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高一 >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

2020-12-28 09:35:18 浏览量: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
 

  《沁园春·长沙》是近代诗人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词。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以下是课件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3篇》,学习路上,课件网为你加油!
 

高一语文教学方案:沁园春长沙范文

  【篇一】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诵好全词。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吟诵。

  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诵读入境,欣赏诗意,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他的作品,给传统的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让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听录音范读。

  四、品评、鉴赏全词:

  师: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就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生:“万类霜天竟自由”统领下文,这个关键的词又叫“一字领起”。

  师: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生: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生: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天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面→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师: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生: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漫→水之盛;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师: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师:同样写秋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工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的秋天……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师: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师: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的本意是“望”,但“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枯草?“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齐读上阕。

  师: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

  师:对。“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统领到哪里?

  生: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八句读一下。

  师:这几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最后三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生:设问结尾,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毛泽东诗词拓展

  六、作业:

  1、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

  2、阅读《毛泽东传》

  【篇二】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①.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③.朗诵诗歌

  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此诗,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朗诵此诗的同时,思考一个问题,除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外,你们还知道毛泽东那些诗歌?”下面我起大家开始朗诵。第一次读: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现在同学们已经朗诵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有哪位同学知道?~~~~~~~~~~

  除了《沁园春.长沙》外,毛泽东的诗歌还有很多,最的有《沁园春.雪》,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④.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诵读了《沁园春.长沙》这首诗,请同学们说一下读了这首诗的整体感受?他和我们刚才背诵的《沁园春.雪》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这首诗是写秋景,但并没有流露出秋天的悲凉,而是写得雄浑有力,有一种豪迈之感,他和《沁园春.雪》相应位置结构相似,韵脚相同,都写得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⑤.质疑讨论,合作探究,老师讲解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说这篇文章,首先沁园春,长沙分别是什么?沁园春是一种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

  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级是小标题。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第二次读:找出本词中自己不认识或陌生的字词,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别给它们注音。

  第三次读课文(读上阕):划分本词的层次,上阕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哪里?讲述了什么?“寒秋”怎样理解?

  明确:从开始到橘子洲头,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寒秋”即为深秋。

  第二层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写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确:(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近观)

  第三层从“怅寥廓”到“谁主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怅”字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怅”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呢?是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这表明了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同时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完成,请同学们回去背诵这首词和诗人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篇三】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女生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

  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

  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

  (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1/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特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