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一 > 初一语文授课计划:记叙文文学常识

初一语文授课计划:记叙文文学常识

2021-03-13 16:37:53 浏览量:

  人要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必须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不能指望别人,更不能靠命运的施舍。下面课件网小编为您推荐初一语文授课计划:记叙文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授课计划:记叙文文学常识

  记叙文文学常识

  1、文章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4、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三要素: 人物、 环境、情节

  四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7、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

  8、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 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9、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赞颂了“……”表达了“……”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4)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1、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2、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14、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15、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16、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17、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18、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19、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①肖像描写 ②外貌描写 ③神态描写 ④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 ... ;推动情节发展... ... ;揭示文章主题... ...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 ...; 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2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2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2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7、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28、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生命真情

  ②我们几兄妹中,爷爷最疼爱的是我。他常抚摸着我的头说:小新子,好好念书,将来跳出农门,为爷爷争光!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把奖状带回家,爷爷总小心翼翼地把奖状贴在堂屋那面凹凸不平的土墙上,爷爷非常珍惜它们,定期给那些奖状大扫除。

  ③说起爷爷对我的爱,还有许多往事让我记忆犹新。

  ④当年家里很穷,为了维持家庭的生活,爷爷长年到几十里外的山里打柴挣钱。

  ⑤那是一个冬日,爷爷担着百十斤的生柴,赶到镇上卖。凛冽的寒风吹打在爷爷的脸上,如刀割刺扎。或许足天气过冷,或许是生柴过生,直到天黑,仍然无人问津。

  ⑥掌灯时分,爷爷担着柴,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恰逢我感冒发烧,爷爷急忙丢下柴担,赶到床前,轻抚着我的颜头,气喘吁吁地说:小新子,看爷爷给你带什么回来了?我睁开无力的双眼,看见爷爷的掌心中,有两个皱巴巴的油豆腐。一阵淡淡的油香沁入心脾,我精神为之一振。晚上,爷爷用那两个油豆腐,加上一把葱,并上几个酸辣椒,煮了一碗酸葱拌豆腐,让我美滋滋地享受了一顿。说来也怪,那晚我的感冒竟然奇迹般地好了。

  ⑦第二天早上,爷爷担着柴出门时,奶奶叮嘱道:把柴卖了,别忘了还给人家豆腐钱。听到这句话,我心一惊,忙问奶奶缘由。原来,爷爷昨天带回的两个油豆腐,是趁着天黑卖豆腐的商贩没注意时,夹在手心里头带回来的。我心里明白,那是因为爷爷没卖掉柴,身无分文,但又惦记着我

  ⑧记得一个周末,恰好重阳节。我从学校赶回家看望爷爷。久病的爷爷,身体很虚弱,他拉着我的手说:小新子,今天是重阳节,我们去爬村后的状元山,好吗?我心想:爷爷虚弱的身体,怎么能去爬山?爷爷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忧,拍拍胸蹦说:爷爷能行,重阳节登高,能祛邪避灾!听了这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⑨村后的状元山,虽不高,却很陡,少有人攀爬,山路长满了杂草,很难走。我用镰刀砍断杂草,在前面开路。爷爷拄着拐杖,气喘呼吁地挪行,好几次滑倒在地,在我的搀扶下艰难前行。

  ⑩那天我们虽然劳累,却欣赏到山顶的美景:鸟儿不时飞过,留下清脆的鸣声;葱郁的灌木丛中,几朵不知名的野花绽放;远处,潺潺的溪水声,犹如动听的音乐,时高时低;偶有小松鼠,摇着尾巴,在好奇地看着我们。爷爷说:小新子,好风景在顶峰,继续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我们终于爬到了顶峰。爷爷极为兴奋,满脸洋溢着喜悦。

  ⑪这叫什么山?爷爷突然问我。状元山。我脱口而出。爷爷一把抓住我的双手,高高地扬起,用嘶哑的声音,对着群山叫喊:我的小新子登上状元山山顶啦!瞧着爷爷喜形于色的样子,我心里也感到十分高兴。

  ⑫没想到几天后,爷爷便溘然长逝。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上了心仪的大学,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直到如今,我也弄不明白,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

  1.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来赏析文中第①段画线的句子。(4分)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说中的爷爷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3.文章最后提出爷爷当时极为虚弱的身体,怎么就爬上了状元山山顶呢?请结合文本解答这一疑问。(4分)

  4.第⑦段末的省略号处省略了部分内容,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内容。(70字左右)(4分)

  不老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以不老的额头为题目的作用。(2分)

  2.结合语境,理解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4.文章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来自那些不事渲染、本色呈现的细节。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分析。(2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