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物理课件 > 初一 > 高效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答

高效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答

2020-10-15 18:47:58 浏览量:

  

  (一)备课中的问题

  1.教师不是每节课都备的,一周只备一节;2.不是人人都备课的,有的人可以连一节都不备;3.备课实行轮流制,新教师、老教师,水平高的、水平低的,工作负责的、不一定负责的都要轮流;4.重在打造导学案,一个好的导学案就等于教学的高质量;所有导学案循环使用。

  有的学校的备课是由个别教师以教学案的形式来完成,因而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由个别教师轮流编写的导学案不一定能够保证质量。因为教师的水平有差异,缺少教学经验的教师有时竭尽全力拿出来的导学案也许目标、重点定位不当,内容深浅把握不准,问题设计缺少逻辑性、层次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高,经验也丰富,但是由于责任心、事业心不强,会草草完成交差。有的教师水平高,责任心也强,但是由于忙,也有可能应付了事。一旦用这样的导学案实施教学,师生会集体受害。当然兖州一中也有集体备课,通过汇聚集体智慧来提高导学案的质量,弥补可能存在的不足。但是,全组备课的教师只有1-2个,其他人都没有备课。在集体备课时,没有备课的老师对教材不熟悉,对目标、重点、内容、方法都没有内化、思考,他们能够提得出意见吗也许有经验的老教师凭老经验可以说几句,但也不过是空话、套话、普通话,说了等于没说。多数教师因为他们没有备课,所有没有发言权,只能闷声不响,全盘接受。因为没备课的教师基础是0,所以别人备的课哪怕水平再低,再低效,他们也只能说一个字: 好。也许有人说,教师为了上课,肯定会自觉钻研的。恐怕不一定。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不备课已经合法化的前提下,会有多少人自觉备课教师自己没有备课,没有思考,连一道习题都没有做,就拿着别人编写的导学案上课,怎么能履行自己的教学责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恐怕只能实行大放羊大撒把的教学,于是干脆把自己降格为学习者,把教师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统统盲目随意地交给学生,并美其名曰在教中学。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对教学任务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熟悉,教学过程欠思考,教学方法未掌握,怎么能取代老师发挥引导路程、把握方向、激发兴趣、正确评判的作用呢再说,再好的教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要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到教学中去,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的话,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教学案,甚至汇编出一个教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天下有这样的美事吗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假如有人问:教师为什么要批改作业可能有这样几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回答:A.批改是教师的职责;B.批改是上面的要求;C.批改可以防止学生作业不认真;其实批改的本质是学情调查。批改与学情调查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A是站在教师本身的角度回答的,因而显得抽象性和表面化。B是站在领导要求角度回答的,言下更有着一些被逼和无奈。其回答共同性都是撇开了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明白教师批改与学生成长的关系,教师在批改面前的态度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仅仅把它理解为一种职责、任务,因而会使批改缺少目标和动力,成为一个机械性的劳动任务。C虽然表面上是站在批改对学生的作用角度回答的,但是带有严重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其片面性表现在弱化了批改的作用,把批改的作用认定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作业的完成的数量掩盖了作业本身的质量、数量、完成时间等因素对学生作业的影响,更无视学生通过作业所得到的提高。

  2.重学轻练。学的时间过长,而用于训练的作业主要在课内,量很少,时间很短,导致重学轻练。重学轻练能否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学生学果然比较扎实,但是,从哲学上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兖州一中只有一个反复,即认识到实践,学生的正确认识能够完成吗即使上课时完成了,也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完成,因为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例不十,法不立。

  3. 要求宽松。一是不要求人人完成,二是不要求全部完成。看起来很美:满足了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不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背负过重的压力,着重于训练的有效性。但是,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1)削弱了学生与学习上的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见到困难就放弃,碰上敌人就投降,养成不完成任务的坏习惯。(2)对学、群学形同虚设。正因为中下等学生学习有困难,差生才热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如果允许有差别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差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3)因为部分学生、部分题目没有做,展示时,没有解题体验的学生必然没有参与的热情,参与了也昏天黑地,浪费时间。

  4. 追求结果,放弃过程。把批改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知道答题的结果。有时索性采用发放答案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深入钻研,也不会另辟蹊径,多角度解题,创造性、求知欲受到压制。用预设的结果,压缩了学生奋力登攀的时间和空间,为有惰性的学生抄答案提供了条件。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批改一般没有记录,缺少思考,作业反馈时一是凭自己批改时的粗浅印象传递一下答题情况,表扬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批评几个不太认真的学生,随后就进入讲评阶段。由于批改时没有分清重点题、一般题,讲评时只好从头到尾,一题不拉地组织点评,使讲评重点不突出。又由于没有记录犯有典型错误的学生名单,提问时往往盲目随意,有时会导致被提问的学生答案全部正确,或犯的是个别性错误而产生讲评低效现象。更由于批改时没有深入思考,想当然地评析,使评析达不到揭示原因、规律、方法的深度。

  2.机械呆板。一个教学行为是否重要和必要的必须站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否有利的角度去判断。站不对角度,批改往往变成僵死的、无活力的教学行为。例如不管作业量多少,批改难度如何,批改时间是否足够强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结果一是以大量的、机械性的批改时间,挤占了教师的备课、选题、编练习、个别辅导的时间,导致有的教师以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为名,拿着别人的编写的教案仓促上阵,上课时只能灌输结论,并穿插一些空话、废话、普通话。有的教师编写练习时忽视先做和挑选,捡到篮里就是菜,让学生做了缺少典型性、数量多而收效低的作业,隐形浪费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师的批改时间,上课的点评时间。而且教师一天到晚,为这样的低效劳动而忙忙碌碌,甚至疲于奔命。

  3.目标偏移。批改的目的一是从总体上了解学生每道题的正确率,以寻找讲评的重点;二是寻找学生的错误类型,以便探究其错误的原因和避免错误的办法。但是,在某些教师的操作中,批改的重点不是放在题目上,二是放在评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尽力完成。就学生的得益角度看,这样的批改只有思想教育的意义,没有学识与能力提高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三维目标中只落实了情意目标,其余两个目标都落空了,因此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批改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假如老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自己无法选择,只好由课代表临时指定各小组展示导学案的不同内容,导致每道题都必须展示,一道也不敢不展示。这样就出现了低效现象:只有个别学生错误的题,(甚至全班无误的题)也要展示,结果多数同学陪绑,浪费了时间。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也有的展示是只请差生,这样做,没有学习困难的优生受害最深,长此以往会出现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说,展示代表固定请差生,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生不认真完成导学案。

  3.展示的重点内容不突出。展示时应该采用要题入手展示法,将最重要的题最先展示处理,以确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师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顺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时间,有可能导致次要题化时太多,而重要题没有足够的展示时间。

  4. 展示的方式单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多媒体屏幕展示、学习小组内容交换习题展示、学习小组以讨论方式口头展示,师生之间以问答方式展示等。应该说各有所长,可以灵活地在课堂上使用。但是有的学校却把黑板展示作为唯一的展示方式,导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只要把典型习题在投影仪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吗有的题,只要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一交换练习,就可以达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赖,何必不惜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利用课间作展示准备呢特别是内容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毕,需要在课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时候,这样的展示会浪费多少时间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学生完成的,学生的水平决定了展示层次的肤浅,即使有了其它学生的帮助,恐怕也达不到揭示错误原因并总结解题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须依靠老师启发、引导、解析。假如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又没有认真备课,学生的解题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岂能得到保证

  (五)归纳中的问题

  一是缺乏归纳的意识。在基础年级的新课教学中,有的老师课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块教了一块又一块,专题教了一个又一个,由于没有归纳,学生不知道专题、板块、课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诸多文本在头脑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识,凌乱的方法、残破的观点因而何谈形成运用、创新能力在解题能力指导时,老师只满足于回答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而不去深究错误的原因和满分的方法,何谈形成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是使用演绎法。有的教师也知道归纳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一味追求结论及其原因,属于低效或无效教育。但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与归纳法相对的演绎法,即先把规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往往造成学科理论与学生学习实际的脱节。

  第三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写作、解题等学习实践后,教师往往把应该由学生完成的总结、、归纳、反思的机会剥夺掉,代之以教师自己的归纳,其理由是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浪费时间这其实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教学的变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似乎某些规律、方法的归纳,一次就必须系统、全面、正确,以后就一劳永逸。不知道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个道理。于是片面追求归纳完美,造成脱离学生认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那么应当怎样实施学生归纳法呢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明确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心中要明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道理。一定要在归纳法实施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二字,尽量为学生的归纳、反思提供时间和机会。因为只有学生对规律、方法的吸收和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归纳即使系统、正确、全面,即使能让学生倒背如流,毕竟属于体外循环,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血肉,以致常常在新题型、新情景面前干瞪眼。

  其次,要学会实施归纳的方法。学习与归纳是紧密联系的,而学生的得益和提高又是一个学习与归纳不断反复而又螺旋式推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归纳要放在学习之后,即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容易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当然也可以在学习之前,先回顾相关的规律、方法,加深印象,然后进入学习实践。但是回顾的应当是之前的学习实际,而不是抛开学习实际去空背规律、方法。

  再次,要容忍学生在归纳中出现的片面性、表面性甚至错误。有的规律、思路、方法,对教师来说也许是简单的、完整的、严密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往往是艰深的、破碎的、粗陋的,这是由学生的特定的学习阶段和特定的学习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归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肯定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规律、方法的正确认识。

  最后,要让学生归纳法渗透到所有的教学环节中。从时间角度看,要组织学生每节、每周、每月、每学期、每阶段都实施归纳。从学习形式而言,课堂上要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归纳、反思。学生个体的归纳反思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维火花,在辩解中凸显正确。也可以通过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还可以通过记录,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作业中要留有归纳反思的指定空间,迫使学生养成归纳反思的习惯。当然归纳的任务必须具体明确,学生才好操作,教师才好评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