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一 > 高一历史教学教案人教版下册必修《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历史教学教案人教版下册必修《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021-05-13 16:08:58 浏览量:

  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永不消逝;一粒沙,只有投入大地,才能聚集力量。一个人只有依托集体,才能实现价值。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历史教学教案人教版下册必修《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高一历史教学教案人教版下册必修《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2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2 新知介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

  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国内: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它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评价

  (1)积极: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2)消极:损害了农民利益,不利于生产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连年的战争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本)

  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直因)

  2.概况(时间、目的)

  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目的:解决危机,稳定政权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4.特点:

  问题探究:新经济政策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这一政策“新”在何处呢?

  5.实质: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6.评价: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②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巩固了工农联盟

  ③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2.内容:

  (1)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2)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评价:

  (1)积极:

  ①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②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③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④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课后小结

  俄国十月革命后不同时期两个人物探索的三项政策:

  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时,人均粮食、肉类产量还达不到沙皇时代水平。

  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2.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 牺牲农业和农民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探索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平均主义到“先富”“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权力集中、民主法治匮乏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5.人类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三种模式

  西方模式:市场经济体制(英国为代表)

  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为代表)

  中国模式: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中国为代表)

  四、课堂练习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