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一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

2021-07-26 09:16:25 浏览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讲: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授课时间:

  2课时

  二、授课类型:

  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以及在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的差距和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原因和特征,并使学生明确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史使命,理清1840-191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和历史主题。使学生正确了解中国近代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给学生讲授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势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学习的内在要求,即必须以世界历史眼光去了解与把握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与重要问题。这也是以往中国近代史教材与教学中重视不够的问题,也难以让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这些重要问题。在新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基本概念与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领会与掌握。

  (一)为什么要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西方两种制度与两种文明?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是什么?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至衰的转变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缓慢发展的原因。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对外殖民扩张的基本特征。

  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与两对基本矛盾。

  4.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5.中国近现代史的三条基本历史线索:反帝斗争;反封建斗争;发展资本主义与实现现代化。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的音像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总领全编的作用。它主要回答了近代中国八十年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的基本性质、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及基本历史线索等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教好这一章对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意义重大。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1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鸦片战争前中国所处的国内小气候(即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国内环境)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对外殖民扩张的国际大气候,要求在世界视野中去认识与学习近代的中国与现代的中国。

  第2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与两大历史任务,并掌握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七、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节选)。

  2.(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李侃:《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九、课后小结:

  第二讲 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近代西方列强在军事、政治、经济与文化上是如何对中国进行侵略与控制的,以及中国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和粉碎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斗争过程,并能够理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中华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该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这一中心展开的。怎样看待近代中国深受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凌掠夺与控制破坏,以及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英勇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主要有五次侵华战争)。并且分析总结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这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正确认识,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把握整个课程体系中“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与“三个选择”的内在含义。本章有许多重大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斟酌与讲述的。

  (一)如何从侵华战争来纠正学生所持的“侵略有功、殖民有利”的错误观点?

  (二)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渗透?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历次资本——帝国主义对华军事侵略的起因与结果。

  2.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掠夺与政治控制的特征与社会恶果。

  3.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文化侵略。。

  4.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历程。

  5.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所留下经验教训(从制度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层面来分析)。

  6.民族意识的觉醒(地主阶级改革派的经世致用思想、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维新派的救亡图存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反满与振兴中华思想)。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谈谈你是这样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到底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电影《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简明扼要地讲述了资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以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武装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与文化掠夺,西方列强在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使中国陷入国破家亡的悲惨困境。

  第二节主要讲述地抵御外来武装侵略与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授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并了解民族意识的觉醒。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与积极进取。

  七、讨论题、思考题: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马克思:《鸦片贸易史》、《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国和英国的条约》、《英中冲突》、《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为》、《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恩格斯:《波斯与中国》、《英人对华新的战争》、《俄国在远东的成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列宁:《中国的战争》、《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新生的中国》、《亚洲的觉醒》,《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九、课后小结:

  第三讲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教学使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教训。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认识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讲主要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主题即“中国何处去”来展开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的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艰难探索,由于各自的阶级局限性以及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原因,种种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种尝试在整个近现代中国社会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忽视与抹杀的。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一)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发生的起因与结果。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的地位与作用。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5.洋务运动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历史地位与意义。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7.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与变法活动,以及与顽固派的论战。

  8.维新运动在探索中国出路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有关的录象资料或历史记录片(如电影《天国恩仇》、《戊戌变法》,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它概述了在资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紧急历史关头,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对中国的出路进行艰苦探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历史本科专业课“中国近代史”教材不同,新教材在叙述时,在内容选择与详略安排上主要是围绕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太平天国并,分析农民战争的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并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历史地位与意义,进一步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与留下的历史经验教训。接着讲授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七、讨论题、思考题:

  1、结合史实全面的评价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意义和经验教训。

  3、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4.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5.比较“戊戌变法”与“新政”的异同。

  6.比较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3.《太平天国通史》,罗尔纲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4.牟安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5.《洋务运动史》,夏东元,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6.《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孔令仁、李德征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8.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筹议海防折》,《轮船招商局奖折》。

  10.严复:《天演论》自序。

  11.《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 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四讲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历次反清革命斗争的过程和他们的救国方略,掌握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争,了解武昌首义的经过与中华民国政权的建立,能够正确评价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讲主要仍然是围绕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的探索,资产阶级中的部分社会精英与知识分子对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国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之情势有了崭新的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他们在思想上逐渐与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划清界限,转向革命排满,最后埋葬了清王朝,并做了短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历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关于革命,在社会与课堂上,存在不少否定或批判革命的错误言论,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与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摆事实,讲道理,释疑解惑。本讲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也是必须跟学生讲清楚的。

  (一)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二)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得与失?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清末新政的性质与内容。

  3.资产阶级革命在早期中国出路探索中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5.清末关于革

  与改良论战的具体内容与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布置专题(如“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再组织学生登台作学术报告,并对其他学生的提问进行当场答辩。或组织学生观看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录象资料(如电视连续剧《孙中山》),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教材内容上是上编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在中国完全被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的紧急关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举起武装排满反清的革命旗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是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与义和团运动之后的第三次革命高潮,在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讲授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讲授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分析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与历史意义,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特征,以及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主要讲述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灭亡,讲授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接着讲授袁世凯复辟与辛亥革命的流产,讲授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讲授“二次革命”的起因与经过,并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七、讨论题、思考题:

  1.革命派与维新派是怎样展开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大变化?

  3.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经验教训。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运动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九、课后小结:

  第五讲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这讲综述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与时代背景,掌握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三种政治力量与三种建国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所面临的两个基本选择和两个中国的命运,了解外国在华资本垄断地位的形成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的膨胀,以及民族资本所面临的困境;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关于官僚资本

  (三)如何评价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革命的国际背景,以及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外国资本的垄断与官僚资本的膨胀;

  3.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倡的建国方案的内容与本质;

  4.两个中国的命运的斗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采取原著学习(《论联合政府》和《中国之命运》)和观看录象资料(有关四大家族、重庆谈判)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实施步骤:本讲在教材内容上是起着总领全编的作用。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主要是两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第二部分介绍帝、官、封“三座大山”施之于中国人民身上的重压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使学生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为何成为民主革命的一种政治力量。第三部分介绍三种政治力量及相应的三种建国方案及两种命运之间的斗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只能是建立人民共和国。

  七、讨论题、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与发展的?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其两个中国之命运?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谢本书:《袁世凯与北洋军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李新:《中华民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节选)。

  第六讲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容、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了解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过程及其怎样掀开中国革命的新一页,使学生懂得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忠诚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关于党内合作

  (二)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意义;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形与特点;

  3.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初步确立和内容;

  4.国共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5.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放映关于五四运动、大革命等的音像资料,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该讲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为2节讲授,内容安排上逐次展开与深化。

  第一节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口号、意义及局限,十月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历史特点,揭示它为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接着论述早期马克思主义运动的队伍、特点及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及其活动,从而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第二节介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况,论述中共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其意义。阐述中国共产党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从而展现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七、讨论题、思考题:

  1.中国先进分子是怎样选择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了哪些新面貌?

  4.试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彭明:《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1996年修订本。

  5.耿云志:《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七讲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了解中国革命经历的挫折和坎坷;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过程;以此推动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关于长征和长征精神

  (二)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国民党军事独裁统治的建立。

  2.“八七”会议的召开及其意义。

  3.三大起义及意义。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5.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有关革命战争、红军长征的影视资料,如

  》等,参观革命纪念地、亲历“长征”。』

  2.实施步骤:本讲分两节。第一节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这一探索的背景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建立了在全国范围的统治,实行的是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革命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第二节阐述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遭受的严重挫折,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的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发生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并总结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七、讨论题、思考题:

  1.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包含哪些内容?

  2.论述遵义会议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3.红军长征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它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4.试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共八七会议告全党党员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3.王明:《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中共中央文件选集》(7),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第八讲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授课时间:3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英勇抵抗,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深远历史意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战场的正确评价

  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表现,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总的来说,国民党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应基本肯定。

  (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三)不能忘却的历史:正确对待日本侵华罪行

  对于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这种态度,我们一定要有清醒认识,要坚决抵制。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

  2.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政策及其影响;

  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与贡献,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4.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5.中国人民遭受的沉重伤害与英勇斗争的精神;

  6.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观看关于抗日战争的影视资料《太行山上》;阅读《毛泽东选集》的重要篇章,如《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参观革命纪念地等。』

  2.实施步骤:

  本讲共分三节来讲解。第一节阐述日本发动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及日本在中国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深重灾难;阐述国民党在抗日的正面战场不同阶段的表现。第二节阐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举起抗日旗帜,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全过程;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全面的路线、方针和策略,以及加强自身建设,从而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三节论述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等。

  七、讨论题、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为什么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时局转换的枢纽?

  3.评1939年至1942年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4.为什么说敌后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5.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版。

  4.《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概况》,人民出版社,1953版。

  5.《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念》(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92版。

  第九讲 两种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一、授课时间:3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两种中国命运的大决战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国民党政权败亡原因?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内战爆发的原因。

  2.把握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与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

  3.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及政治经济的大崩溃。

  4.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5.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组织学生观看与国共大决战有关的音像资料(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阅读原著,如《论人民民主专政》组织学生讨论。』

  2.实施步骤:本讲共分三节。第一节讲述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的过程;讲述全国解放战争获得胜利发展,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第二节阐述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第三条道路幻灭,最终形成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第三节阐述在人民解放军的节节胜利下,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中国人民作出历史性的选择,并阐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七、思考题:

  1.评战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劫收。

  2.评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

  3.试论1946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4.试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5.论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迅速崩溃的原因。

  八、参考资料与阅读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十讲 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一、授课时间:2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走向辉煌的五十年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讲综述的教学,帮助学生宏观把握建国以来中国历史的脉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阐述这个“新纪元”,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用具体史料和音像资料来体现和反映新旧中国在这五个方面的天壤之别。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这就为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做的两件大事。

  3.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穿插音像资料以反映史实、阐发论点。音像资料如《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第二集《历史的选择》、中共十五大的新闻纪录片等。』

  2.实施步骤:本讲综述从宏观上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及其历史意义。共分两部分来讲。第一部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以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此所做的主要工作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使学生理解党和政府能经得起执政的考验,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一条复兴的康庄大道。第二部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所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简述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七、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了哪两件大事?

  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八、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

  2.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1980年3月-1981年6月)。

  3.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

  4.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22日)。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

  第十一讲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授课时间:3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要使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为中国以后一切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了解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政策,明确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信念,增强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

  3.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意义。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课堂讲授,穿插音像资料以反映史实、阐发论点。播放音像资料如《开国大典》、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第四集《艰难的探索》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两个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或开展辩论赛。』

  2.实施步骤:本章共分三节讲。第一节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份、阶级力量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叙述1949-1952年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第二节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第三节具体阐述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成功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七、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八、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1953年12月)

  3.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节选)(1956年9月15日)

  第十二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授课时间:3课时

  二、授课类型: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历史进程;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的积极成果;学会对文化大革命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正确评价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坚信党有自觉纠正错误的能力,并能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第二次结合”。

  (二)怎样看待十年文革中的中国共产党?

  (三)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四)从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来分析中国共产党应如何防止错误的发生和发展?。

  六、教学基本内容纲要及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一)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背景、内涵和影响。

  2.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3.“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4.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5.科学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手法与实施步骤

  1.教学手法:采取讲授式与研讨式教学。『穿插音像资料以反映史实、阐发论点。音像资料如: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第四集《艰难的探索》、第八集《放眼世界》;十二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第四集《十七年间》和第五集《十年危艰》等。』

  2.实施步骤:本讲共分三节。第一节阐述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中国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第二节阐述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曲折,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也是不断调整、不断纠正错误中前进的历史,并用科学的态度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错误的性质、原因和教训,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使学生坚信党有自觉纠正错误的能力。第三节阐述中国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就,使学生坚信党不仅有领导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的能力,也有领导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

  七、讨论题、思考题: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道路有哪些理论建树?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八、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2.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3.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4.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1980年8月21日)。

  5.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3年12月26日)。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

  7.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讲话》(200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7日。

  8.《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