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初三 >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21-04-06 17:31:03 浏览量:

  没有平日的失败,就没有最终的成功。重要的是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教训。以下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十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十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与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别林斯基

  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认真听课文朗读。

  三、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

  四、解读文本,把准诗的情脉

  (一)、找出诗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句话。说说原因。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以抒情笔调抒发了诗人以个人的遭遇而不顾,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看来诗最打动人的是诗人的情感。

  (二)、杜甫所关心的是哪一类人的命运?

  明确:天下寒士,指与杜甫贫寒生活相类似的读书人,还有饥寒交迫的广大百姓。

  (三)、诗人关心的是这类人哪方面的生计?

  明确:有个好的居住环境。但这只是诗人美好的愿望,在当时来讲只是海市蜃楼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诗人明知不可为而希为之,并且是宁愿冻死自己的代价而实现,犹让人敬重。

  (四)、那当时穷苦人们住的又是怎样的居所?诗人这美好的愿望又是建立在怎样的遭遇之中的?

  1、用最精炼的短语概括1-3节的内容和各用一个字提炼诗人的感情。

  明确:秋风破屋(急)——顽童抱茅(叹)——屋破难眠(忧)

  2、每一节找出一处你认为值得赏析的地方。

  第一节:秋风破屋;风破茅屋;屋为风破;风卷茅飞。“秋风”点明季节,“破”说明了秋风的批坏性,也表明了茅屋是非常简陋。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急、焦、惜、惨、悲、忧。以“急”为基调朗读第一节。启发学生联系当时气候的变化进行思考,并指出那一年成都平原风雨成灾。哪一个字牵动了一系列的动词?怒号。拟人化手法。动词“卷、飞、渡、洒、挂飘转”字字紧承,组成秋风卷茅图。换字:“卷”可否换“吹”,在描写风之猛烈上有何妙处?形象化,有力度。殊不知这所“茅屋”是诗人一家辗转到了成都,求亲告友,于公元759年末,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第二节:叹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了;叹自己年老,无能为力将茅草重新拾回来;叹孩童很顽皮,抢走了他的茅草。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当年的诗人49岁,为何称“老无力”?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人力憔悴。

  第三节:由屋外写到屋内,再由自身眼前处境引出战乱以来诗人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环环相扣,层层逼进,使诗意不断深化。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屋破难眠呢?“长夜沾湿何由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等。杜甫回家的时候,他的一个孩子已经饿死了,妻子抱着饿死的孩子,这是“丧”,另外“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乱”。“自经丧乱”,自从经历了丧乱以后,他就常常是长夜难眠。

  (五)、总结: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 “忧”,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

  五、拓展延伸:请回忆杜甫其它诗作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参考答案:

  ⑴《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⑵《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⑶《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⑷《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⑸《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⑹《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