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一 >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两篇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两篇

2022-05-19 10:47:35 浏览量: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两篇

  群众路线活动,要与加快发展、破解瓶颈、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要双赢,两不误、共提高。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两篇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右图所示耕作技术的出现

  A.提高了集体耕作的水平

  B.大大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C.标志着传统步犁的成熟

  D.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2.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如下图所示)。这种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者是

  A.秦国商鞅B.西汉赵过

  C.东汉杜诗D.元黄道婆

  3.古罗马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产丝,织成锦乡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材料表明

  A.当时中国与罗马有直接贸易往来B.苏州是当时的丝织业中心

  C.中国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无比D.中国的丝织产品在罗马享有赞誉

  4.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上述现象主要可以用来说明

  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D.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5.到了明中期,皇帝设皇庄带头大量掠夺地产。弘治时,京畿的皇庄才有五座,占地一万二千八百余顷,到了正德即位,一月之间增添了七座,以后增至三十六座,共占地三万七千五百余顷……王公、勋戚、宦官等掠夺土地更是成风。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君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6.明清时期,全国形成了十大商帮,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这表明明清时期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帮利用地缘亲缘关系发展

  C.经济结构已发生重要转变D.资本主义萌芽得到迅速发展

  7.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解体”的主要表现是

  A.“机户”与“机工”的出现B.“男耕”与“女织”的分离

  C.列强凭借武力打开中国大门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8.李鸿章认为:“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为此,洋务派

  A.派遣留美学生B.创办近代民营企业

  C.开设新式学堂D.筹建近代新式海军

  9.1896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之后,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这一政策下,民族资本主义

  A.得到初步发展B.日益萎缩C.出现短暂春天D.陷入绝境

  10.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图中的F1包括

  ①政府支持②政局动荡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1.近代中国机制棉纺业的发展比较顺利,实得力于农村手织户给它提供的补充作用。面粉、针织、电器、日用化工等工业,自国外引进后大都是先用手工上马或利用家庭散工制,俟扩展市场后,再实行机械化的大生产。这可以用来说明

  A.传统手工业能为工业化所利用B.传统与现代化因素相互排斥

  C.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传统产业上D.机器大工业必然取代手工业

  12.下图为近代中国不同时期轻、重工业比例图(1937年为国统区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近代工业化进程处于停滞状态B.社会性质造成工业结构的畸形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不充分D.民主革命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13.1941年南京国民政府指出,战时一切政策的目标是固定不移的,即在短时间内求得军事上的胜利。为此,在经济政策上我们也应与军事外交的发展相联络,因时因地而制宜。基于此,国民政府

  A.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大力发展官僚资本主义

  C.调整国民经济布局D.推行统制经济政策

  14.1953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售,同时管制粮食市场,禁止私商经营粮食。1954年又扩大到油料、棉花、棉布等重要品种。这一政策的出台

  A.源于城市化进程引起的供需矛盾B.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条件

  C.有利地保障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D.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15.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柳随年曾提到这样的小故事:某年秋,国家计委干部去河北徐水搞共产主义规划,问老农一亩能产多少粮食,老农两次都不吭声,问到第三次的时候才用嘴指着牌子上的800斤。又问能产800斤吗?他说,包括秸秆在内。这一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过渡时期总路线D.大跃进运动

  16.1961年,我国国家信贷支农资金(农业贷款)年底余额为63.7亿元,到1965年上升为78.2亿元,占国家信贷资金总额的比例也由1961年的7.7%上升到1965年的11%。此变化表明

  A.国家财政经济出现明显好转B.经济工作重心移至农业方面

  C.国家对农业经济的重视提高D.国民经济调整已经基本完成

  17.1983年,《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一快一慢说明什么》的文章,提到北京市顺义县投资建立燕京啤酒厂,一年就顺利投产;山东省青岛市的青岛啤酒厂搞扩产,三年过去了连章都没盖全,“婆婆太多,相互掣肘”。这表明

  A.国家干预不利于经济的发展B.多种经济成分能够同时并存

  C.市场经济的地位得到了承认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18.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

  A.商业革命B.价格革命C.工业革命D.圈地运动

  19.“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意大利)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的商业危机

  B.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成为世界中心

  C.西班牙垄断了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

  D.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

  20.右图为近代三角贸易示意图,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后的国际分工

  B.工业革命时期资本积累的方式

  C.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

  D.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途径和走向

  21.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的法案,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

  A.西班牙B.法国C.美国D.荷兰

  22.下表反映了英国1650—1860年农业的相关信息。

  统计时间1750年1800年1851年

  小麦亩产量(单位:蒲式耳)82027

  统计时间1650年1800年1860年

  一个农业工人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的非农业人口(单位:人)1.52.56

  表中状况

  A.标志着英国经济实现近代化B.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结果

  C.制约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D.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23.“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主要是因为英国

  A.率先完成工业革命B.实行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D.航海技术世界

  24.20世纪初期,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当时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依赖的最新交通工具有

  ①汽车②蒸汽机车③汽船④飞机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25.恩格斯曾经指出:历来受人称赞的竞争自由已经日暮途穷……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B.工厂制度的形成

  C.经济结构的变动D.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20分,27题30分,共50分)

  26.(学考)(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就价值而言,一直到1720年为止,丝与绸都是第一位。乾隆时丝出口量与日俱增。乾隆二十四年李侍尧在一个奏折中指出: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缎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上海开埠之后,原来要绕道江西越过梅岭运到广东出口的江南生丝,可以就近从上海出口,1845年中国生丝出口量超过一万担。19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欧洲发生蚕瘟,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生丝减产,中国生丝出口增长更快了,1858年达到69000担,1868-1871年平均每年出口53631担。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上海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65家增至1929年的104家,无锡地区的开厂数从1922年的19家增至46家。厂丝产量也逐渐增加,全国厂丝出口量从1922年的8.9万担增至1929年的13.3万担,因此有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机器缫丝行业的“黄金时代”。虽然从国内生产看这一时期中国缫丝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国产厂丝主要供出口,在国际生丝市场上,中国丝所占相对份额却明显下降,从1895年的65.74%下降到1930年的21.76%,同期日本所占份额却从34.26%上升到68.04%。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时期至鸦片战争后我国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及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呈现的特点,并简析这种特点出现的原因。(10分)

  27.(30分)一个国家的成功有偶然的机会,但偶然机遇的被发现、被抓住与被充分利用,却又绝不是偶然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仅仅是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内积累的资本,是不足以触发一场工业革命的。重要的还有外部世界的作用。英国统治者“在扩大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发挥了强大的作用。特别是1651-1660年的航海条例,确立了英国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权。……外部世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还表现在国际市场的需求对技术革新的刺激方面。……英伦三岛之外的世界,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是有很大贡献的。

  ——摘编自许洁明《工业革命为什么起源于英国》

  材料二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派乔治?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前来中国,并带来了西方科技的新信息和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最初成果。……在18世纪时,清帝国的领土,人口都获得了发展,而国内市场和国内贸易也远远超过了欧洲。可遗憾的是对乔治?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所带来的西方现代化的最初成果,乾隆皇帝竟称西方先进的科技工业只不过是夸大其词而已。而整个清朝廷的官员们对一切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概不关心,对欧洲现代化的成果不屑一顾。

  ——摘编自郭维刚《近代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三特别是19世纪最后30年,是欧美列强争夺殖民地最激烈、最疯狂的年代,它们争夺的范围从亚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区延伸到内地,凡是可以开发的地区都有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整个世界都被帝国主义者瓜分殆尽。

  ——摘编自王章辉《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在英国最先发生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的积极影响。(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清政府错失机遇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6分)

  【答案】

  DBDCABBBADABDCDCDBDCDBAAD

  (1)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6分,一点2分,任答3点即可)特点:行业地位高;发展受外部世界影响大。(4分,一点2分,二点4分)

  (2)特点:机器缫丝业发展速度快;出口份额所占比例降低。(4分,一点2分,二点4分)原因:一战后西方相对萧条,经济处于恢复之中;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后殖产兴业,日本加大对外扩张。(6分,一点3分,任答2点即可)

  27.参考答案:

  (1)原因:国内外市场的建立;资本的原始积累;殖民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的建立;科学技术和人才因素的支持;善于抓住机遇,社会开放等。(9分)(每项3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满分,总分不得超过9分)

  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英国成为现代化工业国;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6分,一点3分,任答2点即可)

  (2)原因:统治阶级“天朝上国”的心态;小农经济的局限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影响。(每项3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满分,总分不得超过9分)

  (3)破坏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加快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

  建设性: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促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从破坏性和建设性二个方面做答,每一方面3分,任一方面答出其中任一项即可得满分,总分不得超过6分)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二】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鲁国国君对周天子的义务是

  A.缴纳贡赋和朝觐

  B.服从齐国的管理

  C.在鲁国分封卿士

  D.号令东方诸侯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诸侯国之后,各诸侯国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等,故选A;鲁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不可能服从齐国的管理,排除B;分封卿大夫是鲁国国君的权利而非义务,而士是由卿大夫分封,排除C;各诸侯国之间相对独立,鲁国国君无权令东方诸侯国,排除D。

  2.下图是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初期的行政区划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图中郡国和封国并存。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与地图上存在封国不符,排除A;结合所学,西汉初年在地方管理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故选B;西汉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后续的朝代吸取教训,没有再采用郡国并行制的的地方治理模式,排除CD。

  3.“选官标准是根据士人的世、状、品三条来评定。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品即确定品级。”这种选官制度是

  A.二十等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九品中正制就是地方中正官按照家世、道德、才能的标准评定士人等级,再向中央举荐的选官制度。材料反映由“世、状、品”来选官,符合九品中正制度,故选C;二十等爵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简言之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爵位,排除A;察举制是地方官按照才能和品德向中央举荐士人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科举制是隋唐以来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D。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断地分散和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转运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设立的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与丞相并列的三公,没有相权,排除A;“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既削弱相权,又加强皇权,故选B;宋朝的转运使主要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而通判是可以监察地方官的州郡官的副职,都无相权,排除C;元朝的中书省的确行使宰相职权,但体现不出相权削弱而是反弹,不符合题意,排除D。

  5.宋太祖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其主要目的是

  A.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C.扩大了中央的统治区域

  D.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是指在政治、财政和军事上侵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实际是要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故排除A,选D。材料没有体现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扩大了中央的统治区域的信息,排除C。

  6.与下表相关的朝代是

  再次实现大一统

  疆域空前辽阔

  设置宣慰司

  A.北宋

  B.元朝

  C.清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宋时期,我国政权并立,不符合“大一统”和疆域辽阔的信息,排除A;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元朝沿用的宣慰司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故选B。明清是继元以后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不符合“再次大一统”的限定,排除CD。

  7.元朝实行行省制,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赋予行省。这说明元代

  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C.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

  D.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提到了权力的分配问题,并未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虽然提到“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赋予行省”,但是并未体现“外重内轻”,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错误。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D正确。

  8.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A.明朝初废除丞相

  B.清朝设置军机处

  C.明朝初设置内阁

  D.清朝设置南书房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初废除丞相,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明成祖设立的内阁的权力来自皇权,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排除AC。雍正时期,为了处理西北军务,雍正帝在宫内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将命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选B;南书房作为清代辅政机构之一,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一定程度得到加强,排除D。

  9.“这种近代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为早期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活动输了血。”这里的“犯罪活动”是指

  A.向中国传播宗教

  B.从中国贩卖茶叶

  C.向中国走私鸦片

  D.对中国诉诸武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向中国传播宗教不能理解成国际犯罪活动,排除A;从中国贩卖茶叶是正当的商业活动,排除B;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选C;英国借口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而对中国诉诸武力,排除D。

  10.《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到l900年,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就由甲午战争前的80家,激增至933家。这说明《马关条约》

  A.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B.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

  C.加速了中国封建化的进程

  D.标志着中国完全殖民地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它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材料表明《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华设厂的总数增加显著,说明《马关条约》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故选A;材料与日本军国主义无关,排除B;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我国自然经济,客观上加速了我国近代化进程,排除C;《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排除D。

  11.“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这是因为

  A.戊戌变法使君主立宪的思潮广泛传播

  B.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

  C.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了民主科学精神

  D.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推向更高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民主主义成了正统……侵犯了这个神圣就要被人民抛弃”,可见主张人民主权、民主共和,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排除A;材料“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民主科学”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的信息,排除D。

  12.2019年是五四运动l00周年纪念,将这场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B.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成为主力,对这场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至此无产阶级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开始进入新阶段。这是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故A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激励了中国无产阶级,让中国革命看到了曙光,但不能决定五四运动的性质,故B错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并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的特点,故C错误。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其影响不如工人阶级,且知识分子的参加并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故D错误。

  13.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接替博古负总责,取消了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下列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面解决了政治组织问题

  B.彻底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

  C.主要解决了军事指挥问题

  D.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遵义会议若全面解决政治组织问题,必然会造成党的分裂,所以遵义会议也不可能彻底批判“左”倾错误思想,排除AB;长征期间,最紧迫的是解决严酷的军事斗争的指挥问题,否则长征将失败,所以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军事“左”倾指挥问题,故选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但正式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排除D。

  14.十四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是

  A.政治统一

  B.和平民主

  C.党派团结

  D.民族和睦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代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所以当时人民群众的愿望是和平、民主,反对内战,故选B。政治统一、党派团结和民族和睦是具体的国家政治愿望,与人民群众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D。

  15.三大战役历时四个多月,共歼敌154万人,国民党赖以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几乎丧失殆尽。这表明

  A.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基本结束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D.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经基本结束,排除A;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B;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军队主力,排除C;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面临严峻的军事斗争任务,如解放长江以南,而我国西北、西南还有大量国民党军队,西藏等地没有和平解放,排除D。

  16.习近平主席曾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九二共识"

  C.“一国两制”

  D.两岸“三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9年全国人大通过《告台湾同胞书》,倡导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但没有涉及政治基础问题,排除A;“九二共识"倡导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故选B;“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排除C;D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排除。

  17.在下图反映的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A正确。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毛泽东提出的新中国外交方针,与题意不符,故C、D项错误。

  18.伯利克里发表演讲:“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里的“全体人民”确切来说是指

  A.雅典居民

  B.雅典成年男子

  C.雅典公民

  D.雅典成年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权力。“人民”指的是“成年男性公民”是指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故选C。没有一定财产,不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雅典本地人成年男性仍不算公民。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排除在民主之外,ABD排除。

  19.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的是

  A.爱琴海文明形成

  B.梭伦改革

  C.克利斯提尼改革

  D.伯利克里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爱琴海文明形成是孕育雅典民主政治的环境,排除A;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在雅典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故选B;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实行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进一步削弱了氏族制残余。他还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排除C;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排除D。

  20.下表是关于某部法典的部分目录。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法典出自

  A.古代希腊

  B.古代中国

  C.古代罗马

  D.古巴比伦王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题干目录中的“法的渊源”“平民会决议”和“元老院决议”可以判断这是罗马法。从列举目录可以反映出这是罗马法的完善阶段,由此可推断是《民法大全》,故排除ABD,选C。

  21.1787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实行

  A.联邦制

  B.城邦制

  C.邦联制

  D.单一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而不是建立邦联制国家。美国独立后就是实行邦联,但是由于结构过于分散,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对此作了修改,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故排除C,选A;城邦制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如古希腊的雅典,排除B。单一制是指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具有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排除D。

  22.英国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具有渐进改革的特点。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获益的是

  A.英国的贵族阶级

  B.城镇无产者

  C.金融资产阶级

  D.工业资产阶级

  【答案】D

  【解析】

  【详解】1832年前的英国议会选举沿用中世纪沿袭下来的选举制度,引起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广大工人群众的不满,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利用广大人民的力量最终迫使英国议会进行了改革,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成为议会改革的受益者,故选D;A、C两项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受到工业资产阶级的冲击而相对削弱,排除;广大城市无产阶级仍然没有获得选举权,排除B。

  23.“国家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这一规定出自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AD采用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国王或皇帝,实行世袭制,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排除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联席会议”“任期七年”,可知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规定,故选C。

  24.《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由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纲领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革命纲领

  C.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

  D.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不能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就赋予其科学性,而是因为宣言系统的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昭示了共产主义原则,排除A;《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这是就其地位而言,并未涉及其科学性,排除B;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排除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所以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

  25.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取得的成果是

  A.*了沙皇专制统治

  B.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C.颁布了《土地法令》

  D.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二月革命*了沙皇专制统治,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政府,排除B;《土地法令》宣布废除土地私有制,确定了的苏维埃国家土地国有化的基础,排除C;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建立了人类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故选D。

  第Ⅱ卷

  注意事项:

  用O.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二、非选择题:共3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王位的世袭,由于宗法制度的完善,奉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的信条。因为有了确定的王位继承制度,所以西周的王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稳定的。

  ——据《公羊传》改写

  材料二皇帝制度中第一重要的事是皇位继承问题。自汉以后,皇帝在位时就先指定好自己的继承人——预立太子。但是皇帝只有一个,皇位只能一人来继承,而皇帝又总是儿孙满堂,他们个个都想当皇帝。自秦始皇开始,到皇帝制度被*为止,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历朝都有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演出一幕幕骨肉相残的悲剧。2000多年间,因嫡庶长幼争立而导致皇子被杀者十有八九,善终者不过十之一二。

  ——摘编自傅永聚《中国政治制度论纲》

  材料三雍正从根本上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这就是,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承人名单先亲自预先写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另写一道同样内容的密旨随身携带,以为必要时核对之用。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惟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

  ——据《清史稿》改写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在皇位继承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解决这一异化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

  (2)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争夺皇位而骨肉相残。

  (3)实行密建皇储的制度。否定了皇位继承上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位制;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确保了未来皇权不会旁落;激励了诸子的上进之心,避免了皇位继承上的纷争;适应了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由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予以贵不以长”,联系所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

  (2)第一小问,皇帝制度下,皇帝地位。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位只在皇帝一家相传,天下永远是皇帝一家所有,皇位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3)第一小问,由材料“改行密建皇储的制度”,可见建立了密建皇储的制度。第二小问,由材料“根本上废除了以嫡长制为前提预立皇太子的办法”,可见否定了皇位继承上长期实行的嫡长子继位制;由材料“在位皇帝将在诸子中选定的继承人名单先亲自预先写好”,可见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确保了未来皇权不会旁落;由材料“被选的人不分嫡庶长幼,惟以具有统治才能,能胜任皇帝之任,最符合根本的统治利益为准”,可见激励了诸子的上进之心,避免了皇位继承上的纷争,适应了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维护了政局的稳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l949年4月毛泽东诗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述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诗词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由材料“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反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第一小问,由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可知反映了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而由材料“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可见反映了*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意义主要从人民地位的变化、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世界政治力量改变的角度来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材料二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一超多强”格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超多强,的基本格局虽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突出表现为一超的实力与影响力在明显下降,多强的实力在上升,并进一步分化。

  ——《中国国防辛艮》2009年8月29日

  (1)材料一揭示了哪一国际关系格局?指出这一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材料二中的三幅图片各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些现象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二战以来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答案】(1)两极格局。1955年的华沙条约的签订。

  (2)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世界出现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3)特点:“一超多强”格局暂时不变,但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认识: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因素是大国的综合实力;二战后在短期内是两极格局,但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多极化趋势得以增强,最终会打破两极格局。

  【解析】

  【详解】(1)一小问,漫画反映美苏两分天下,共同主宰世界,可知是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第二小问,1949年北约建立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战略部署初步形成。1955年苏联与东欧七国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由图片并结合所学,1967年7月1日欧共体成立,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1970年大阪世博会建起太阳神塔,象征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一定程度改变世界的面貌,有力冲击力两极格局。

  (3)第一小问,由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一超多强’格局”,可见“一超多强”格局暂时不变,但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第二小问,围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原因、影响等说明。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