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历史课件 > 初一 >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2021-05-25 16:55:44 浏览量: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2.掌握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

  3.掌握隋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

  4.掌握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相似性的比较,以及对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激发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的崇敬之情。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2.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1.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2.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故事穿插法。

  3.比较分析法。(文史结合)

  4.联系现实讲解法。

  5.图示法。充分利用图片资料,使学生对课本上内容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6.讨论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电脑

  2.相关图片资料

  3.《西游记》音像制品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放录像《西游记》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一个片断,然后提问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电视剧《西游记》里的一个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电视剧?

  [学生回答]《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西天取经的故事。

  [教师引导]《西游记》里的唐僧,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就是唐朝的玄奘和尚。唐玄奘历尽艰辛千里求法之事通过后人的改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那么,唐玄奘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到西天求法与《西游记》里讲到的取经故事有什么区别?这些,在我们学完这一节课的内容之后,就会明白的。

  导入语例示二:

  [投影显示]

  同学们,上面的这尊坐像是一件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1980年4月曾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展出,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你知道这尊塑像塑的是谁吗?他是哪国人?他有什么事迹?为什么会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导入语例示三:

  [投影显示]

  同学们,投影打出的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与外交往的一个场面。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一千三百多年前,天竺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国都曲女城举行规模盛大的佛学辩论会。到会的有十八个国王及僧人六七千人,还有许多老百姓。在这次盛会上担任主讲的,是来自唐朝的佛学大师玄奘。玄奘宣讲佛学论文,大家都被他的精辟论述所折服,没有人能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按天竺风俗请玄奘乘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陪同者高声呼喊:“中国法师阐释佛经,破除异端邪说,十八天来,无人能敌。”人们在两旁歌唱欢呼。玄奘怎么会到天竺去?玄奘讲法是怎么回事?那时中外交往上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事迹?等学习完这一课的内容,我们就会了解到当时的情况。

  [板书]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

  [教师引导]隋唐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对外交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气象。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一段,然后找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陆路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越葱岭到达波斯、大食、欧洲,向南到达印度。水路从扬州出发,向东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到达东南亚、南亚、一直到西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对外交通发达是唐时对外交往活跃的一个主要原因。那么,唐时对外交往活动比较活跃的其他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讨论以后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先进,尤其是唐朝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威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生乙:唐政府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给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

  [教师分析]唐朝时期,中外交往异常频繁,周围国家派遣来唐的使节和商人、学者、僧人、旅游者,人数众多、络绎不绝,其足迹遍及唐朝的北方和南方。这些外国人不仅和唐朝进行双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而且他们之间又彼此接触,进行了多边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在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罕见的桥梁作用,是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中国历史上,两汉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高潮,唐朝是第二个高潮。唐朝能够成为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除了有发达的对外交通外,主要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投影显示]

  (一)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各国向往中国的文化,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创始人)曾勉励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从这个时候起,各国人民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种称呼在一些国家中,一直保留至今。

  (二)唐朝的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他们对“远夷”不歧视,对外来文化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开放政策。这种政策的形成,一是他们对外来文化的需要,二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所谓“盛唐无忌”。外国的商品、外国的艺术、外国的服饰,丰富了达官贵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越发感到不可缺少。这是唐统治者推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源。世界上大多数文明古国的传统都在外来征服的过程中先后中断了,只有中国从没有被征服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外来各种文化具有改造和吸收的特殊功能,使之逐渐中国化。唐朝统治者敢于放手进行中外交流,也就是不惧怕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具有较强的自信心。

  唐朝与亚洲各国进行的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亚洲各国的社会进步,而且促进了唐朝自身的发展,灿烂多姿的唐文化兼容并蓄了许多外国文化的精华。

  [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职贡图》(或用投影放大)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职贡图》就反映了边远各族和外国使节携贡品,来唐朝贡的情景。图中贡使骑着高头大马,前后卫士们为其张盖护拥。贡使后面的许多人,有的提着鸟笼,有的背着象牙,有的拿着孔雀掌扇,还有人头顶着宝物,兴高采烈地边走边谈。此画的作者是阎立德,画高61.3厘米,宽191.5厘米,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

  同学们,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的对外关系绝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外来的贡品上,而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对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关系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

  [板书]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投影显示]

  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日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学生看书]……

  [教师讲述]日本古称倭国,唐代始改称日本。日本自汉朝开始和我国发生正式交往。唐朝时,日本发生大化革新,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唐朝封建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日本的社会变革结合起来,出现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高潮。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另有任命后未成行、未到达唐朝、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6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如717年一次共557人。733年的一次共594人。838年的一次651人,中途因遭遇风暴,有一船遇难,实际到唐的只500人左右。因此到达唐朝人数最多的一次是594人。遣唐使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射手、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船匠、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遣唐使给唐朝带来珍珠、绢、琥珀、玛瑙、水织NF378等贵重礼品。1970年西安发现的日本“和同开珎”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唐王朝也回送一些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等。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宝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教师引导]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教师引导]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教师引导]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投影显示]

  同学们,图中显示的是古黄泗浦鉴真第六次东渡启航处树立的石幢。在看完这幅图后,再看一下课本上的插图日本《东征传绘》中鉴真和弟子们准备登船的情景。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关于鉴真的古迹、资料还有多少?请同学们课下有计划搜集。

  下面我们看一下关于鉴真东渡的情况。

  [投影显示]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鉴真并不灰心。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纻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纻像,这叫脱活干漆。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教师引导]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丙:从鉴真在日本的地位可知,人们是永远会记住那些为了国际间的和平、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的。

  生丁:鉴真在日本的贡献及地位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的先进与强大。

  ……

  [教师引导]请大家以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为主题,讲一讲中日两国之间交往的事迹。

  [学生讲述]

  日本在646年大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立起新的制度。日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文化非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学习,这些人被称作“遣唐使”。其中正式使节包括大使、副使,有时还有大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日本天皇任命的国家大臣。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僧人、工匠等。

  一千二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大海并不是容易的事。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至越南等很远的地方。但是,大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日间的友好往来。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遣唐使十九次。每次少的两百人,多的有四五百人。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日本海岸航行,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大海。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山东北部上岸。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大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遣唐使一到中国,就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当地政府提供方便交通,送他们到首都长安(今西安)。唐朝的皇帝常常亲自接见他们,有时为表示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大使画像作纪念。随使团前来的留学生大多到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然后又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工作。来学习的日本僧人,也都被派往名山大寺拜师求教。他们成了中国文化的热心传播者。遣唐使船队回日本时,唐朝政府也经常任命中国使节陪同前往,进行回访。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

  公元717年间,一位16岁的年轻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着一个五百人的遣唐使团来到了中国。经过五、六年高等学府“太学”中的苦学,他和许多从“太学”毕业的东方和西方的留学生,参加了考试。考试题目很难,想不到他竟捷足高登,以优异成绩中了进士。

  从此,阿倍仲麻吕开始在唐朝政府中担任官职。后来,他被提升为担任皇帝侍从官的左补阙。唐玄宗还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晁衡。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40年。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五十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年1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心东渡日本讲学,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是鉴真第六次出海。

  不幸,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仍然杳无消息。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写出了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漂泊到了安南(今越南)沿岸。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以后,他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在长安去世。

  那位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文化的缩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日本遣唐使

  2.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3.鉴真东渡

  (在归纳时,同时板书)

  [教师过渡]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根据上面的方法、总结出唐与新罗的关系。

  [板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生看书]……

  [学生总结]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③新罗引进了唐朝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在宫廷和民间流行。

  [教师引导]我们再简化一些,以便于记忆。唐朝和新罗的交往要点有:

  1.使节往来和留学生

  2.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文化交往

  (归纳时同时板书)

  [教师讲述]唐初,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高丽、百济、新罗,它们都有使节与唐朝往来。唐太宗时曾出兵进攻高丽,唐高宗时又先后攻下了百济和高丽,一度损害了双方的友好关系。唐玄宗时,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双方的友好关系又得到发展。

  新罗与唐朝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来唐的新罗商人很多,足迹遍布唐朝的北方和南方。登、莱、楚等州分别设有新罗馆、新罗所和新罗坊,专门接待新罗客商。来往于唐朝、新罗和日本的海上商船常多达数十艘。

  新罗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据《唐会要》所记,唐文宗开成初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达200余人。有些新罗留学生进入长安太学学习,有些人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从长庆元年(821年)到唐朝末年,登科举的新罗学生有58人。例如,崔致远13岁至唐,19岁中进士,30岁返国。曾担任唐朝淮南节度使高骈的高级幕僚,专掌书檄。有20卷的汉文诗赋集《桂苑笔耕》传世。崔致远回国后,热情介绍唐朝文化,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唐朝文化对新罗影响很大,执政者模仿唐朝官制,在中央设执事省,在地方设州、小京和郡县。仿照唐朝科举制设“读书出身科”。根据唐朝礼仪制度改订礼仪和刑律。儒家典籍和唐人诗文在新罗广泛流传。7世纪中叶,新罗学者创造了“吏读”法,借用汉字作为音符,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帮助阅读汉文,对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朝鲜文化对唐朝文化也有影响,如高丽乐就是唐朝“太宗十部乐”之一。

  [教师引导]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新罗的交往外,就是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投影显示]

  (图一)

  (图二)

  玄奘

  (图三)

  同学们,图一、图二是《西游原旨》里关于唐僧和孙悟空的插图。讲的是唐僧西天取经之事。图三是保存在陕西省长安县东兴教寺内的殿堂里的根据宋人所绘的《玄奘西游像》刻在一块石碑上的石刻像作成的画像。这幅图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学生看书]……

  [板书]四、玄奘西游{

  1.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关系

  2.玄奘西游

  [教师讲述]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ɡ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廷碛),由天山南麓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誉满天竺。贞观十五年(641年),他返回那烂陀寺,主持寺内讲座。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无人能驳倒其中一字。戒日王把论文转给戒贤,并决定在国都曲女城举行学术大会。玄奘和一千多僧人代表那烂陀寺参加大会。戒日王会见玄奘,问起唐太宗和中国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唐太宗的功业,戒日王极感兴趣,随即遣使至长安通好。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曲女城的辩论大会开始,天竺18国国王和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罗门等教徒两千多人参加大会。玄奘担任大会论主(主讲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反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会上宣读。同时誊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并依照惯例声明:如有人能据理驳倒一个字,就斩下论主的头以谢罪。可是五天过去了,仍无人前来辩论。大会连续举行18天,大家都为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和18国国王各以厚礼相赠,均被玄奘谢绝。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骑上一头用精美的华幢(chuánɡ)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同与会的众教徒见面。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谢绝戒日王的一再挽留,决心回国。戒日王及当地人民将他送出几十里路,才洒泪而别。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他向太宗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他随即回长安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由于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教师引导]同学们,看了上面三幅图和听了刚才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这一课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通过投影,把本课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以便掌握。

  [投影显示]

  [布置作业]

  一、选择题

  1.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A

  2.从唐朝传入新罗的技术包括

  ①雕版印刷术 ②制瓷 ③制铜 ④唐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3.在隋唐与日本的交往中,中国有位高僧做出重要贡献,他是

  A.义净 B.法显 C.玄奘 D.鉴真

  答案:D

  4.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最大的特点是

  A.民间商贸交往 B.使臣互往通好

  C.以佛教为纽带 D.技术交流

  答案:C

  5.唐朝时,从中国传到大食的手工技术是

  A.制瓷技术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冶铁技术

  答案:B

  二、动脑筋

  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这里所说的秦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继位之前被唐高祖封为秦王。

  三、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活动与探究

  以下是反映中日两国日常生活的两幅图画,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吗?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具体事例吗?

  唐《捣练图》 日《戏婴图》

  参考:(提示:从发型、服饰、衣料等方面入手)

  具体事例:政治上:仿唐实行中央集权制;经济上:仿唐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教育上:设太学、分明经、纪传两科,后又增加了明法、书、算等科。根据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艺术上:日本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等,都具有唐朝的风韵;科技上: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等传入日本后,广泛使用。京都的建筑与唐长安几乎一样;生活习俗上:唐服、饮茶、打马毬、下围棋等,包括过一些节日,比如端午、重阳等都是从唐朝接受过去的。

  ●备课资料

  遣隋使在中日交流史上的历史地位

  遣隋使在中日关系史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日本直接向中国全面汲取优秀文化的嚆矢,更是以后规模巨大的遣唐使的前奏,为以后乃至今天日本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基石。

  (一)肇始日本民族直接汲取中国先进文明,改造国家的积极行动。

  6世纪以前的中日交往史,是完全循着自然演变,并非有意识的人为努力。其间日本为数不多的遣使访华,仅是一般的修好,并不具有政治的和文化交流的意义。随着中国先进文明的逐渐渗透,以及对日本民族从物质到精神生活两方面影响的日益加深,当时略通中国典籍、粗知中国文化的日本先觉者们,例如当政的圣德太子,于是产生“无宁深入到堪称东方文化渊源的中国本土,直接汲取优秀文化的念头”。因此,遣隋使的贡献,首先在于标志着日本民族不满足于自然传播,而采取派遣使团直接汲取中国先进文明、改造国家的积极行动的肇始。

  (二)成为后来长期、连续派遣的遣唐使的先驱。

  自600~614年日本虽然仅任命了四次遣隋使,且组织规模不大;但日本在初步直接接触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有所汲取之后,“对中国优秀文化益加叹羡和憧憬,朝野上下醉心于学习和模仿,形成一股狂热的学习高潮”。遣隋使惠日等人在623年回国后,上奏说:“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地,常须达。”这种力说唐朝制度文物的隆盛发达,必须与唐长期通好的进言,对做出遣使赴唐的决定起了促进作用。

  于是,为了实现继续直接地向中国学习优秀文化之目的,日皇廷组织大型集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节,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并随派大批留学生、留学僧,以便长期从事学习。从7世纪初叶至9世纪末的二百六十多年间,任命20次、成行16次的遣唐使,规模之大,历史之久,为后人所惊叹;他们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日本文化的提高和国家改造所作的宏伟贡献,为世人所公认。

  (三)充分表明了日本民族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可贵精神。

  遣隋使们以其强烈的求知欲,在贪婪地吸取中国优秀文化后返回了日本,并为日本带去了改造国家体制,提高文化水平等好处。如惠隐被延入皇宫讲经,南渊请安当了“大化改新”的中心人物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的老师,高向玄理和僧旻担任了最高的政治顾问国博士,成为大化元年(645年)开始的新政治的主要设计人。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日本民族这一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可贵精神,不仅古代有之,近代也在继承发扬。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民族积极汲取西方文明,并不断创新,终于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追本溯源,绝非偶然。

  历史再次表明,近亲繁殖只能使物种退化;一个民族的发展、振兴,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与外界文化的频繁接触、交流。对遣隋使这一课题的研究,必将为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提供有力的证据。

  (王心喜 摘自:《历史教学》20xx.7)

  日本和朝鲜在唐朝的留学生

  (一)日本留学生

  中国政府有文字记载的批量接收外国留学生,始于隋朝;最早派人来华留学的国家是日本。其时正值推古天皇在位、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此前汉语汉字在日本上层社会已然有所传播,圣德太子即具有浓厚的汉学功底。他重视发展同隋朝的关系,从开皇二十年(600)至大业十年(614)派“遣隋使”达5次之多且于推古十六年(608)开创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先例。史留其名的日本来隋留学生共13人,多为汉人后裔。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学习先进文化,促进国家发展,日本频频向中国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道瑞良秀博士说:“入唐留学僧和留学生,可以举出150人左右。”(日道瑞良秀:《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徐明、何燕生译,商务印书馆,1992)

  在历次遣唐使中,第九次遣唐押节使多治比县守特别值得一提,其人仰慕儒学,来唐后,“因请儒士授经”。唐玄宗“诏四门助教赵玄默,就鸿胪寺教之”。他尊师重义,送给赵玄默日本生产的阔幅布,“以为束修之礼”;还将从唐朝得的赏赐,“尽市文籍,泛海而还”。(刘日句:《旧唐书•日本传》,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此人虽无留学生名分,却是不折不扣的短期进修生,而赵玄默则是唐代官方对外汉语教师之一。

  唐代日本留学生一律被安排在国子监学习。唐国子监有六学:一曰国子学,二曰太学,三曰四门学,四曰律学,五曰书学,六曰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六学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唐六典》言之甚祥:“凡教授之经,以《周易》《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各为一经;《孝经》《论语》《老子》,学者兼习之。”国子学生徒,“其习经有暇者,命习隶书,并《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律学生徒,“以《律》《令》为专业,《格》《式》《法例》亦兼习之”。书学生徒,“以《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余子书亦兼习之”。算学生徒,习《九章》等数学书籍。(唐玄宗:《唐六典》,广雅书局刻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国子监》《新唐书》曰:“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三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贴,贴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义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不及者有罚。岁终能一千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欧阳修:《新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选举志》)足见唐国子监专业分明,教学计划有条不紊。

  在来唐的日本留学生中,最著名者莫过于吉备真备和阿部仲麻吕(部,或作“倍”)。

  吉备真备,开元五年(717)随第九次遣唐使来华。在华期间,研覃经史,该涉众节,成为饱学之士。开元二十二年(734)十一月携汉籍1700多部归国。天皇授其正六位下,拜大学助教。其时日本的大学设有明经、文章、明法、算学、音韵、书法第六科,生徒400~500人。吉备为六科生徒讲授学自中国的各种新知识,教读《史记》《汉书》《后汉书》。高野天皇也跟他学习《礼记》《汉书》。其历史功绩之一是根据部分汉字偏旁部首创制了日语片假名。这些汉字共50个,称“母字”,如“伊、吕、波”等。五十母字,“相传为吉备真备从遣唐使留学,其师王化言所定”。(黄尊宪:《日本国志》,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四年1898)王化言是唐代又一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阿部仲麻吕,与吉备真备同时来唐,深造于太学。汉名晁衡(或作“朝衡”)。卒业后,中进士第,在唐就职,官至秘书监,兼卫尉卿。与唐著名诗人储光羲、王维、包佶、赵骅、李白均有交谊。天宝十二年(753),请求随遣唐大使藤原清河一起回国,王、包、赵均有诗篇相赠,晁衡也赋诗抒发依恋大唐之情。结果东归船只遇巨风漂泊至安南。唐朝君臣以为他们葬身汪洋,李白因写有《哭晁卿衡》诗。此后,藤原、晁衡再返长安。上元(760~761)中,晁衡擢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大历五年(770)卒。共留居唐朝52年,身居高位,显名两国,完全汉化、儒化,堪称对外汉语教学史之美谈。

  较著名的日本来唐留学生,尚有坂合部连石积、膳大丘、橘逸势等。

  坂合部连石积,随第二次遣唐使来华,归国后撰有《新字》44卷,对传播汉字颇有贡献。膳大丘,随第十一次遣唐使来华,专攻儒学,归国后任大学助教,奏请同中国例以孔子为文宣王,获准,是为日本政府尊孔之始。橘逸势(《唐书》作“橘免势”),随第十七次遣唐使来华,交游广泛,精于书法,尤擅隶书,唐人称之为“橘秀才”。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