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数学课件 > 高一 > 高一数学上学期湘教版教学设计:指数函数

高一数学上学期湘教版教学设计:指数函数

2021-07-05 14:53:07 浏览量: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高一数学上学期湘教版教学设计:指数函数。

高一数学上学期湘教版教学设计:指数函数

  一、背景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指数函数”第一课时。函数的思想贯穿于中学代数的始终,指数函数是中学所要学习的几个重要的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初中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掌握的前提下给出的,同时又对学习后面的对数函数和幂函数作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通过利用指数函数图象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能做到很好的“数”与“形”的结合,为今后学习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研究其性质时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解决一些具体的函数问题还可以用化归转化的思想,因此本节课可以很好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数学学习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设计主题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为此对于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质疑,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化归问题,从而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得以充分的展现。学生在老师“导”的作用下,激活数学思想方法,达成共识,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数学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讲会的。”这不是说学生学数学不需要教师了。恰恰相反,教师应是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本节课遵循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坚持了生生共动和师生互动的原则,也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了“诱思探究、答疑讲解”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始终都是去引导,去质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教他们探求知识的方法,帮他们处理学习中困难。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主线,发展学生素质为目的,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研究性等特点,突出学生个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互动意识,强调课堂民主意识。本节课改教师权威性传授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模式

  本节课主要是遵循了“生生共动”和“师生互动”的原则,体现了诱思探究教学的特点,如果把本节课归结起来,那么教学模式就是:

  实例导入 主动质疑 多样评价 多层练习

  五、课堂生成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画图、观图、评图的过程,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2.通过折纸操作,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

  3.经历观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学会应用指数函数的性质;

  4.体验问题的多变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5.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及珍惜时间、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难点:指数函数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方法:

  教法:诱思探究、答疑讲解法。

  学法:协作探究。

  (四)教、学具:

  教具: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剪纸(根据条件可准备图形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

  1.“角色互换”式的回顾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充当一个“小老师”,可向全体学生和老师提问上节课相关知识。

  生生共动: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师生互动: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起到一个“托”和“衬”的作用,而且在学生提问后,若不到位,教师要补充提问。

  设计意图:

  ①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清楚地展现在教师前,为本节课做好铺垫;

  ②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③使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对讲好本节课起到辅助作用。

  2.“实例”导入新课

  问题1:折纸操作,并回答问题。(如图1)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动手”的动画。

  (即折纸实验,如图1)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折纸,动脑思考每一次的厚度,

  从而递推x次后的厚度,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模型。

  师生互动: 学生动手折纸,每折一次回答相应的问题(齐答), 对于最后的概念引出,教师应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

  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手脑结合,形象具体地引入概念,学生自己得出的概念印象深刻;

  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特点,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新课讲解

  (1)概念理解

  上一环节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后,教师顺势质疑概念的问题:

  问题2:对于指数函数中,①为什么a>0?②为什么a≠1?③谁是指数?

  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概念,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点评。

  设计意图:

  通过对底数a的分析,强调“指数函数”概念的严密性。

  问题3: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指数函数的概念口答上述问题。

  生生共动: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评价。

  教师活动: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评价,进一步强调“指数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

  ①加深对“指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②让学生学会概念的应用;

  ③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问题4:指数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9)求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表达式,并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待定系数法。

  设计意图:

  ①学习指数函数的待定系数法;

  ②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化归问题。

  (2)图象研究

  问题5: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画图。

  (单列同学画前者,双列同学画后者)(如图2)

  教师活动:展示部分同学的“成品”。

  设计意图:

  ①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②展示“成品”,以激励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问题6:探究图象的异同点

  学生活动:同座分组讨论两个图象的异同点。

  生生共动:互相总结、评价两个函数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用几何画板制做两个函数的图象,并用动画演示两个图象的关系。

  设计意图:

  ①培养学生作图、观图、析图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

  ③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3)性质分析

  问题7:探究

  生生共动:学生通过两个函数图

  像分组去研究其相应性质,进而通过

  图形去猜想指数函数的性质。(也可通

  过图形计算器去感知指数函数的性质)

  (如图3)

  教师活动:通过几何画板作图去

  验证学生得到的性质。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数”

  或“形”去证明其性质。

  设计意图:

  ①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内容直观、形象;

  ②体现多层次,多方位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③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思想;

  ④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

  ⑤体现“无限到有限”的数学思想。

  (4)性质应用

  问题8: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分析问题①②,并互评。

  生生共动:小组讨论问题③,并互评。

  教师活动:教师对三个问题分别从“数”与“形”的角度加以强调。

  设计意图:

  ①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构造函数模型的能力;

  ③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问题9:变式训练:若a为大于0的常数,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学生单独分析问题①。

  生生共动:小组讨论问题②③,并总结其相同特点。

  师生互动:对问题②③进行分类讨论。

  设计意图:

  ①对“分类讨论”思想进行强化渗透;

  ②培养学生互学互助的良好品质。

  4.课堂反馈

  问题10:在[-1,1]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1,求a的值。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解题。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情况加以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

  ①当堂知识当堂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②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5.多重知识建构

  生生共动:学生从“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两个角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如图4)

  教师活动:教师“点在当点时,点在当点处”。

  6.多层次作业

  作业一:具体课后作业(分组分题)

  作业二:(思考题)函数过哪个定点?

  设计意图:

  ①“分组分题”可以较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作业量;

  ②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分组分题”可以对学生因地制宜地布置作业;

  ③思考题的安排不但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的机会,而且可为下节课起到铺垫作用。

  7.板书设计:

  “数形结合”型板书(如图5)

  设计意图:

  ①“要点知识”一目了然;

  ②“图象图形”形象具体;

  ③“数”与“形”有机结合。

  六、教学反思

  相对于概念、性质、公式等数学基本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深层次知识,学生只有在较好地掌握和理解一定的表层知识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有了数学方法,学生就有了完成任务的工具,但要想解决“遇到什么样的任务,从而选用什么样的工具”的问题,就必须吃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在本节课中都有很好的体现。这里,教师一改过去站在台上表演的主角地位,他的真正身分是“导演”,他所担任的主要任务是怎样“导”才能使这节课的效果最好。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得以充分的展现。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去“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推波助澜,让学生找到知识的盲点所在,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