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高一 > 高一历史政治暑假作业答案(后半部)

高一历史政治暑假作业答案(后半部)

2021-08-12 08:56:26 浏览量:

高一历史暑假作业答案(后半部)


  历史作业十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而不是在土地方面实行改革。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提供的信息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由此判断是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答案:B

  3、解析:结合1921年的时间,可知当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农民的暴动。答案:B

  4、解析:王六的话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实施,不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正确表述。答案:D

  5、解析:从材料中“粮食征购量”、“上升”等信息可知,粮食集中到国家手中,这有利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生活水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答案:B

  6、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提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等信息可看出A、C、D三项是正确的。答案:B

  7、解析:依据材料判断,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当时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未建立,农业政策是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①②说法错误。答案:B

  8、解析:题干材料中“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而言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摧毁”就意味着保留这些东西。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答案:B

  9、解析:从表格内容可看出,1923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当时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B

  10、解析:四个选项的表述极其接近,很显然A、B两项是从目的的角度作的阐述,C、D两项则是从原因的角度作的解析,而在A、B两项中B项是从属于A项的,因此A项是最准确的。答案:A

  11、解析:题中口号说明了存在强迫参加集体农庄的情况,恰恰说明农业集体化强行推进生产资料公有制,脱离了苏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B

  12、解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是计划经济,以行政命令取代市场,否定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新经济政策则是有限度地恢复私人资本主义,允许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因此,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市场和计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同,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答案:A

  13、解析: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一切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归集体所有,题中信息是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负面影响的反映,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C

  14、解析: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表现在政治方面是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经济方面是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适应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但它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答案:D

  15、解析:本题以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主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要抓住“新经济政策”这一关键信息,理解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后期引起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说明用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办法不行,必须先恢复国民经济,再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所以实行新经济政策,迂回前进,一方面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巩固了新生的政权。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罗斯福说这话是在经济危机时期,造成其原因是胡佛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所以他要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暂时的调整,来干预经济,开创了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结合社会主义借鉴资本主义的市场和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说明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两种手段即可。

  答案:(1)放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如学生答出新经济政策的任意两条内容亦可。)含义: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最后一点必须写出,其余两点写出任意一点即可。)

  (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意思:在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挽救经济危机。影响: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3)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采取什么发展模式归根结底是由国情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6、解析:(1)本题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视角命题。考查苏联和中国采取的不同工、农业政策及后果;(2)从中外历史对比的视角来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对比两国采取的不同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3)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注意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1)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3)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兼顾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历史作业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解析:由材料中“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可知A、B、C三项结论正确。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弊端,与赫鲁晓夫无关,故选D项。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和尊敬”是因为在面临问题时采取一系列措 施去解决问题,尽管这种措施不一定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念的束缚。答案:B

  3、解析:根据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等信息可知玉米运动主要是解决农业形势的严峻、解决粮食短缺,其最终结果是失败,且1937年已完成工业化,①③错误,失败原因是忽视客观条件,脱离实际,②是对玉米运动的正确表述,故选C。答案:C

  4、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中“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40%”等信息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B

  5、解析:D项不是改革的影响;A、B两项分别表述前期和后期影响;只有C项表述最全面、最准确。答案:C

  6、解析:出现题干中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体制原因,B、D两项能够起作用,但主要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故选A项。C项只适合赫鲁晓夫,不适合勃列日涅夫,排除。答案:A

  7、解析:由“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找不到……其他体系”、“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故选D项。答案:D

  8、解析: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答案:C

  9、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反映的根本问题是民族分离活动。答案:C

  10、解析:1931年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苏联工人不会失业;而到了1991年时,苏联解体,经济发展困难。而美国此时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生活水平非常高,故选C项。答案:C

  11、解析:采用排除法。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且经济改革收效甚微,可排除B、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说明改革道路不适合苏联国情。答案:A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苏联解体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答案:B

  13、解析:1990年是苏联解体的前夕,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导致苏联经济出现负增长,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答案:B

  14、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民主化”“私有化”“绝路、死路”等信息可知材料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答案:D

  15、解析:本题以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主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20世纪30年代”回答第一问。第(2)问要依据“形成贱民阶级”、“特权”、“对于国外的局势和状况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等信息分析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回答第二小问。

  答案:(1)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工作: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成效:完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工业强国。

  (2)①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根据:斯大林模式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②个人崇拜盛行,思维僵化,对国内外局势极度无知。根据:苏联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下,“伟大领袖”一人的思维代替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维,思想理论上只有一种观点,学术文化上只有一个学派,艺术创作上只有一种风格。

  16、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的三次重要改革,要从所给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组织答案。答题关键在于对不同时期的领导人进行客观全面地分析。

  答案:(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快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

  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

  (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错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

  历史作业十三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解析:二战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对外投资等可以看出,该体系的建立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答案:A

  2、解析: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48年,美国占56.4%”,可判断①正确。②本身不正确,不是整个资本主义阵营都被削弱,美国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③④虽然本身正确,但在表格中没有体现,表格只反映工业生产状况。故选D。答案:D

  3、解析:在战后一系列的重建活动中,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因此属于规划战后经济秩序。答案:D

  4、解析: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答案:A

  5、解析:由材料“美元”也被称作“美金”、“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可知为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答案:D

  6、解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于1944年,当时法西斯尚未完全投降,二战还未结束,故英、美、中、苏之间的合作仍在维持。答案:D

  7、解析:四个序号各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此都是正确的。答案:C

  8、解析: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支配地位是事实,但不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A

  9、解析:A、B、C三项是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定的,D项在1948年签订。

  答案:D

  10、解析:从材料中“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可知,这适应了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要求,①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答案:C

  11、解析:世界银行的资金来源于成员国认缴份额,认缴股份越多,所拥有的投票权越多,美国认缴股份最多,是持有世行股份最多的国家,故选D项。A、C两项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B项中“二战后”与题干中“2007年”不符。答案:D

  12、解析:四个组织分别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答案:A

  13、解析:联合国于其他三项性质相异。答案:A

  14、解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或局部不利世界经济的发展,但整体上适应了战后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答案:D

  15、解析:本题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体系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二中的“布雷顿森林”、“关贸总协定”等信息来归纳概括;第(2)问要注意时间范围,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即从二战后至今,在此基础上即可得出答案: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

  答案:(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即关贸总协定。

  (2)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或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

  16、解析:本题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的出处,即可知道会议的名称,再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召开会议的主要目的和美国在这次会议中唱主角的原因。第(2)问可依据会议的内容归纳“关系”,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宗旨”。

  答案:(1)名称:布雷顿森林会议。

  目的: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原因:战后美国工业在生产领域占压倒性优势,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确立了统治地位。

  (2)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依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决定,于1945年成立的。

  历史作业十四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理解能力。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在面对美苏争霸所带来的威胁,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不受美苏争霸所带来的影响,加强了联合,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但不可能消除西欧国家间的民族分歧和矛盾,所以④表述错误,应排除。答案:A

  2、解析:欧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元的正式启动说明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二者共同说明了B项,A、C、D三项存在知识性错误,排除。答案:B

  3、解析:从材料中“傀儡”、“取代”、“有黄星的蓝色抹布”等信息可知,杂志对欧盟的深化与扩大不满,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

  4、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商品、劳务和资本等的自由流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取消也并非该组织一成立就能废除的。答案:D

  5、解析:A项是欧盟的象征,仅在欧洲范围内;B项说的是东南亚联盟;C项说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属于任何一个地区;D项是亚太经合组织。答案:D

  6、解析:①③④均符合要求,②的说法不准确,如果真如②所述,就不会出现题干中的抗议活动了。答案:B

  7、解析:A、B、C三项不是推动因素,亚太经合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的状况和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故选D项。答案:D

  8、解析: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目的是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A项表述错在发展中国家,因为APEC也包括发达国家。B项错在民间交往,D项错在持久的结盟关系。答案:C

  9、解析:本题是排列组合题,③不是其基本原则内容,可以排除。故符合题意的是D项。答案:D

  10、解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推动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A、B、D三项都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受益不会超过发达国家。答案:C

  11、解析:从材料中“美国”、“我国最早”可提炼出A项,从材料中“标明‘焦油含量’”等信息可提炼出B、C两项,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底,故D项的说法是不准确的。答案:D

  12、解析:这一口号说明了世界与非洲经济发展的密不可分,说明经济全球化即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D项符合史实,但从题干中无法体现。答案:B

  13、解析: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联系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股市下跌,导致全球股市动荡就说明了这一点。答案:B

  14、解析:从材料中“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可知①②正确,③④也是推动因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答案:A

  15、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结合美国建国后制定的1787年宪法内容进行回答;第(2)问则结合罗斯福新政加以概括总结;第(3)问根据召开二十国领导人会议以国际协作共同应对危机进行回答。

  答案:(1)文献:“美国1787年宪法”。

  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说明:总统行使行政权,其议案需经国会审议;国会掌握立法权,可通过或否决总统提交的议案;国会通过的法案经总统批准,方可生效。

  (2)相似之处: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就业机会。

  特点:重视发展教育与科技以摆脱危机(或科教兴国);注意节能。

  (3)策略:加强国际协作,共同应对危机。

  原因:吸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利益相关。

  16、解析:本题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第(1)问要依据“全球化不可逆转”、“开放的世界”、“闭关自守”、“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等信息来分析归纳。第(2)问要抓住“90年代以来”这一限定,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归纳。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没有逻辑性错误即可。

  答案:(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要求;历史教训,闭关自守导致落后;中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需要。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出现了欧共体等区域集团组织;经济多极化趋势出现,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层出不穷。

  (3)第一种观点:“全球化”是与资本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随着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标志的近代工业革命的出现而日益成为现实的。

  第二种观点: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现代通讯手段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也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力图向全球扩张的产物。(只能选一种观点)

  历史作业十五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检测

  1、解析:此题的关键性语句是题干的后半部分。题目实际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耕农经济或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答案:A

  2、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鲁人擅长编织,而越人则喜欢赤脚,这样鲁人到越去,编织的东西卖不出去就会贫穷,说明这时私人手工业已经产生,“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不同的生活、生产习惯说明战国出现地域性经济差异,故①②③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受到歧视,故④排除。答案:C

  3、解析:从材料中“北史”“北齐”“宿铁刀”等信息可知,綦母怀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A项出现于东汉,B项出现于西汉,C项出现于南北朝,D项出现于清代,故选D项。 答案:D

  4、解析:北宋放宽了对商业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代表着坊市界限的城墙被拆除,商业区和居民区已经不再分开,排除④。答案:A

  5、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排除B、C两项;D项为干扰项,张居正之所以对商业有这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从整个材料所反映出的信息可知A项正确。 答案:A

  6、解析:从表格信息看中国古代某地居民出现了大量的工场主和商人,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

  7、解析:材料无法反映土地兼并导致自然经济解体,B项符合题意;“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即莫不志在良田”反映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之风盛行,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密切相关,导致了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答案:B

  8、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杭州水路交通便利,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可以确定是大运河的带动。答案:D

  9、解析: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故①错误。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故②③正确。会馆不存在雇佣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答案:C

  10、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心之一的说法错误,故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答案:C

  11、解析: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馆藏数以万计的中国陶瓷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水平备受西方社会敬慕。A、B、D三项由于所给材料不充分,难以推断出。答案:C

  12、解析:青铜器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青瓷最早出现于东汉,青花瓷出现于元朝,粉彩出现于明清。因此该收藏家生活时代不应早于明清。答案:D

  13、解析:南青北白是唐朝两大制瓷系统,故A项错。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定窑在河北,汝窑在河南宝丰,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官窑在河南开封,钧窑在河南禹州,故B项错误。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故D项错误。 答案:C

  14、解析:第(1)问对材料进行概括;第(2)问把材料二与材料一进行比较,即可得出“市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的答案;第(3)问可以依据材料从“市”所处位置与管理设置方面进行比较;第(4)问要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历史作业十六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检测

  1、解析:注意时间:19世纪40 60年代。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A项中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B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为扩大税源,一度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项亦可排除。 答案:D

  2、解析: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这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突出特点是耕与织的结合。甲午战争后,农户的纺车不再使用,表明耕与织的进一步分离,因此其本质上反映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答案:D

  3、解析:注意关键词——直接原因。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商人经营的限制,商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B

  4、解析:1914 1918年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④说法错误。一战后列强又卷土重来。 答案:C

  5、解析:②为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萎缩的原因,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答案:A

  6、解析:题中公和永缫丝厂的机器都是外国生产,技术人员也由外国人担任,市场也依赖国外市场,一旦外国的剥削压迫加大,其发展就受到限制,体现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极大依赖性。 答案:D

  7、解析:从材料中蜡烛上“实业”的字样可知A项正确,从破扇子上的“提倡”字样可知B项正确,从整体上可知D项正确,本国官僚资本的挤压不属于外来的狂风骤雨,故选C项。 答案:C

  8、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阻力之一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而荣德生的做法体现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社会责任感。材料中除了有上海企业,还有无锡企业,但没有反映出官僚资本。 答案:C

  9、解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自然经济的束缚,始终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故选A项。 答案:A

  10、解析:①是封建经济,②是洋务企业,③是外资企业,④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⑤是官僚资本主义。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一战期间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之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重又萧条。后经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又有较快的发展。而建国之后经过对民族工商业的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又蓬勃发展。这些曲折在D—E段没有体现,故描述有误。 答案:D

  12、解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采取发展工商业的措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图片”救国”等信息也可以看出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进步的潮流。而②③都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故B项正确。 答案:B

  13、解析:④中“晚清政府”不符合第四个时期“1912 1939年”,因为清政府在1912年已被推翻,故选A项。 答案:A

  14、解析:第(1)问要从税率的高低变化中分析特点,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意义。第(2)问要围绕税率的高低来考虑。第(3)问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参考答案:(1)特点:税率比较合理、正常。意义:对英国等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商品倾销具有一定阻挡作用,对中国落后的民族经济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2)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由比较正常税率降到非常低的税率。

  (3)①关税税率降低,外国商品大量倾销到中国,使中国民族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发展缓慢。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大批手工业者、农民破产。③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外国商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历史作业十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检测

  1、解析:由于我国建国后工业基础薄弱,所以“一五”计划在工业建设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答案:A

  2、解析:从材料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过渡时期。 答案:B

  3、解析: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通过改造,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性质,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案:A

  4、解析:从材料中的”互助组”和“公私合营”可知,这是三大改造的内容。 答案:B

  5、解析:当地干部的汇报反映了“大跃进”运动时期的浮夸风现象,”大跃进”运动是根据总路线的精神而发动的,排除①。 答案:C

  6、解析:从图表可以看出,1957 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在这一时期党的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并且不断发展,最后出现1959 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 答案:B

  7、解析:“大炼钢铁”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生产上追求高速度在工业方面的表现。 答案:C

  8、解析:抓住时间——1961年,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答案为B项。 答案:B

  9、解析:关键词是“1962年”及“吃穿用”“农轻重”。从1960年起,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侧重调整农轻重比例失衡问题,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D

  10、解析:④是抗美援朝时期,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①是“文革”时期,③是当今社会的网络流行语。 答案:B

  11、解析:“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工作和邓小平的全面整顿都使经济有所回升,据此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C

  12、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D

  13、解析:①应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题干中农民的做法仅是我国农村改革早期的尝试,后来才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③错误。 答案:D

  14、解析:第(1)问“道路”注意是革命道路,明确其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而“建设成就”主要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也是依据教材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短期内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超越国情。

  (3)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5、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判断此项决定应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分析意义时可从”第一个”的角度入手。第(2)问可从政策保障、体制创新等角度说明其平稳过渡的条件;说明影响时可从对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说明。第(3)问可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两个方面分别说明即可。

  参考答案:(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历史作业十八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专题检测

  1、解析:从题干和图片获取的历史信息说明,该船最有可能是15世纪末欧洲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出现的。该船的风帆设计体现了造船技术的进步;风帆上的十字架表明基督教的背景;环球航行最早是麦哲伦开始进行的,时间是16世纪,故排除③。 答案:D

  2、解析:15世纪末到达这一地区的是达伽马。迪亚士只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到达的是美洲,麦哲伦是16世纪才开始环球航行的。 答案:B

  3、解析:当时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中国仍是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的差异注定了航海上的影响大小。 答案:B

  4、解析: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向西到达美洲的新航路,迪亚士开辟了从欧洲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的新航路,达伽马开辟了从欧洲经好望角到达印度的新航路,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解析:桑丘年老的时候,新航路已经开辟出来,胡椒的价格会下降。 答案:D

  6、解析:早期殖民扩张都是依靠武力征服进行的,①正确;荷兰、英国等都以组建大型商业公司的形式对外扩张,②正确;暴力掠夺、不平等贸易和黑奴贸易是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③正确。 答案:C

  7、解析:黑奴运往美洲主要是作为农场或矿山的苦力,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所以更谈不上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8、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趋势。 答案:C

  9、解析:对欧洲殖民者而言,美洲是“无主”土地,他们最先“发现”了美洲,所以认为自己完全有理由成为这块所谓“新土地”的主人,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是比较中性的表述,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C项适用于评价麦哲伦船队的航行。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10、解析: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故C项正确。农耕文明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故A项错误;农耕文明的生产动力是牛耕,工业文明的生产动力是蒸汽机,故B项错误;工业文明时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注意时间: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生产了大量的产品,需要运输,因而推动了马路的出现。 答案:C

  12、解析:从材料中的“火车”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使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C

  13、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图文信息。对于早期西、葡等国的殖民扩张活动要联系到新航路的开辟活动,而对于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也要联系到大规模的远洋探险活动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参考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的工业基础薄弱,无法平衡国际贸易中的逆差;大量的金银用于庞大的军费开支;两国的王室用大量的钱财偿还债务和购买奢侈品。总之,资金没有用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2)美洲、大洋洲、东南亚。人口从欧洲流向美洲。原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动力: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手段:倾销廉价商品。

  (4)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历史作业十九 20世纪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专题检测

  1、解析:分期付款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答案:D

  2、解析:注意表格材料的时间为“1933 1937年”,在此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面对经济大萧条宣布实施新政。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经济逐渐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工农业生产明显恢复。 答案:A

  3、解析:从材料信息“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体上来说,是相当美好的”可以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改革,没有使资本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4、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战后发达国家采用了建立国营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 答案:D

  5、解析:福利政策的实施,造成了国家巨额的财政赤字,也影响到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才有了德国总理的感慨。科尔的意思是说福利政策需要调整而不是废除。 答案:D

  6、解析: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一些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西欧、日本经济恢复,冲击着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所以B、C、D三项均是弗里德曼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而不是50年代。 答案:A

  7、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二战后西方国家“人民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股票分散化、资本社会化,导致资本家无法拥有全部企业所有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决定权掌握在了工人手中,资本家依然控制着企业,因为他们拥有的股票数量足够控制企业。 答案:C

  8、解析:“滞”即经济发展滞缓,“胀”即通货膨胀。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即为“滞胀”。 答案:C

  9、解析: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上台,采取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答案:D

  10、解析: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上台,采取了“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 答案:D

  11、解析:1918年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A

  12、解析: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破坏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B

  13、解析:第(1)问从革命者和西方人士的角度入手,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作用。第(2)问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第(3)问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就可以回答法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以及“自由的缺点”和“计划的优点”。第(4)问只要包含“计划”与“市场”即可。

  参考答案:(1)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触动了垄断集团的利益;罗斯福总统采取的国家干预方式违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原则,不被理解。

  (3)制订经济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缺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政策不能调节资本主义市场自身矛盾。优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计划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历史作业二十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专题检测

  1、解析:①属于客观有利条件,②是美国自身的有利条件。③与史实不符合,西欧国家普遍衰落,排除③。④是美国推行“世界经济蓝图”的结果而非条件,排除④。故正确的只有①和②。 答案:A

  2、解析: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该体系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但对今天的国际金融体系仍有重大影响。 答案:A

  3、解析:A项错在“直接”;C项与题意无关;D项结论错误,欧洲的经济中心地位早已开始动摇。雄厚的经济实力才是美国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根本原因。 答案:B

  4、解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了解决会员国金融危机而提供短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 答案:B

  5、解析: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步瓦解,故④不符合题意。①②体现了世界金融的制度化,③反映了国际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故选C项。 答案:C

  6、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关贸总协定生效后,世界各国关税明显降低,世界贸易不断发展。A项结论错误,B、D两项与题意无关。 答案:C

  7、解析:本题考查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影响的理解,④是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A

  8、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以判断①②正确。国际经济体系的建立,符合二战以来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它能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维护政治稳定。 答案:D

  9、解析:欧元是欧洲统一的货币,而货币装在口袋里,故欧元被誉为“口袋里的欧洲”。欧洲国家自觉地放弃货币主权,接受一种新货币——欧元,这说明了欧洲一体化成为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答案:A

  10、解析: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表明欧洲在一体化进程中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欧盟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B

  11、解析:并不是所有亚洲国家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B

  12、解析:世贸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加入世贸组织说明中国才真正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主流。从材料中的时间限定“1971年”“30年后”也可以判断出这一事件发生在2001年,而正是这一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13、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得出。第(2)问依据材料分析概括得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第(3)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影响。第(4)问首先应明确观点,然后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和时代背景分析原因。第(5)问结合现实提出合理化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二战前国际金融领域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战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发生重大变化(或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盟主,实力空前强大);美国实行对外经济扩张,企图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特征: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变化:美元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原因:欧洲经济恢复;欧洲国家逐渐走向联合。

  (3)局面: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影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4)不能实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一个发达国家主导,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构建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

  (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加强宏观调控;重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等。(言之有理即可)

  14.析:第(1)问要求既要看到发展,又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2)问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第(3)问要求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客观评价。

  参考答案:(1)问题: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贫富分化、南北对立问题日趋严重。根源: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作用,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科学技术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2)否。这是一个典型的污染转移事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机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历史作业二十一 必修二经济史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

  1.D 2.B 3.B 4.B

  5.A.解析:从材料分析可得出商人富裕后买田置地,从中即可看出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

  6.A.解析:本题为材料信息题。从“养个肥猪千斤还要多”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

  7.C 解析:A..B两副图是文艺复兴时的作品反映了人的发现;后两副图是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变化反映了世界的发现。

  8.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罗斯福关注下层民众的改革措施是以工代赈。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9.D

  10.D 解析:对于先进的西方文明,仅仅因为不合“尊卑”的观念就废弃,起到阻碍最大的就是封建的观念。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封建观念根深蒂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汽车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说明。

  11.A.

  12.C 解析:分析材料中1475----1597年的时间,A.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在英国快速发展;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本题选C项,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价格指数变大。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的竞争。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13.C

  14.A 解析:“新经济”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90年代由美国一家杂志首先提出的,四个选项都正确。

  15.C 解析:从火柴中“救国”的商标可得知是民族资本家具有实业救国思想

  16.D 解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区出现,该图主要反映的是东京的经济发展状况,从画种上说应该是世俗风情画,不是人文画。

  17.A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有关表现,根据所学:“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等。成语“朝秦暮楚”(商人白天在秦国,晚上到楚国)正反映了古代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于各地;商业交通比较发达;长途贩运兴盛。第④项当时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中心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城市。

  1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信息的传递。

  19.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在1800—1890年农村人口一直下降,而城镇居民和工人越来越多,恰好表明英国工业革命使得人口大迁徙:农业人口大量转化为工业人口和城镇居民。

  20.C 解析:根据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乙丙丁三省的表述正确,而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故甲的表述错误。

  21.D 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中国自然经济不断解体;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打击了城市手工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等。根据这些知识点,①③④三项说法正确,②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本题选D项。

  22.D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罗斯福改革中对“一无所有的人”的改革措施是整顿工业生产;民生:以工代赈等;缓和阶级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23.B 解析:右图是东汉杜诗创造的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

  24.A.

  2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归纳能力,B项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1)商业经济的繁华建立在农耕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分)

  (2)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剥削。(4分)采用机器生产,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

  (3)发展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2分)

  (4)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伴随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括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3分)(答出以上任意3点即可得满分)

  27.(1)特征:以血缘为基础,累世同居;共同生产,财产共有共享;家庭关系和谐。(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目的: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4分)

  (2)是(2分)。理由:政治运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或商品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经济基础;思想解放运动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符合题意即可得6分)

  (3)政治上,传统的封建家长制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传统家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传统的封建家庭伦理观念阻碍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不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政治、经济、思想各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2分)

  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答案若只表达为“政治因素、经济、文化因素”,只可给 2 分)

  28.(1)有利的商业环境:①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市各处;

  ②农村“草市"更加普遍;

  ③商业经营时间不受限制;

  ④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4分)

  积极影响:小生产者风险降低,有利于保护小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手工业的发展。(2分)

  消极影响:加强了政府对手工业的控制,不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阻碍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不利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2)新变化:传统行会向近代化发展(或逐渐资本主义化),出现了与外贸相关的新行会。(4分)

  主要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掠夺,客观上促使近代中国社会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不断扩大;

  ②开放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6分)

  历史作业二十二 必修二经济史综合检测(二)

  一、选择题:

  1—5 BADBB 6—10 DCACA 11—15 BDADB 16—20 DCCBB 21—25 DDBDA

  26、(共17分)

  (1)经济思想: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2分)。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形成;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分)

  (2)异:郑观应主张以商立国;张謇主张以工立国,重点发展棉、铁工业(2分)。

  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分)

  (3)变化:由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为贸易自由主义政策。(2分)

  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国家政权;工人群众的支持。(3分)

  (4)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具体的国情制定本国的经济政策。(2分)

  27、(共17分)

  (1)含义:中国实行海禁;西方新航路开辟。(2分)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不管锁国政策。(2分)

  (2)模式创新:英国实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市场经济模式。(2分)

  共同原因:资产阶级统治和民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与推动。(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交通工具盒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为世界市场发展创造条件。(5分)

  积极影响: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2分);中国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

  28、(共16分)

  (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2分);

  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分);

  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2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2分,举一例说明即可)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1分)。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2分)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1分)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2分)

  地理暑假作业答案

  暑假作业(二十一)

  一、选择题

  1-5:CADDB 6-10:ABCCC

  二、综合题

  11:(1)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人口数量

  (2)减少人口数量

  (3)②

  (4)加工制作

  暑假作业(二十二)

  1—5 BAADC 6—10 CBBBB

  11—15 BDCCD 16—17 BD

  18.答案:(1)水  木  天王

  (2)地内  地外   地外

  (3)A   B  (4)哈雷彗星

  (5)绘图略(逆时针方向)

  暑假作业(二十三)

  1—5 BDCBB 6—10 DCCBA

  11—13 ACA

  14.答案:(1)从位置上看,水星距离太阳太近,温度过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

  (2)天王星距离太阳太远,温度过低,分子牢牢地聚集在一起,只能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3)从自身质量和体积看,月球较小,其引力不能使大气在周围聚集,而木星的质量和体积又太大,其引力过强,使大气紧贴表面,二者都不具备形成大气层的条件,更谈不上存在生命。

  (4)从生命孕育的最初环境来看,只有地球经过特殊的地质变化形成原始的海洋,其他行星都不具备形成海洋的条件。

  (5)

  

 

  暑假作业(二十四)

  1—5 DDDAD 6—10 DBDBB

  11—15 DDCDB 16—20 ABACD

  暑假作业(二十五)

  1—5 ADDAB 6—10 CCDCD

  11—15 CBCDC 16 C

  17.答案:(1)B (2)C (3)在地球上,竖直下落的物体发生东偏;从赤道向两极偏移距离逐渐增加

  18.答案:(1)B A (2)短 恒星日比太阳日少转59′ (3)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暑假作业(二十六)

  1—5 BCBCB 6—10 CCAAD

  11—15 CCBCB 16 D

  17答案:(1)60°E 180° (2)22 4

  18答案:(1)6月22日,冬季。 (2)(23°26′N,45°E)。 (3)135°W向西到180°。135°E向东到180°。

  (4)昏线。

  19答案:(1)23.5°S 66.5°N~90°N(或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2)12 22 12 14 (3)D (4)A

  暑假作业(二十七)

  1—5 DBCDC 6—10 BBBDD

  11—15 CCBAC 16—20 ABBBC

  21—23 ACD

  24答案:(1)h°N 赤道 (2)北极点 0≤h≤23°26′ (3)②③ 2h (4)D

  25答案:(1)冬至日 极昼 (2)23.5°S(南回归线) 北 (3)66.5° 8 16 (4)小 等长 (5)AC

  暑假作业(二十八)

  1—5 BDDCA 6—10 BCCCD

  11—15 CADCD 16—20 AADDD

  21—23 DBD

  暑假作业(二十九)

  1—5 CBADA 6—10 CCDAA

  11—15 BCBAB 16—18 ACB

  19答案:(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上涌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0答案:(1)石灰岩 花岗岩 玄武岩 (2)B种岩石适合作建筑装饰材料,因为B属于侵入岩,在地下冷却较慢,物质有充足的时间结晶,岩石致密、坚硬。而C种岩石是喷出岩,常有气孔构造,故不太适合作建筑装饰材料。 (3)变质作用;大理岩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容易与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暑假作业(三十)

  1—5 DDACA 6—10 ACCBA

  11—15 BDAAD 16 A

  17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

  (2)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性松软容易被侵蚀

  (3) 甲   乙

  (4) 喀斯特  云贵

  18答案:(1)A 亚欧板块 (2)美洲 南极洲 (3)环太平洋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 (4)南极洲 美洲 消亡

  暑假作业(三十一)

  1—5 CBBBC 6—10 BCCBD

  11—15 CDDAC 16—20 DABBD

  21答案:(1)北 河流右岸侵蚀明显 (2)A处沿断层线岩石破碎,易受侵蚀 B处地壳上升,河流下蚀 C处流速变缓,以堆积作用为主 (3)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含沙量增大,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采育结合 (4)水源 地形

  暑假作业(三十二)

  1—5 ADCDA 6—10 BBBDD

  11—15 CBADD 16—18 ACA

  19答案:(1)②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工厂烟囱排放大量煤烟、粉尘和硫氧化合物,使凝结核增多,空气污浊,烟雾弥漫   地区内气温下部低于上部,抑制了气流的上升,不利于扩散,加重了低层大气的污染程度   城市位于凹地,气流不易扩散、稀释,加剧了居民受害程度

  20答案:(1)F D C H CH F K (2)CK F 减小

  暑假作业(三十三)

  1—5 CCADB 6—10 DBCBB

  11—15 BACAD 16—17 DD

  18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3)平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成一夹角 北 风向向右偏转 (5)N N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19答案:(1)①②③ (2)④ (3)⑤ (4)A 上升 B 下沉 (5)热力环流

  暑假作业(三十四)

  1—5 CCDDA 6—10 CBCDB

  11—12 BB

  13答案:(1)冬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 (3)副热带高气压带 C气流较暖且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和赤道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和极地 高 多晴朗天气 (5)终年温和湿润

  14答案:(1)如下图:

  (2)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3)见上图

  (4)西 极地东

  (5)冬季 亚洲高 海洋 带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6)西北风

  暑假作业(三十五)

  1—5 CCADA 6—10 DCCBC

  11—14 ABBC

  15答案:(1)七 (2)我国东部: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16答案:(1)7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2)东南 (3)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 (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暑假作业(三十六)

  1—5 ABADC 6—10 ADDBC

  11—15 DDCBA 16—19 CDAA

  20答案:(1)丙 (2)冷锋 寒潮 F 夏季 副热带高 东北(季) 昼短夜长 (3)AB ① (4)由晴朗转为阴雨天气,之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21答案:(1)略 (2)气旋 气流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阴雨

  暑假作业(三十七)

  1—5 CABBC 6—10 DBDCA

  11—16 BCAACA

  17答案:(1)降雨量 大气降水 (2)夏季 降水量大 (3)B (4)海陆间循环 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淡水资源得以再生

  18答案:(1)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蒸腾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蒸发 下渗 降水 (2)移动 运动 物理 (3)③ (4)⑤

  暑假作业(三十八)

  1—5 AACCB 6—10 DBBCA

  11—15 DACCA 16— 19 DCDC

  20答案:(1)图略(顺时针方向流动) (2)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3)来自A附近海域污染的扩散 (4)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21答案:(1)北

  (2)暖 寒 A处海水温度比两侧高,为暖流,B处反之

  (3)渔业资源 位于寒暖流交汇处

  (4)日本暖流 千岛寒流

  综合测试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10 CCBCAABCAC

  11—20 BCDABDDBAA

  21—30 CCBDCBCCDA

  31—35 ABDAB

  36-40:C:D:B:A:C

  41-45:B:C:C:A:C

  46-50:A:C:C:C:B

  三、综合题

  46.(每空1分,共9分)

  (1)尼日利亚 1.9% (2)传统 现代

  (3)少年儿童比重大;教育经费不足,劳动力过剩;计划生育

  (4)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47.(共11分)

  (1)AC (2)A 商业 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3)住宅 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2分) (4)2 6

  (5)地价便宜,对市中心环境影响少(或降低地价,保护环境)(2分)

  48(共6分)

  (1) 英国 逆城市化 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升,城市与郊区交通发达,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只要答对两方面就得2分)

  (2) 经济 (3)B

  49.(1)D(1分)

  接近铁路,便于运输煤炭,又处于与主导风向垂直地带的郊外,对市区影响小(2分)

  (2)C (1分)

  处于河流上游,且可以拦坝修建一小型水库,水源充足,水质好(2分)

  (3)B (1分)

  处于河流下游,且远离居民区,不会影响居民区的水质(2分)

  (4)A(1分) 处于市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于就近消费(2分)

  (5)东北(1分)

  有大片平地,且在河流下游,便于耕作、灌溉,离城市较近,便于农副产品运到居民区(2分)

  (6)西(1分) 将工厂、铁路与城市隔开,可减轻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2分)

  综合测试二

  一、选择题:

  1~5.ACDCA 6~10.DACDB 11~15.CCACC

  16~20.DCCAA 21~25.DDADC 26~30.ABDDB 31~35.CBCDA

  二、综合题:

  36. (10分,每空1分)

  (1)

  

 

  37.(1)位于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靠近河流(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夏季温和,降水丰富。(任意三点即可,共3分)

  (2)有利条件:

  靠近城镇,市场需求大, 临近公路,交通便利,河流经过,灌溉便利。(3分)

  (3)种植业 畜牧业 “混合农业” (3分)。

  (4) B (1分)。

  38.(1)中国电视机产量(或比重)上升(2分) 美国和日本电视机产量(或比重)下降(2分) (2)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便利,劳动力廉价而丰富,国家政策支持和投资环境较好,制造业集中,生产技术较好,国内和国际市场广阔(每点1分,共6分)

  政治

  政治作业17参考答案:

  1——12ABCAC ABACA DB

  13、①通过公示,保障公民知情权,保证听证会程序正当、有序进行。

  ②通过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证听证会能发现拟定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方利益。

  ③通过舆论监督,保证听证会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14、科技发展拓宽了公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科技发展有利于政府更好听取民意,提高决策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政务公开,接受人民监督;科技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政治作业18 公民的政治生活二参考答案:

  1——12ADACAACDCCDB

  13、①公民应充分行使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2分)积极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1分)②政府应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分)充分行使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3分)14、建议:全国人大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 理论依据:全国人大是最高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 建议:公民对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等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 理论依据: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建议:公民要遵守法律,自觉爱护文物。 理论依据: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政治作业19 公民的政治生活三参考答案:

  1——12DCBBDBDABBDC

  13、①公民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网民在互联网上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3分)

  ②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旅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依法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自觉抵制网络虚假信息。(3分)

  ③公民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有序发布网络信息,维护国家安全、安全和利益,不得危害国家利益。(3分)

  ④公民要支持、监督政府治理网络环境,有效防止网络虚假信息传播。(3分)

  (考生若答出“有序参与”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2分

  14、甲观点:

  ①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推进全民阅读需要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以主人翁精神自觉自愿参与,观点有其合理性。(4分)

  ② 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承担着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的职责,所以,不能认为政府没必要参与。(4分)

  ③政府也不能包办一切。政府权力是有限的,在全民阅读中,政府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不能过多的干涉公民的阅读隐私。(4分)

  乙观点:

  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承担着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推进全民阅读,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的职责,所以,在全民阅读中,政府应该相应的责任。(4分)

  ②政府也不能包办一切,在全民阅读中,政府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不能过多的干涉公民的阅读隐私。(4分)

  ③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推进全民阅读更需要公民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以主人翁精神自觉自愿参与,以自身力量促进国家发展。(4分)

  政治作业20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参考答案:

  1——12DBACCACADCCC

  13、①实行大部制改革,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②有利于加强对政府行使权力的监督,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14、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有利于做到权责统一,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做到严格执法,提高监管效能。③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有利于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提高行政效能。④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提高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每个要点2分)

  政治作业21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二参考答案:

  1——12BCDDCBCCCABA

  1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1分)②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这就要求山东省政府不断强化民生观念,切实解决民生问题。(2分)③我国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民生大单”主要涉及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五个领域以及农业、文化方面,这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2分)④是建设有权威政府的内在要求。山东省政府切实落实承诺,极大的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2分)

  14、①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尊重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减少行政收费,提高行政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③在决策环节,审慎行使审批权力,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健全审批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④在执行环节,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合法审批、审批程序正当、权责统一,⑤在监督环节,增强行政审批透明度,加强内部监督,接受外部监督。

  政治作业22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三参考答案:

  1——12DCCCDACCCDBB

  13、①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4分)②政府履行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环境。(4分)③ 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4分)

  14、①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中坚持“政府主导”是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市场监管等职能(或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的要求;(3分)

  ②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但与此同时,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主导”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4分) ③“政府主导”并不意味着包办一切,我国政府要简政放权,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促进文化开放水平的提高。(3分)

  政治作业2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

  1——12DCADDDCCCCBD

  13、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依法执政,制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2分)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要民主执政,要为人民创造宜居适度空间。(3分)③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党要科学执政,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3分)

  14、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2分)

  ②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是由党的宗旨决定的。(2分)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体现了我们党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客观要求。(2分)

  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坚持为民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分)

  政治作业2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

  1——12CBBABBCDCBDB

  13、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省级人大推行法律草案表决前评估制度,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有序参与意识,实现科学、民主立法,是通过行使立法权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③人大提前介入底线民生财政预算编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是通过行使监督权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④建立人大代表在线交流平台系统,方便人大代表履行职权,开展人大代表能力培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这些都有利于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14、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发挥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的作用。习总书记倡导厉行节约,就是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的体现。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厉行节约,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政治作业2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

  1——12CDCACBDADDDA

  13、党通过会议,提出战略和作出部署,来加强对创新的领导。(3分)党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经济实际,通过科学执政,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3分)

  国务院履行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创新。(3分)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科学决策,制定促进创新的政策。(3分)

  14、党通过大数据掌握国家发展情况,把握国家发展规律,了解民意,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提高执政能力,更好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4分)

  政府通过大数据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凝聚智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多元互动,民主决策;(4分)

  政府通过对大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科学预测民众公共服务需求,正确行使职能,提供更加智能与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4分)

  政治作业26 当代国际社会一

  1——12BBBABACBCCDB

  13、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上述做法体现了对国家主权的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述做法坚定地维护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14、①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等基本权利,因此中国主张主权国家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尊重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前提。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在坚定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其他国家合理关切。③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我国主张尊重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与各国合作,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政治作业27 当代国际社会二

  1——12CCBBBACBDBAD

  1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和平与发展史当今时代主题,以往列强通过侵略扩张而崛起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要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中国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维护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化解“中国威胁论”。否则,中国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良好国际环境,有可能被孤立,中国梦也会成为泡影。

  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使我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有利于走通和平发展道路。

  14、①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维护人民生存权益。(3分)

  ②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自立、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分)

  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独立自主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3分)

  政治作业28 当代国际社会三

  1——12CBAAADCADACD

  13、①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分)

  ②这种发展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落后、贫困、危机、债务等问题,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改善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4分)有助于增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分)

  14、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做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3分)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做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3分) 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要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促进中国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另一方面要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体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3分) 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要遵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努力为建设国际新秩序作贡献,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3分)

  政治作业29 政治生活综合测试

  1——13DCCBCDCBCDCDA

  14、①通过公示,保障公民知情权,保证听证会程序正当、有序进行。

  ②通过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保证听证会能发现拟定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各方利益。

  ③通过舆论监督,保证听证会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政治作业30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

  ABADBACCAACDBDB

  政治作业3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二

  ABBACCACDBABDAC

  政治作业32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三

  CDCBDCBDCDBCADB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