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高一 > 高一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

2021-04-07 16:05:27 浏览量: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
 

高一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分析诗人在三次演奏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和所展现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二、通过诵读,领悟作者是如何在技巧、情感、语言上去表现诗歌的美的。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与琵琶女是如何达到情感共鸣,以致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相遇、相知以及产生共鸣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俞伯牙,一位山野樵夫——钟子期,他们因为音乐走在了一起,从而成就了一段关于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曾经色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琵琶歌女在浔阳独自弹奏,排遣寂寞之时,也遇到了一位知音,而这位知音正是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使得他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琵琶女又弹奏了怎样的乐曲?白居易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总体把握-谁解沦落人

  师:文中讲述的是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诗人最后为什么会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诗人和琵琶女成为知音之前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找学生个人回答分析重点句子。

  详略描写方法白居易形象

  (动作、心理)琵琶女形象

  (动作、外貌)

  第一次演奏(相遇)略侧面描写欣喜古典、优雅

  第二次演奏(相知)详正、侧面描写沉思技艺高超,千头万绪

  自述身世、产生共鸣-第三次演奏略正、侧面描写叹息凄凄然

  1、相遇

  相遇的背景: 夜送客 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惨。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遇的过程:

  师:写诗人与客人正要分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你能品味出这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吗?

  生:内容上既表现听者对音乐的心驰神往,又表现弹奏者技艺高超;给读者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重点句子分析

  ·寻声暗问弹者谁?暗问,轻声问。为什么要“暗问”?体会一下。A、不愿破坏美好的音乐气氛;B、对弹琴者的尊重。

  ·琵琶声停欲语迟。解释“欲语迟”。为什么“欲语迟”?因为问她的人是陌生人。(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身份与处境:原为歌女,现已从良;处境:一人在此,丈夫不在家)所以她不能,不敢,也不便立即答应。

  ·千呼……半遮面。这两句写得非常精彩,我们读了以后,只觉满口余香,有说不出的美感。这两句到底好在那里?请大家谈谈。(准确地、真实地、细腻地表现出了琵琶女的心理状态。)

  诗人之所以要“千呼万唤?”是因为渴望听到音乐。而琵琶女为什么“千呼万唤始出来”?①因为身份、处境的关系,而犹豫不决,内心的矛盾斗争很激烈;②然而她终于过来了,为什么?盛情难却;知音难遇。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恐怕是很难遇到真正的知音的,而能获得知音,又是对一个演奏家最大的慰籍与鼓舞,所以她终于摆脱重重顾虑,登上了客人的船头。

  但是由于陌生,也许还含有自惭身世,不愿见人的因素,她不免有些拘束,甚至还夹杂着一点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句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佳句。它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准确地勾勒出歌女当时心理神态。歌女的头也许是低着的,身子也许是微微侧着的,腰也许是稍稍弯着的,裙带也许是随着江风飘拂着的,但作者这些都没有写,而只抓住其中一个最富有特征的,最传神的一个动作--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将琵琶女刻划得栩栩如生。

  白居易形象:欣喜、急切 琵琶女形象:羞涩、矛盾

  2.相知:写琵琶女弹琵琶、自述身世。

  师:在哪个部分体现他们由相遇到相知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生:1.可以从琵琶女的演奏中体现出来。乐曲富有感情。体现感情的词语是诉、说。“弦弦掩抑声声思”、“平生不得志”、“心中”有“无限事”。这里为下文的自叙身世埋下了伏笔。不仅乐曲本身确实有情,更重要的是这种“情”是诗人自己主观感受到的。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交融。琵琶女演奏过程中的悲哀,艰涩,白居易能够从中感受到琵琶女浓烈的情感,为下文琵琶女自述身世买下伏笔。

  3.“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在音乐的高潮中,结束了这一曲琵琶演奏。

  写到演奏完毕后,还添上“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无言”衬托。从效果上说,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却是曲尽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声中,神情恍惚,如痴如醉。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表现了白居易在聆听的过程中,完全融入到饱含情感的音乐声当中,陷入了沉思。

  白居易形象:沉醉、沉思 琵琶女形象:技艺高超,曲中带情

  3.共鸣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哀叹?“同是”如何理解?  明确:①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彼此都怀才不遇(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才华横溢)。

  ③彼此都遭遇不幸(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但“商人重利轻别离”,只能“梦啼妆泪红阑干”——因直言进谏“谪居卧病浔阳城”)。

  三、诵读体会—谁解琵琶语

  诵读第二次演奏的音乐部分

  学生活动:个人诵读,分大组比拼。

  要求:个人朗诵

  (评分标准:1分、2分、3分)

  老师和其他大组评委进行点评和赋分。(可从字音、节奏、情感等角度进行点评。)

  四、感知理解—谁解诗中意

  学生活动:自由抢答

  赏析:《琵琶行》自古以音乐美而著称,那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样的美呢?请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

  1.精彩的比喻

  (1)“大弦……玉盘”。诗人描写琵琶演奏,运用了许多比喻,乐曲本身是无形的,稍纵即逝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诗人却用一些可见的、有形的东西去比喻它们,使人们的感受变得非常具体、清晰,使音乐形象可以被琢磨、被品味。“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这些比喻中最精彩的一个,它启发人们用视觉、听觉去感受,用想象去捕捉琵琶声音的美,领略音乐的错综变化,活泼跳跃,珠圆玉润,生动流转……使你如有所见,若有所闻。

  多么美妙的音乐啊!既有雨打芭蕉的唰唰唰唰,又有月下私语的嘁嘁切切,更有珠落玉盘的叮叮当当。有的似乎落在玉盘的边缘上,发出清脆轻细的声音,有的似乎落在玉盘的底部,发出低沉粗重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真是神来之笔啊!

  ·“间关……声暂歇”。①乐曲由清脆嘹亮变得婉转低沉,诗人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来描写,除了形象有比喻之外,更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在声韵声调上的特点。“间关”是迭韵联绵词,平声,“莺语”是双声联绵词,也可以说韵头相同,都是仄声,“花底滑”,隔字同音。这七个字声韵上很有特色,读起来恰好用以表现乐曲的委婉曲折,好象黄莺的叫声受到重重阻碍,只能绕着弯子从花朵底下滑露出来。②“幽咽……声暂歇”。这几句写音乐象封冻以后泉水只能在冰层下面缓缓地流动,那声音自然是婉转的、低沉的。乐曲的声音继续低沉下去,终于“凝绝”了,“暂歇”了。写到此处,忽然出现了惊人的生花妙笔: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留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化抽象为具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使音节悦耳动听(语言美)

  2.感的角度分析:曲中带情,身世苦,引共鸣。(情感美)

  3.从景物的角度分析:烘托氛围,音乐所展现的画面。(画面美)

  老师板书总结要点。

  学生在理解节奏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要求读出轻重缓急。

  五、小结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用心弹奏,演绎出一曲动人的乐曲;一个用心倾听,谱写出一首千古绝唱,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契合。同学们也能够从中体会到这首诗歌从音乐、语言、情感、画面上都带给了我们美的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探讨。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