的分流培养方案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结构。

  在大三上学期,需要开设一些关键性专业技能课程,为校内校企实训项目的开展作准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专业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学生选修学习,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大三下学期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思想和程序编码能力,由自有专职教师及聘请的企业教师共同建设开设的专业方向核心课,将教学资源建设融入遴选出来的优质校企合作项目实例中,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大四实训阶段,学生学习其余非关键性专业技能课程,并鼓励本专业学生选修其他专业的优质课程。这种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倒置的做法,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适应多元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5.校企项目深度合作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本专业建设并拥有一批稳定、优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工程化的实习实训平台。目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共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3个校内实训基地,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新模式软件集成有限公司、江苏爱信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焦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和这些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本专业逐步构建起课程实验、校内/校外项目实践、科技竞赛、校外职业技能实训和基于项目的毕业论文/设计5个层次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

  企业提供结合生产的实际研发项目,高校提供项目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环境,学生基于项目任务进行分组,并由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管理和指导;实行周例会制度,企业工程师及专职教师基于周报控制项目进展及质量。这种基于项目的深度校企融合,可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保障企业项目顺利进展的同时缓解企业研发压力,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校企共赢。

  这种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在于建立长效密切的校企合作机制,项目合作正是这个合作机制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面向产业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及其实训环境,可以让学生尽早参与企业提供的实际生产活动中,从而真正实现基础理论知识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

  三、 实践效果

  通过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与企业多方探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计算机专业以在校内设置基于产业项目研发驱动的校企项目联合研发中心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经实践证明,在校期间组织学生开展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项目研发,让学生和企业进行直接互动,是一种十分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从业素质的教学手段。学校和企业在校内共建校企项目合作平台及项目研发环境,企业工程师和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指导,通过项目合作来推动人才培养,以此更好地解决学历教育与资质教育衔接不足的问题。

  在近5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步践行2.5+0.5+1以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了职业素质。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素质优秀、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学生,同时锻炼出一支适应产业发展的优秀专职教师队伍。

  1. 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度

  专业学生学习热情饱满,更加喜爱自己的专业,提高了对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信心和认同感;他们积极主动地组队参加各个学科的创新创业竞赛,希望学以致用,与包括国内著名高校在内的众多高手同台竞技,学校也积极帮助各个竞赛团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近4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机器人竞赛、软件服务外包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荣获省级以上一等奖51人次、二等奖41人次、三等奖32人次,其中机器人竞赛团队曾荣获国际、国内机器人大赛冠军15项、亚军25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每年还不断有学生发表文章和申报专利。这些成果不仅证明了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更证实了工程经验与教学知识的融合带来的成效[6]。

  2.实现企业对口招聘

  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近年来考取研究生的比率持续保持在15%以上,且大多数考研学生被国内985、211等知名高校录取;毕业生赴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深造的人数逐年上升,并有多人获得全额奖学金。

  近5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就业覆盖携程、网易、途牛、京东、中兴、中软、国电南瑞等知名企业,这得益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并普遍获用人单位好评。实习单位一致认为金陵学院的学生心态好、待遇要求合理、注重实践、踏实,通过实习较早进入企业,一毕业就能进入岗位,立即上工程及项目。国电南瑞评价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较高;好学,上手快,工作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较强。

  3. 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发展变化快,科研项目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把握技术发展趋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质量的重要途径。普通高校专业教师往往以教学型为主,缺乏承担各类科研型项目的渠道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以校内校企项目联合研发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进校企双方开展项目合作,鼓励和支持专职教师与聘请的企业教师建立项目合作关系,联合申请科研项目,实现课程建设与项目研发的互融互渗,从而可以造就出一支素质高、工程能力强、面向应用、具备项目研发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以适应产业发展要求。

  四、 结 语

  以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内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校企项目联合研发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校外实训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为社会输出专业化、工程化的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对高等院校工程化专业的建设起到良好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