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高一 >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兰亭集序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兰亭集序

2021-07-22 09:55:30 浏览量: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兰亭集序。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兰亭集序

  [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是这一文化精髓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传世经典,有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作品记述 三月三日 修禊之时,群贤集聚兰亭流觞赋诗的盛况,并为所赋诗作序。作者借题发挥,别开一面,面对兰亭美景,不禁兴尽悲来,感慨万千,痛惜人生苦短,较为含蓄地表达了他的生死观。使原本简单的记游有了更深沉的蕴涵,耐人咀嚼寻味。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得课文的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3)赏析语段,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4)了解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该承此冠冕呢?(王羲之),提到书圣又不得不提到他的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以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辉映千秋,流传广远。其实《兰亭集序》还是一篇淡雅洒脱、文思幽远的美文,可谓孤篇独绝,书艺双绝。作为文章的《兰亭集序》,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梳理文句,突破难点

  1 、学生放声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并做标注。

  2 、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做标注,粗知文章大意。找出难懂难译的句子。

  3 、四人合作交流解决难句,老师从学生的反馈中选择典型的难句及翻译投影。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引导:“之”字的理解,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标志。)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引导:抓重点词,“因”和“或”,结合上下文理解。)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整体感知,粗知思路

  1 、默读课文,给每段加小标题。

  2 、展示学生标题,交流讨论,教师小结。(投影)

  第一段:叙雅集盛况 ( 兰亭集会 )

  第二段:发人生感慨 ( 感叹生死 )

  第三段:明作序要旨 ( 作序缘由 )

  3 、找出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同桌交流。

  提示:雅集之“乐”——人生苦短之“痛”——古今之“悲”

  (交流讨论,比较鉴别,共同分享教学资源,在交流中取他之长补己之短。)

  四、赏析语句,领会内涵

  1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美

  (1)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语气。

  (2)第一段用笔简洁洗练,结合文中所写内容,设想当时宴集情形,用自

  己的语言来表述。

  (要求:可借用文中的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等。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人物活动和情态,景物的渲染。)

  (3)这段兰亭集会的描写历来为人称道,仔细品读,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①“暮春之初,会于兰亭”,“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时节之好;“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志同道和;“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物美好;“流觞曲水,畅叙幽情”雅集之情趣。即在可乐之时,有可乐之人,观可乐之景,行可乐之事。②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仅16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尽现眼底,气氛清幽,使人心旷神怡。③“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倍感清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倍感宽广;“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倍感愉悦。④“群”、“毕”、“咸”、“集”此四字,尽显此行兴旺盛大之势,又由人及景,游目骋怀,俯仰天地,包揽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或静或动,或清或纯,皆清新淡雅之物,益显宁静致远之神气,暗隐君子淡泊之风。)

  (4)下面是评论家方北辰、陈允吉对《兰亭集序》的评价,你对他们的评价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其内在之特色,还在于格调之淡雅。绘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一切过于浓重之色不用,这是色调的淡雅。兰亭宴集,作者之喜悦不过分逾度,笔势始终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

  ——方北辰

  △ 没有费力雕琢,着色清淡,用词浅切,更有清新之感。

  ——陈允吉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在朗读赏析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传达的美妙情境。)

  2 、研读语言,体悟作者的生死观

  (1) 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作者缘何生“痛”呢?第三段的“悲”与第二段的“痛”一样的吗?

  (由“兰亭集会”,想到“人之相与”,虽“静躁不同,趣舍万殊”,但“欣于所遇,快然自足”,然而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是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因而感慨系之。其次是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是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由此看来“死生大矣”。兰亭集会再美好也会转瞬即逝,世间万事莫不如此,更何况生命呢?由聚到散,由宴集到人生,顿生感伤之情。作者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与古人的体验是相似的,“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与怀”,作者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日”,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从今人及古人再及后人,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一“悲”不同于上段的“痛”,将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推及到整个人类,由己悲人,更加地深刻。)

  (2)以下是关于《兰亭集序》的评论,对于这些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死生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

  ——清代 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清代 吴楚材《古文观止》)

  (3)王義之的悲叹,是乐极生悲的消沉,还是苍凉概叹中的旷达,你怎样看?

  (王義之有悲叹但并不悲观,第二、三段在情绪上较低沉,但从根本上说表达了对生命的深沉眷恋和执著:生命有尽时,这是无法摆脱的,惟有及时行乐,把握美好的瞬间,珍视短暂的生命。这实是看透生死的旷达,它是作者面对自然宇宙,对死生的深沉的思考,是深情的,也是超然的。)

  (4)文人墨客登临山水,面对自然,慨叹生命短暂的诗句很多,请你举例说明一些。

  (投影)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

  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殤为妄作。

  —— 王羲之《兰亭集序》

  (5)作为后之览者,临文有何感想?试以“文人——山水——生命”为话题,简说你的理解。

  (提示:他们走进自然,欣赏领略山水风物时,也融入了个体的生命体验。即面对浩瀚无穷,引发了浓重的生命意识,引起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人不仅是社会中的存在,更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每个个体生命都独立地面对整个宇宙,尽管生命生长消亡,生生不息,但个体生命是亘古不变的宇宙中的一瞬,生命唯其短暂才要更加珍视,悲叹生命的短暂无常正是这种认识的反衬。这种面对宇宙天地对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它更多的激励后人应该积极地对待生命,热爱生命。)

  (以上设计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主体性,在思考、探究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甚至和作者能产生共鸣。)

  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师:面对山水、自然,王義之的思考是有一定的哲学渊源的,这不得不谈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死观: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希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重价值而轻死生,对死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

  道家对死亡有较深刻的认识,代表是庄子,他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现实人生苦难,也掩盖了对死亡的恐惧,主张将个体的人返回到自然状态,取消死生差别。《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

  到了魏晋,社会陷入持久的动荡混乱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浓重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时代。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忧虑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士人们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他们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援儒入道”在政治上调和儒道,人生中追求玄远、超越。注重个性和精神的自由,重清谈尚玄学。

  1 、针对以上诸种说法,谈你的看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死?

  2 、教师归纳小结:

  儒家的生死观,重价值而轻死生。这固然有积极的意义,不可否认,没有生命何来价值,价值是对生命存在的超越,但决不能离开生命空谈价值。庄子教会我们坦然达观地看待生死,死亡并不恐惧。但现实人生中死生毕竟是不同的。魏晋士人在传统哲学的缝隙中找到了一种存在的方式。表面的颓废消极中深藏着他们的人生理想,对生命的追求和留恋。生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生必有死。我们无法回避自己的死,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生。生命中纵有暗淡,只要心火不灭。虽然不是诗意的栖居,也应使生如夏花般绚烂。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兰亭集序》是对人生的感悟,有一定的哲学内涵。了解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从中吸取民族的智慧,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以上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自学时间较充足。第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改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逐句串讲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作定向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根据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就是理解、感悟、思考、转化的过程。

  2 、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安排了“语句赏析”及“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对《兰亭集序》的语言,让学生谈其感受,要求学生结合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死观谈谈自己的生命认识。这些没有规定的答案和现成的模式,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来创造,可能并不尽人意,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在过程中得到了展现。学生不是仰视文本,而是和文本进行了生动具体的对话。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