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高一 > 高一语文教案:《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教案:《故都的秋》

2021-04-08 15:37:08 浏览量: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语文教案:《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教案:《故都的秋》

  一、教材、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二、学习目标: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分析并掌握故都秋景的特点。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语言的能力,领悟本文“主观情”和“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热爱、眷恋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四、教学工具:幻灯片、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自古文人,对秋天情有独钟。可是再热爱,能够愿意拿生命去换取的能有几个呢?郁达夫,就是其中一个。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样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换取?

  (二)导学案课前自学部分展示:(学生课堂展示)

  1.熟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的文眼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文章结构:课文可以分为 3 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2)总写:眷恋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写:具体描写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总写:抒发眷恋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图:庭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日胜果图。

  (三)课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图为例,体会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清,静,悲凉”?

  ①请个别同学朗诵第一幅秋景图对应的文字,其他同学勾画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词,动词。

  ②师问:为什么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 先探讨颜色)

  师问:蓝、白色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答:宁静

  师问: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皆是这样的色彩,会是什么心情?

  生答:凄清、悲凉

  ③请问:日光能数吗?为什么作者是“细数”?大家从“数”读出了什么?(再探讨动词“数”)

  生答:清闲

  加入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第三十九回有这么一段对话,和王安石的相关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领会到了“落寞”“悲凉”。

  老师点拨并归纳:

  秋味之“清”----从动词:静坐、泡、细数、静对

  从色彩:碧空、牵牛花的蓝色等

  秋味之“静”----驯鸽的飞声

  秋味之“悲凉”----“破屋”“ 破壁腰” “漏”“ 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师归纳表现手法:寓情于景,以动衬静

  2、为什么郁达夫喜欢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的知识链接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来思考。

  明确: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

  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择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3、文中有一句话,准确而又精彩地对比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找出并赏析。

  (同学们找出并齐读)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赏析:请同学们分析每一种美食的特点,然后思考作者运用这组对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展示)

  黄酒:浓烈 白干:温和 稀饭:清淡 馍馍:厚实

  鲈鱼:鲜嫩 大蟹:醇美 黄犬:机巧 骆驼:沉稳

  教师明确:运用四组比喻,以具体事物来说明,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对比中凸显了故都之秋的浓烈、敦实、深长、厚重,传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

  4、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却在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之后,插入了一段议论。试分析第12自然段的内容和作用。

  明确: 内容:议论,论述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和外国的诗人对秋的偏爱。

  作用: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暗合,同时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5、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明确:赞秋,但全文的基调的确有些悲凉。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将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作比,表达了他对北国之秋的无限眷恋。结尾的一段文字,作者愿意用生命作为代价来换得北国之秋的常在,对北国之秋的爱的情感达到了极点,对秋的讴歌与赞美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爱。

  (五)反馈达标:仿写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

  故都的秋是———,————;

  故都的秋是______,________.

  参考: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六)课后小结: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作业设计:

  拓展性作业:与《荷塘月色》进行比较阅读,谈谈两篇课文在情景处理上的相异点。

  (八)教学反思:整堂课授课内容设计有取有舍,以点带面,重点突出。采用导学案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将抽象的问题通俗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我认为是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只是课堂反馈达标给学生的时间有点少,致使学生未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文采。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错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