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件范文网>语文课件 > 试卷例题 > 宿松中学2020——2021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试卷

宿松中学2020——2021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试卷

2021-04-10 09:05:56 浏览量: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下面是课件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宿松中学2020——2021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试卷。
 

宿松中学2020——2021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试卷

  一、课本基础知识回顾(9分,每题3分)

  1.下列选项对《沁园春•长沙》的表述,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B.“鱼翔浅底”一句中“翔”字本义是“鸟儿不扇动翅膀盘旋地飞”,现在词人却把它用在游鱼的身上,如果改为“游”字更准确。

  C.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本词中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2.下面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工作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追求至精至善,将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

  A.树匠心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B.树匠心要坚守初心、专心专注。

  C.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

  D.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

  3.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提醒南宋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达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开拓进取、积极北伐的英雄气概。

  D.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可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①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

  ②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

  材料二:

  ①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②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三: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②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③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④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4.材料一中对 “愚”的相关概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

  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包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

  C.在作者看来,“愚”就是指智力不足或缺陷,而识不识字并不是愚不愚的标准。

  D.乡下人“愚”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主要是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如城里人。

  5.材料二中关于“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

  B.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等意思。

  C.礼是由个人习惯来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自己私下停止。

  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6.下列关于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运用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

  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

  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

  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 ……”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8.晚自习上,周老师安排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许多同学被电影的主题感动,假如你想借诗句表达自己观影后的心情,在学习小组讨论,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一项( )

  A.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C.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9.“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5分)

  10.颁奖辞是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假如“通讯员”被《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请你为“通讯员”撰写一段颁奖辞。(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本段教材未选】

  (《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11.下列对《劝学》第④段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2.下列关于《劝学》《师说》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不局限所选文段】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此外还可指官吏。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

  1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劝学》用了“比喻论证法”,强调思考的重要;《师说》用了“对比论证法”,强调从师的重要。

  B.《劝学》开篇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实则是荀子借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之口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C.荀子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韩愈认为要“从师”,其实,“从师”也可说是“善假于物”的表现。

  D.《劝学》选文“南方有鸟焉……”一段进一步深化“善假于物”的议论,提醒君子特别要对“所假之物”进行选择。

  14.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文: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

  译文:

  15.《师说》节选段中韩愈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态度,请找出这三组对比并作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释] 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颔联正面描写蜀僧弹琴。“为我”二字表明弹者与听者的友情。“挥手”是描摹弹琴的动作(动作、姿态),语出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

  C.颈联的“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17.诗中有一联与《琵琶行并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异曲同工,试找出来并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描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听蜀僧濬弹琴》中“客心洗流水”一句,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这个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用典这种手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常常被用来含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曹操《短歌行》中用《诗经》中的“① ,② ”,表达对人才的思慕与渴望。

  (2)朱自清《松堂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如果换用诗句表达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琵琶行并序》中的“③ ,④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⑤ ,⑥ ”两句,收束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针对教科书中的文言文,( )。持“存”论者,有存在的理由;持“废”论者,也有废除的依据。在此笔者不想讨论孰是孰非。就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而言,必修1至必修5,总共有8个单元编选的是古文(包括古诗词),占所选编课文的近一半。仅从分量上就不难看出,编选者对中国古典文化非常重视。这 。 不过,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其中也不乏一些问题。比如,泥古现象过于明显。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显然后者才是正确的选择, 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简单,由于历史的原因,传承下来的文章,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作为教科书,理应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地接受,或直接修正过来。就拿传统名篇《劝学》来说,“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句, 有两个知识性的错误。其一,螃蟹是八条腿加两个大钳,而非“六跪而二螯”;其二,螃蟹自己会打洞,无需“蛇鳝之穴”寄托,真正不会打洞的恰恰是蛇。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教育界曾有过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B.曾引起教育界一段存废的大讨论。

  C.教育界曾有过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D.曾引起教育界一段见仁见智的大讨论。

  20.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驳 至多

  B.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驳 至多

  C.无可厚非 是古非今 批判 至少

  D.无可非议 厚古薄今 批判 至少

  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学习古文,我们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B.今天教授古文,我们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C.今天我们教授古文,是拘泥于古文,还是师古而不泥古?

  D.今天我们学习古文,是师古而不泥古,还是拘泥于古文?

  22.毛泽东的诗词脍炙人口,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20)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要求:①至少引用一处《沁园春·长沙》中的句子;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6分)

  23.下面这段文稿在标点、语法、语言得体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改正。(5分)

  高一年级计划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这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内容涉及到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等各个方面。据班长、学习委员统计的数据,目前全班大约有30人左右购买了这本书。为检测阅读效果,在第二次阶段性考试结束后,语文组将举行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心得”为主题,欢迎全体学生抛砖引玉,作品形式不限,字数500以上。

  五、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除了英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②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

  ③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跳踢踏舞。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宿松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课件范文网 友链、商务、投稿、客服:QQ:1870841073 邮箱1870841073@qq.com

Copyright @ 2006 - 2020 课件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课件范文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12459号-1