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二 > 高二历史下册第二章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高二历史下册第二章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2021-01-29 09:51:00 浏览量:

  人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老认为有些事情你做不到,其实你只要认真去做,勤奋、努力肯定能够做到。下面课件网小编为您推高二年级历史下册第二章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高二历史下册第二章课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巴黎和会的背景以及英、法、美等国参加和会的目的;对德的《凡尔赛和约》以及对奥、保、匈、土和约;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影响和矛盾;国际联盟的建立及其实质;华盛顿会议的背景及其《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2.能力要求:

  (1)分析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及其目的和本质。

  (2) 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构成、作用、影响。

  3.情感目标:巴黎和会既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同时又是帝国主义反苏司令部。《凡尔赛和约》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宰割战败国的掠夺条约。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在远东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包含了各种矛盾的冲突的源泉,是极不稳固的。这些矛盾的发展必将导致体系的崩溃和新的战争。

  课时安排 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凡尔赛和约》是重点。德国是“一战”的主要战败国,对德国的处理是巴黎和会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德国的处理涉及到英国确保其欧洲霸权地位;法国重建其欧洲霸权地位;美国插手欧洲事务。此外,《凡尔赛和约》是凡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约内容不仅体现出巴黎和会分赃的实质,还体现了帝国主义在重新分割世界过程中的勾结与矛盾。由于对德国的严厉制裁,促使德国最终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重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它的建立是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远东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形势的相对稳定。尽管不是和平,但是20年的休战,有利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发展。但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2.难点分析:如何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20世纪的最初二十年,发生了哪两件重大事件?

  生:(思考并回答)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性质是什么?“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一战”的后果)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并进行分析)

  师:(概括)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处于两种制度并存的状况。其次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以德为首的同盟国集团战败,暂时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并沦为被宰割的对象,这必然形成什么样的矛盾斗争?作为战胜国,英法实力也遭到削弱,但它们还分别在海军和陆军方面保持优势。美日成为“一战”的受益者。美在一战期间共赚380亿美元,黄金储备占世界40%,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日在亚洲夺取了新的霸权利益。战胜国列强在这种新的实力对比基础上展开了新的一轮争夺。只不过这场争夺从战场转移到谈判桌旁。它们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定一系列条约,从而建立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板书:第二章与第一节的课题)

  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919年1月)

  1.巴黎和会的召开

  师: 1919年1月18日,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了战胜国处置战败国最主要就是德国的巴黎和会。请大家回忆一下,历的同一天,同一地点发生过什么事情?

  生:(思考并回答)

  师:无独有偶,48年后的同一天,同一地点,德意志却在等候法国等战胜国的审判和宰割。一时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巴黎,中国作为战胜国,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也赶到了巴黎。战败国代表来了没有?

  生:(思考并回答)

  师:这么多国家,是否都有发言权?

  生:(回答)

  师:有权对和会决策的,是由美、英、法、意、日五个大国代表组成的“委员会”,但真正起操纵作用的只是英、美、法三个大国。为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

  师:所以外交的后盾是国家实力。下面重点看五大国的意图。(板书)

  2.五大国的意图。

  师:(让学生看图“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美国谁来了?(学生看图回答)图中间高个子的就是威尔逊。此人原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了校长,又当了总统,人称“百灵鸟”。他带来了非常漂亮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4页阅读与思考材料,教师投影下列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A.如何理解第一点中的“公开的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式缔结”?(设问,只要求学生思考,教师补充)在战前和战中,英法有一系列秘密协定,来瓜分世界。美国要求“公开”,就是要打破英法瓜分世界的企图。

  B.第二点中“航行有绝对自由”实际是向谁的什么权提出挑战?目的何在?

  C.材料中的5、10、11主要涉及的是领土和殖民地问题,威尔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D.威尔逊提出的“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合组织”是指什么?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E.分析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实质。

  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英国谁来了?

  生:(看图回答)

  师:威尔逊左手边的就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被称为“狡猾的狐狸”。这个圆滑而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轻视已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那么,英国对德国提出什么样的制裁要求?

  生:(看书回答)

  师:英为什么在海军、殖民地、赔款三方面提出要求?

  生:(通过回顾战前两国矛盾焦点,“一战”对英国影响来回答)

  师:势力均衡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设问,学生思考)就是让欧洲大陆的各国家之间互相牵制,谁也别太强,好让英国控制欧洲大陆。“一战”前就是由于德国发展太快,不但严重威胁了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还提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英德矛盾才急剧尖锐。现在呢,情况变了,德国战败,只要能削弱它,使之既不能与英国抗衡,又能牵制法国,那么恢复英国控制欧洲大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

  师: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78岁高龄,说话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他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克里孟梭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是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为此法国要求限度地削弱德国,所以必然与谁发生矛盾?

  生:(回答)

  师:意大利曾加入同盟国,1915年同英法签定了密约,得到了战后满足其领土要求的承诺,参加到了协约国一边作战。尽管“一战”中,没打过几场胜仗,但其野心却不小,不仅希望英法实现其承诺,而且含有新的领土要求。

  师:日本被称为是“沉默的小伙伴”,为什么?

  生:(看书回答日本的意图)

  师:说明日本对欧洲事务不感兴趣。通过对五大国意图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之间矛盾的焦点是什么?与会者自己的打算说明什么?

  生:(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就这样,经过半年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举行了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故称“凡尔赛和约”。

  3.《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师:大家还记得吗?五年前的6月28日发生了什么事?

  生:(回答)

  师:协约国选定这一天举行签字仪式,其用心不言而喻。

  师:和约内容多达440条。其中主要规定分为四个方面。(结合19页“一战后领土的变化”图讲)关于领土问题,第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块地区原是法国的,那么是怎样落入德国之手的?

  生:(回顾普法战争的结果并回答)

  师:第二,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期满后经公民投票表决,决定归属。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这个萨尔煤矿,其煤炭蕴藏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第三,规定莱茵河西岸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地区为不设防区。(指图强调莱茵河非军事区的空间概念)第四,承认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独立,尤其是大波兰的建立(看图)。

  师:关于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加以瓜分。那么德国原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和胶州湾的租借地让给谁?

  生:(看书回答)

  师:而中国是战胜国,这一规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生:(阅读教材19页小字进行了解)

  师:这大大出于列强们的预料。这是中国人民给予这个分赃会议的严重打击。

  师:关于军备限制。

  生:(阅读教材)

  师: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从本质上是什么问题?

  生:(进行推理判断)

  师:既然已禁止,为什么还保留10万陆军?

  生:(思考、回答)

  师:这10万军队驻扎在哪?教材未提,但条约却告诉我们,10万军队驻扎在东边波罗的海沿岸。(指图)为什么驻扎在那里?

  生:(看图分析判断)

  师:关于赔款问题

  生:(阅读教材)

  师:和约使德国丧失欧洲本土上1/8的领土,1/10的人口,还压上巨额赔款。列宁一针见血的指出:“凡尔赛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和约”。毫无疑问,《凡尔赛和约》极大的伤害了德意志民族的感情。这为以后希特勒、法西斯复仇主义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难怪当时就有人说:“这不是和平,是二十年的休战”。巧合的是二十年后的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人们不得不承认:《凡尔赛和约》种下了“第二次大战”的祸根!

  师:根据和约的规定,请同学们分析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生:(师生共同分析)

  师:从条约1、2、4三方面的规定,尤其是关于殖民地的处理,我们再次证实,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此外,从军备限制的内容上,我们又可以看出其反苏的性质。列强们在和会上对如何对付苏俄达成了协议,即实行经济封锁,制定武装干涉的计划。1919年春~1920年,协约国对苏俄进行的三次武装干涉的计划就是在此时制定的。所以,我们说这次会议又是指挥反苏战争的司令部。除德国以外,还有哪些战败国呢?

  生:(看书回答)

  师:在处理完德国以后,协约国还先后与奥、保、匈、土分别签订了和约。这些条约与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了战胜的协约国对战败国领土和殖民地的再分割体系,即“凡尔赛体系”。

  师:(投影:“一战前后欧洲及中东领土的变迁”,根据教材和图分析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生:(看书进行概括提炼)

  师:改变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那么欧洲出现哪些新兴国家?

  生:(看图查找)

  师:随着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的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承认部分民族自决权

  “凡尔赛体系”建立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吗?

  生:(回答)

  师:(师生共同分析,进行概括提炼)

  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的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正如列宁所说的,靠凡尔赛体系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此外巴黎和会反苏的性质,也体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

  总而言之,凡尔赛体系只是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在西方的关系,那么这个体系靠什么来维持?

  生:(回答)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1920年)

  (要求学生在书上标出时间、地点、操纵国、国联盟约的宗旨)

  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建立国联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但最终美国没有参加,为什么?它反映什么问题?

  生:(阅读教材小字,回答)

  师:第二,国联建立的实质是什么?

  生:(师生通过对国联盟约宗旨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师:美国领导人自认为,以自己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实力,可以“领导世界”,但是由于美国在海军方面实力不如英国,陆军方面实力不如法国,因此在战后的第一轮较量中,“温文尔雅”的教授总统最终败给了“老奸巨猾”的资产阶级政客。这再次说明外交的后盾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由此可见,巴黎和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列强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凡尔赛体系的建立,是在英法取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重建了资本主义世界在西方的新秩序。它反映了几个主要战胜国按新的实力对比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但是它不但不能消除矛盾,而且加剧了很多矛盾,同时又产生了很多新矛盾。尤其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取得预期目的,而且远东亚太地区帝国主义还未按实力对比进行新的调整。不久,他们再次坐到谈判桌旁,展开舌战,这就是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三、华盛顿会议

  1.背景

  师:在远东亚太地区,主要的竞争对手是谁? 20世纪初,东亚霸主是谁?

  生:(阅读教材并回顾旧知识回答)

  师:(1)美日矛盾的尖锐

  1902年《英日同盟》签定,在英国的扶植下,日本成为东亚的霸主。一战期间,日本在远东的势力急剧膨胀,几乎独霸中国,并占领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巴黎和会,更加强了它在这一地区的优势地位。而美国随经济实力的增强,必然要打破日本的独霸。再加上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使美国到太平洋航程缩短,所以战略重心转移到远东亚太地区。

  日本的扩张不仅与战后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发生严重的冲突,同时也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为争夺霸权,三国掀起海军军备竞争。日本将国民收入的50%用来造舰,直接影响英国海上霸权地位。

  (2)海军军备竞赛激烈化

  (3)目的

  生:(看书)

  2.召开

  生:(看书,标出时间、参加国)

  3.华盛顿体系形成

  主要条约

  生:(阅读教材,找出三个主要条约及内容,并思考各条约的作用)

  师:《四国条约》的签订体面地埋葬《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根据《五国条约》,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的比例确定(指导学生阅读21页课本表格)。请同学们思考,《五国条约》的签订,的获益者是谁?

  生:(回答)

  师:使美国获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对日本来讲所占比例已经不少了。

  师:(引导学生阅读23页有关《九国公约》的史料,结合教材回答问题,用投影打出)

  A.《九国公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B.条约中的“友邦人民”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C.条约中的哪些话是表面文章,哪些规定是列强的真实要求?

  D.《九国公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生:(阅读材料和教材,回答)

  师:美国代表在解释第一条“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有行政之自由。”就是说,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仍然有效,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可见华盛顿会议上的远东霸权之争,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的争夺。关于中国山东的问题,由于中国坚持斗争,在有关国家的干预下,同日本在会外签定了条约,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生:(阅读材料小字,进行了解)

  师: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三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2)作用

  生:(师生共同阅读教材,分析概括)

  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抑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可见,华盛顿会议上,谁获利最多?谁受的限制最厉害?谁受的伤害最重?

  生:(回答)

  师:因此华盛顿体系隐含着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剧;英日分歧扩大;中国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华盛顿体系的崩溃。

  小结:投影——本节知识结构如下:

  第二节 1929_1933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标志及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2.能力要求:

  (1)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促进作用。

  (2)探讨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摆脱危机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原因。

  (3)分析、比较德国和日本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方式上的异同。

  3.情感目标: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罗斯福新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尽管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法西斯政权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疯狂扩军备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具有反动性,法西斯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是重点。这一问题是本课的基础。20年代,美国的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一是市场的虚假繁荣掩盖了贫富的差距和供求的矛盾;二是狂热的股票投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必然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以及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各国为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重点。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特别是新政中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是重点。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以后,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疯狂扩军备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2.难点分析:

  (1)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难点。这一问题涉及到新政对美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容易简单地认为新政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对此,应该强调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应付危机和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是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20年代是资本主义繁荣、稳定的时期,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26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达到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这一时期出现了“柯立芝繁荣”,使很多人陶醉,以为进入了千年盛世。1929年初,新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板书第三节课题)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师:关于经济危机,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世界学习过哪几次?

  生:(回答)

  师:大家都知道,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存在,使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十年左右爆发的根本原因。那么引发这次危机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先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

  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2.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3.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注解以及材料分析概括本次危机爆发的原因)

  师:(概括总结)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供需矛盾扩大,生产的相对过剩。 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本身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首先,这种繁荣的基础极不稳定,国家经济被控制在华尔街“金融巨头”手中,这就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继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其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了眼前利润的驱使,盲目扩大再生产,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一方面掩盖了生产和市场的尖锐矛盾,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的爆发

  师:这次危机开端于纽约股市的全面崩溃,继而波及到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这主要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的连锁反应:产品的滞销、积压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下跌导致商业、企业利润减少,经济衰退;商业、企业利润的减少导致股价下跌和证券交易的无利可图,于是出现了抛售股票的现象以至达到狂潮,而证券交易所一时拿不出足够的现金,就使金融货币和信用出现危机,一时间大批银行倒闭。 1929~1933年美国共有 10 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总数的49%。银行的大量破产导致工业因缺乏贷款而生产大幅度下降。1932年与1929年相比工业产值下降了46.2%。工业生产下降又导致了农业的衰退,农民大量破产,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更加减少,反过来又加深了工业危机。同时,农业衰落、工业萧条导致失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水平,1933年工人失业率为24.9%,这使商品市场更加狭小,周而复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这场危机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相关小字,想象危机的来势凶猛和严重性并投影表格)

  师:请同学们思考由美国引发的这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生:(思考回答)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师:依据我们上面所讲的内容以及提供的材料,同学们能否归纳出这次危机具有哪些特点?

  生:(归纳)

  师:正是由于上述特点,这场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价值2 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4.危机的影响

  师: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指导学生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归纳危机的影响)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是一次大的冲击。在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都采取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措施,以求摆脱危机带来的种种困境。由于各国经济条件和政治传统不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尽相同。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师: (投影材料)

  1932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4亿美元下降到417亿美元,工业生产1932年比1929年下降46%,财政金融一片混乱,银行存款下降,货币供应量锐减,全国 6 000家银行倒闭,13万家工商业公司破产。失业工人成几何级数上升,达到 1500万,工人工资降低 40%。

  1932年农业收入仅等于1929年的1/2,有近百万个小农场被迫拍卖,破产的农民大批流入城市。

  工人、农民起来斗争,参加罢工的人数超过了350万,参加农*动的约有200万人。

  生:(阅读材料)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造成美国1932年危机达到顶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生:(结合教材有关大字回答)

  师:正是由于当时胡佛政府采取的是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和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致使经济濒于崩溃,社会动荡不已。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民主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1932年7月2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身残志坚的罗斯福(他的座右铭是“无所畏惧,除了畏惧本身”)在他接受提名的演说中,提出了“新政”。他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我自己保证,美国人民今后一定可以有一种新政……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传,这是一种进军的命令。”演说对于无精打彩的美国公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恐惧与失望中看到了一线希望。1932年末,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补充投影材料)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生:(阅读材料感受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对美国人民的激励作用)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师:罗斯福上台后和团结在他周围的热心于新政事业的专家智囊团的顾问们的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即经济发展形势、生产及市场结构的变化已使古典的自由放任主义理论过时,现代经济的管理的出路应该由政府来进行有组织的规划。因此,必须放弃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那么,新政具体有哪些主要内容呢?(出示投影材料并让学生依据材料归纳内容)

  《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个别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 5 000元以下的小额存款实行保险;宣布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约30%。

  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不公平地对待劳工的行为为非法,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干预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集体谈判合同。

  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和工时的立法,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七年后每小时工资不得少于40美分。

  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并以增收面粉厂、纺织厂和屠宰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税,来补贴减耕农民的经济损失。

  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工程管理局成为联邦政府的永久性机构,该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坝和电站,不仅使300万英亩农田免遭水灾,而且使当地350万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从1935年到1942年,为协调整个工程计划而设立的“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佣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

  生:(阅读材料,具体了解新政的主要内容)

  师:通过了解新政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罗斯福新政是通过什么方式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换句话说就是罗斯福新政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有什么显著的不同?新政中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对于缓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方位干预,是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的显著特征。首先,下令银行暂时停业整顿,淘汰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扶持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克服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扶持了大金融资本家。其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的各项措施,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了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另外,对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调整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再次,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缓和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最后,积极推动“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一方面减少了失业人数,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另一方面也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综上所述,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调节职能,调整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调整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调整了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了垄断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请同学们结合下面教师提供的材料,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这次危机发生的背景,讨论一下,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新政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罗斯福自己说的“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投影材料)

  1.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国民收入1937年已增加到715.1亿美元。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由1929年的48.5%上升到1945年的60%。到1940年,美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居世界首位。

  2.威廉·福斯特在所著的《美国共产党史》一书中指出:“美国资本主义在财政上还有办法来实施像新政这样的改良方案,而不必采用法西斯主义这样攸关命运的武器。”

  生:(阅读材料讨论后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在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政继承了美国民主主义传统,并代表了改革的趋向,在灾难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一改以前美国历届政府所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国家政权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之先河,局部地调整了原美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应现代经济运转的环节,限制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过程中的某些负面效应,这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师:与美国继承民主传统,实行新政不同的是,在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下,德国、日本却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我们可以按照远近程度将其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

  (1)历史原因又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从历看,的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

  (2)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由于德国战败,既丧失了全部殖民地,又不能以关税壁垒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因此,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小字,了解德国危机的严重)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面对日益萧条的德国经济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无能为力。因此,统治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以巩固统治,这就为纳粹党夺取政权创造了良机。

  (3)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现实和《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民族复仇的情绪,骗取了社会各阶层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及材料并补充投影材料)

  ①《农民纲领》提出取缔土地投资,禁止土地抵押和土地拍卖,给农民以减免税款提供借贷等经济帮助。

  ②《迅速提供就业——战胜危机的纲领》向广大失业工人作出扩大公共工程,提供广泛就业,国家资助中小企业的许诺。

  ③《二十五点纲领》提出废除《凡尔赛和约》,建立大德意志帝国。

  生:(阅读并加深理解)

  师:在此基础上,希特勒又乘机向对他夺取政权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垄断资产阶级靠拢。1931年下半年,他跑遍整个德国,同企业界的重要人物会谈,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处于危机震荡中的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把支持希特勒看作是既可以扼制来自共产党左派的威胁、稳住动荡不安的国内政局,又可以对外夺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扩大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从此开始了纳粹法西斯同垄断资产阶级的直接联盟。据估计,1930~1932年,纳粹从垄断资本家那里获得的资助达7000~9000万马克。对于政权武装力量的支柱——国防军,希特勒也极尽争取拉拢之能事,最终换取了他们的支持。(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德国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的简单经过)

  生:(按教师的要求了解建立过程)

  2.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师: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思想、对外关系诸方面进行了解,并通过本目材料和小字加深认识)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

  师:与德国一样,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其次,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紧缺,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这次经济危机对它的打击就更显严重。这是日本法西斯建立的现实原因。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解释注①)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这是日本法西斯建立的直接原因。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纳粹党能够在德国夺取政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与德国有什么不同呢?

  生:(阅读了解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并与德国比较)

  师:(归纳总结)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与德国相比有其不同之处。它不是像德国那样通过一个法西斯政党篡夺政权来完成,而是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一系列政治的、军事的行动,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逐渐把握政权,从而实现日本政权向法西斯独裁政权的转化。

  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师: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从此,军部可以操纵内阁,使之沦为自己的傀儡。(指导学生阅读整理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以及相关的小字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引用的《基本国策纲要》的原始材料,加深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学完全课内容以后,我们能不能从历史的角度再探究一下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危机的影响下走上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原因呢?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

  小结: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一次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大震荡。在大危机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以美国为代表的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从而使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开始了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而德、日等国则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再一次加剧。

  第三节 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中朝军民抗日斗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西方大国对意大利侵略的绥靖政策;西班牙内战爆发和德意的武装干涉;英、法等国的“不干涉”政策;国际纵队;西班牙共和国失败;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2.能力要求:

  (1)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

  (2)分析30年代西方大国在世界各地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3)概括、归纳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原因。

  3.情感目标:共产国际七大所提出的反法西斯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其中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斗争表现突出。但由于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的侵略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中国等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是重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是30年代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继日本侵华后的又一次侵略战争,它造成了新的世界战争的另一个策源地。

  (2)西班牙内战是重点。西班牙内战是30年代世界历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引起了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关注,事变的结果改变了欧洲的战略态势。

  2.难点分析:

  绥靖政策是难点。

  首先,绥靖政策的概念需要理解掌握。

  其次,要认识英、法推行这种损人不利己政策的原因。

  第三,绥靖政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在对待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表现为名义上制裁、实际上纵容;在对待德、意干涉西班牙时又表现为名义上“不干涉”、实际上干涉。

  课堂教学设计

  一、共产国际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师:1935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请同学们思考:这时的世界形势如何?大会的中心议题应是什么?

  生:(多人作答并争论)

  师:(带领学生回忆在大危机打击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情况)全世界面临着法西斯奴役的威胁。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国与一切遭受侵略、威胁的国家和人民的矛盾逐渐上升为世界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制定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反法西斯斗争的策略方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会上(电脑展示季米特洛夫头像)作了重要报告。大会根据季米特洛夫的报告作了决议。(请学生根据教科书中文字,概括出报告和大会的主要内容)

  生:(学生读书并概括作答)

  师: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武装了各国共产党,推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二、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师:为了缓解国内矛盾,法西斯国家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首先在亚洲和非洲点燃了侵略战火。与此同时,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和平的斗争也在亚洲的中国、朝鲜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展开。(电脑展示世界地图,在相关部位闪动,以突出中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反法西斯斗争)

  1.中朝军民抗日斗争

  师:根据中国史,请学生回忆日本在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之后,1931~1937年的侵华活动。

  生:(学生按年代顺序回忆日本侵华历史)

  师: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从此展开了历时八年的全民族英勇抗战。

  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苦的朝鲜人民,也为争取民族解放展开了英勇斗争。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互相支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中朝军民并肩抗日的小字)

  生:(阅读小字)

  2.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意大利法西斯

  (1)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师: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意大利打击十分沉重。为夺取原料和销售市场,意大利竭力想建立一个环绕地中海的殖民帝国。(教师向学生展示地中海周围欧、非两洲20世纪30年代的形势图,请学生根据当时形势分析意大利的侵略意向)

  生:(学生看地图,发表意见,并阐述理由)

  师:意大利很想把触角伸向巴尔干和多瑙河流域,这就与英、法、德帝国主义利益相冲突。意大利是一个贫弱之国,无力与英、法、德相抗衡,它在欧洲的侵略意图只好忍痛作罢。于是就把侵略的主要方向转指非洲。再请同学们看看,在非洲大陆地中海沿岸,意大利可以在何处落脚?

  生:(根据30年代非洲形势图进行分析并作答)

  师:30年代的非洲唯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是独立国家。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控制着从地中海经红海到印度洋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并且拥有煤、铁、铜、硫磺、黄金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既可使其东非殖民地联成一片,又能威胁英国在地中海的交通命脉和在非洲的殖民地。

  1935年10月,意大利30万军队分北、东、南三路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展示埃塞俄比亚地图,用电脑演示战争进程)

  (2)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师:作为国联成员的埃塞俄比亚当受到侵略时,本应得到国联的援助和保护,但是操纵国联的英法却出于自私的目的,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请学生看教科书中“绥靖政策”和英、法向意妥协原因的小字)在世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国联才不得不宣布意大利是侵略国。国联声称对意大利采取经济和财政制裁。(用电脑展示制裁内容)意大利是一个严重缺乏石油的国家,其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运输通道要经过苏伊士运河,但是国联制裁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样供意军使用。美国则在“中立法”的掩盖下,(请学生看有关“中立法”的小注)通过第三国,拼命向意大利出售石油和其它战略物资,而埃塞俄比亚人民却失去了购买美国武器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在意埃战争中,国联的制裁和美国的“中立法”都有利于侵略者,而打击了被侵略者。

  (3)埃塞俄比亚的失利

  师:3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即使正规部队的士兵也不能人手一支老式步枪,许多人只能手持长矛大刀去作战。在基本上是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埃塞俄比亚人民同仇敌忾,高呼着“坚决抗敌,至死不屈”,英勇地投入了保卫祖国的神圣战斗中。人民群众用镖枪、盾牌来抵抗用飞机、大炮、坦克武装起来的敌人,英勇杀敌,他们埋藏粮食,填塞水井,迫使找不到粮食和水源的敌人只得撤出已占领的地方。

  为了尽快占领埃塞俄比亚,意大利法西斯疯狂地屠杀埃塞俄比亚军民。甚至公然践踏国际公约,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后来回忆道“我们经得起飞机的轰炸,但是对付不知不觉落到脸上和手上的毒剂,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埃塞俄比亚正规军被击溃了。1936年5月,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意大利宣布把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

  请同学们分析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为何失败了?

  生:(思考作答)

  师:我认为埃塞俄比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落后。由于埃塞俄比亚生产力水平过于低下,意、埃两国经济实力、军备优劣过于悬殊,才导致埃塞俄比亚失败。当然英法的绥靖政策和侵略者的残暴也是意大利侵略得手的重要条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造成新的战争策源地,当意大利站稳脚跟后,就开始觊觎邻近的法属殖民地,威胁英国的红海航线。英、法与意大利的关系大大恶化了。

  三、西班牙内战

  1.西班牙内战

  师:1936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

  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处在白色恐怖下的西班牙共产党为争取工人阶级的统一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进行斗争。1936年1月,西班牙人民阵线成立。它把工农群众、绝大多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一切自由民主力量联合起来了。1936年2月举行大选,人民阵线取得了巨大胜利。左翼共和党人组织政府。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和促进民主的措施。这些措施深受广大人民的拥护,但却遭到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猖狂反扑。

  (用电脑软件演示西班牙内战过程) 1936年7月,西班牙军队的将领佛朗哥(出示佛朗哥像)等人发动反对共和国的叛乱。但是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和广大工农群众以及小资产阶级奋起保卫共和国。共和国军控制了首都马德里,工人解除了叛乱部队和法西斯分子的武装。

  2.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师:当叛乱显示出失败征兆时。德、意法西斯便在1936年7月公然对西班牙进行武装干涉。先是派遣大量运输机把西属摩洛哥佛朗哥的叛军和军需品运到西班牙本部,同时把大批坦克、飞机、武器、弹药送给叛军;继而又派出正规军,直接进攻西班牙共和国。这样,西班牙内战就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德、意为何要卷入这场战争呢?下面我给同学们提供一组材料,请大家分析材料,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西班牙地处欧洲西南的伊比利亚半岛上,北与法国相邻,南隔宽仅20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位扼大西洋地中海航道的咽喉。从近代以来,企图争霸世界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大国总是竞相争夺这个战略要冲。特别是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为控制这条对它生命攸关的航路,在海峡上霸占着一块属地直布罗陀,建立军港,以保证自己航道的安全。

  ——摘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西班牙在一定程度上是英、法、美的势力范围,长期以来英、法、美在这里进行着大量投资。

  ——同上

  材料三 西班牙拥有铁、煤等丰富的战略资源。

  ——同上

  材料四 一个纳粹将军说:“我们对西班牙的干涉使我们能在法国和英国的主要战略路线上站住脚……由于在西班牙有我们的阵地,我们就处于有利的地位,控制这个战略地区的要冲。”

  ——同上

  材料五 德国将领赖歇瑙说:“西班牙对德国来说是战争的高等学校”,“比在和平条件下训练十年”更有益处。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六 希特勒说:“从法国方面看,佛朗哥的的胜利并非令人称心如意的。我们对继续战争和保持地中海的紧张局势更感兴趣。”

  ——同上

  生:(研读材料后,发表意见)

  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总结)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和国际形势来分析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的战略考虑。

  生:(发言

  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为了能够造成一个对英法包围的战略形势,又能控制直布罗陀海峡,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还可以获得西班牙的工业资源,德意也有把西班牙作为军事实力的检验场的考虑。另外,德国企图把英法的注意力吸引到西班牙,从而可以放手扩充军备等等。总之,武装干涉西班牙对德意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师:英法对已经烧到自己家门口的法西斯战火采取“不干涉”政策。1936年9月,在英法的倡议下,27个欧洲国家签订了“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定,禁止把武器和军用物资输往西班牙,也不允许西班牙所购买的军火过境。成立了“不干涉委员会”来监督协定的执行。这个委员会既剥夺了西班牙共和政府购买武器的合法权力,又掩饰了德、意武装支援叛军的行为。所以法国航空部长科特说,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对西班牙事件的干涉,因为它“不允许合法政府行使它购买武器的权力。”但德、意却不执行“不干涉”协定,源源不断地支援叛乱军队。美国政府执行“中立法”。(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有关“中立法”的小字。教师展示美国商务部长报告等材料,请学生结合此材料分析“中立”政策的实质)

  材料一? 美国商务部长报告:德国1936年底在美国购买价值40万美元的武器,1937年9月间,德国从美国购进了价值100万美元的武器。1937年美国向意大利输出的武器数量增加34倍。1937年德国在美国购买了价值1.26亿美元的各种货物,其中当然也包括战略原料。1937年德国在美国购买的货物比1935年多一倍,同时美国与共和国西班牙的贸易额却下降了11/12。1938年德国在美国购买了1.67亿美元的货物,而美国与共和国的贸易却停止了。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 法西斯国家从美国获得的飞机。1937年800架,1938年输进900架。

  ——同上

  生:(研读材料后,发表各自的看法)

  师:美国以“中立法”为名,扮演了同英法同样的角色。

  4.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援

  师:与以上行为相反,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革命人民、进步人士对西班牙共和国大力支持,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提供了巨大援助。(提供有关苏联援助的材料,由学生自己阅读)

  来自54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共4万多人组成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一起直接参加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在战斗中大约7 000多人牺牲在西班牙。中国人民对西班牙人民的斗争也给予了坚决支持,1935年7月15日毛泽东代表中华苏维埃政府发表致西班牙人民书,高度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和华侨参加了国际纵队。请同学们看一看教科书中《国际纵队中的中国战士》插图及图注。

  生:(按要求看书)

  5. 共和国政府被*

  师:在德、意法西斯的直接帮助(要求学生看教科书中“西班牙内战前两年德、意给叛军援助的武器装备”一览表)和英、法、美的纵容下,西班牙叛军南北夹攻合击,进逼马德里。西班牙军民在4个多月中粉碎了敌人三次进攻。在共和国处境危急的关头,共和国政府军中的叛徒在马德里发动叛乱,成为反动军队的“第五纵队”。1939年3月28日,马德里陷落。西班牙共和国被扼杀了。请同学们思考:西班牙共和国为什么会失败?

  生:(多人作答)

  师:首先是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和英、法、美执行“不干涉”以及“中立”政策的结果;其次也是共和国内部的叛变和分裂的恶果。西班牙人民用顽强的战斗和悲壮的牺牲向全世界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和英、法、美反人民的帝国主义本质。

  在英、法、美“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的纵容下,日、意、德法西斯分别于1931年、1935年、1939年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局部战争连连得手,其侵略实力和野心不断增长,世界局势朝着扩大战争的方向迅速发展。

  四、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30年代侵华、侵埃和干涉西班牙等活动促使利益相同的德、意、日三国加紧勾结。德、意在协同武装干涉西班牙过程中于1936年10月签订共同协定,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提供具体内容,供有兴趣的学生查阅)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又以反苏反共为招牌,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动同盟。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提供资料供有兴趣的学生查阅)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小结:在本章学习即将结束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反映这一主要矛盾有哪些重大事件?了解了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你有哪些想法和认识?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